•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9

梦想成真罗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山东郑玉启造价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甜甜起司wasabi

已采纳
湖南第1师范,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徐特立的老师 他每天都穿草鞋,穿布衣,在学校里好多学生都叫他徐叫花子,他吃学生的剩饭.但是他每月的工资却是很高的.因为他把他的工资都捐给乡下的学校,而且还动员他的亲戚到乡下帮忙. 女教师的47个吻 查文红,这个上海女人,自愿来到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1998年9月初,当她兴致勃勃地拿着教材和精心准备的讲稿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老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教室里一下子就空出了好多个位子。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地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狠狠’就是下午的意思。” 第一节课的遭遇引起了查文红的深思。她看到了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是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此后上课,她总先用普通话讲,然后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的“时髦”语言。 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 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天晚上,她正在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她只好躺在床上,一边想着远在上海的丈夫和女儿,一边等待来电。这时,窗外传来一阵碎乱的脚步声,她有点害怕,便壮着胆子喊了一声:“谁呀?”脚步声消夫了,外面一片寂静,静得让人心慌。就在她再次准备躺下时,又传来了敲门声,她担心是小偷,便提着棍子,走到门边猛地将门一拉,这时她惊讶地发现,住在附近的三个学生举着一支点亮的红蜡烛站在门口。其中一个孩子说:“刚才停电了,我们担心老师一个人害怕,便把家中过年用的红蜡烛拿来给你壮胆。因为不知道你睡了没有,所以我们在你窗子下面听了一会儿。”一支燃烧的红烛映着三张纯朴而稚气的脸庞,查文红十分感动,她一边接过红烛,一边将孩子们拥在怀里说:“谢谢你们,老师谢谢你们了。” 当时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她想让她早点回上海过年,便让查文红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地,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准备批评他们时,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查文红心里感动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一边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亲亲我吧。”于是她一路亲过去,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47个孩子一齐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大年三十晚上,查文红上海家中电话响个不停。她知道那是她的学生打来的。临行前,孩子们纷纷表示,春节期间给她打电话,她怕家长们付不起电话费,所以没同意。最后班长出了个主意说:“我们打电话时,你别接,不就省钱了?我们约好,如果电话铃响两下就停了,那一定是我们打的。”此时听着那不断响两下的电话,查文红的心又回到了魏庙小学,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明昌中学的退休老教师郑玉身多年来一直投身在培养篮球队员的工作,培养了多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有的已在北航等名牌大学就读。已经六十多岁的郑老师的日常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四处打听家庭经济困难的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找到后自己出力出资把他们培养成才。据悉郑老师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为了孩子的读书、训练,郑老师曾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头毛驴,为此还和妻子生过气。连郑老师的两个女儿都说爸爸对其他的孩子比对自己好多了。女儿出嫁时郑老师没有为她们准备任何嫁妆。不幸的是在不久前一天的一次寻苗中遭遇车祸,再抢救了十几天后不幸逝世,目前还因没有通知完他的所以学生而未出殡。

山东郑玉启造价师

247 评论(10)

爱吃爱疯

彪拼 音 biāo  部 首 彡笔 画 11五 行 水繁 体 彪五 笔 HAME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小老虎,比喻身材高大:~形大汉。2.虎身上的斑纹,借指文采:~炳。3.姓。相关组词彪形大汉[biāo xíng dà hàn] 彪:小老虎。体形如老虎那样健壮的大汉。指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彪悍[biāo hàn] (形)强壮而勇猛;强悍:~的骑兵。虎彪彪[hǔ biāo biāo] 形容威武健壮。半彪子[bàn biāo zi] 半彪子 bànbiāozi 〈方〉∶粗鲁,不讲理的人彪炳日月[biāo bǐng rì yuè] 彪炳:照耀。如日月照耀。形容功业、成就、名誉等永存,光照千秋。弸中彪外[péng zhōng biāo wài] 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彪炳史册[biāo bǐng shǐ cè]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彬彪[bīn biāo] 光彩焕发貌。民风彪悍[mín fēng biāo hàn] 指当地百姓都是非常强壮的人。彪昺[biāo bǐng] 1.文采焕发。彪蒙[biāo méng] 发蒙;启蒙。彪发[biāo fā] 鲜明焕发。彪列[biāo liè] 谓排列分明。彪炳千秋[biāo bǐng qiān qiū]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彪炳千古[biāo bǐng qiān gǔ] 用来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167 评论(15)

小捞出吱吱吱

一、尊师至诚孝道楷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二、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三、程门立雪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四、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1月31日夜,毛泽东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2月1日黎明警卫员见他一夜没合眼有一次来请他消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的老师,也是大家的老师徐特立的寿辰!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写了封长信。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五、尊师重道终成大器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端木赐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刘庄参考资料3:百度百科-程门立雪参考资料4:百度百科-徐特立参考资料5:百度百科-魏昭

148 评论(12)

刘思韵2522

公历:2009年7月23日18点50分八字:己丑 辛未 己巳 癸酉五行:土土 金土 土火 水金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缺木※推荐※ 〓郑轲文〓★★轲,是大圣人孟子的名字★★   五行分别是:火木水   笔画分别是:19 12 4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20(水) 31(木) 16(土) 35(土) 5(土)   总评数理得分:100 分  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 20(水)[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灾难重重,进退维谷,万事难成人格数理 31(木)[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春日花开)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统领众人,繁荣富贵。 (吉) 凡事善于计划,大都心地善良,行事稳健,注重实际与工作,理想高远,自律甚严,比较容易受人尊重与敬佩。地格数理 16(土)[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厚重)厚重载德,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吉)总格数理 35(土)[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高楼望月)温和平静,智达通畅,文昌技艺,奏功洋洋。 (吉)外格数理 5(土)[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种竹成林)五行俱权,循环相生,圆通畅达,福祉无穷。 (吉)§§§§§§§§§§§§§§§§§§§§§§§§§§§§§§§§§§§§§§§§§§§§§§§§§§§§※无重名※ 〓郑蔼祝〓★★蔼,树木、果实生长繁茂;和善★★   五行分别是:火木火   笔画分别是:19 22 10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20(水) 41(木) 32(木) 51(木) 11(木)   总评数理得分:95 分  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 20(水)[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灾难重重,进退维谷,万事难成人格数理 41(木)[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有德)纯阳独秀,德高望重,和顺畅达,博得名利。此数为最大好运数。 (吉) 凡事善于计划,头脑聪敏,行事稳健,注重实际与工作,理相高远,自律也甚严,比较受人尊重与敬佩。地格数理 32(木)[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宝马金鞍)侥幸多望,贵人得助,财帛如裕,繁荣至上。 (吉)总格数理 51(木)[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沉浮)盛衰交加,波澜重叠,如能慎始,必获成功。 (半吉)外格数理 11(木)[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吉)§§§§§§§§§§§§§§§§§§§§§§§§§§§§§§§§§§§§§§§§§§§§§§§§§§§§※推荐※ 〓郑茹瑗〓★★瑗,大玉。谐音“如愿”★★   五行分别是:火木木   笔画分别是:19 12 14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20(水) 31(木) 26(土) 45(土) 15(土)   总评数理得分:94 分  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 20(水)[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灾难重重,进退维谷,万事难成人格数理 31(木)[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春日花开)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统领众人,繁荣富贵。 (吉) 凡事善于计划,大都心地善良,行事稳健,注重实际与工作,理想高远,自律甚严,比较容易受人尊重与敬佩。地格数理 26(土)[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变怪)变怪之谜,英雄豪杰,波澜重叠,而奏大功。 (半吉)总格数理 45(土)[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顺风)新生泰和,顺风扬帆,智谋经纬,富贵繁荣。 (吉)外格数理 15(土)[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福寿)福寿圆满,富贵荣誉,涵养雅量,德高望重。 (吉)

133 评论(10)

a2581810110

从前在宜川有个叫张露的人,他的父亲张伊理是个落魄书生,因而家境贫寒。张露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书读得不错,不过他的父亲因为自己一直读书没能高中就不愿让他耽于此道。在张露十三岁那年父亲过世了,于是他便上山砍柴打猎侍奉其母,就这样过了三年。 同城有个姓黄的先生,是张伊理的朋友。这位黄先生在乡里教书,很同情张露的遭遇,就让他跟自己读书。张露的母亲知道后,边哭边对黄先生说:“先生对我这幼子,实在如同有再造之恩。但我家儿子之所以不读书,完全是他父亲的心愿啊。”黄先生就对她说,“嫂子啊,别这么说了。露儿文采出众,岂有埋没的道理?日后能光大张氏门楣的,一定是露儿。如果张兄在天有灵,也会同意我的。”于是张母被说服了。就这样,张露继续读书,三年后小有所成,就准备去县里参加郡试。 到得县城,尚未开考。张露闲着无聊,就跑到城门边的望楼转悠。一时来了诗兴,吟道:“夕阳片石明羊角,芳草孤洲暗虎头。” 这时,有个书生打扮的帅气少年上前给他作了一个揖,说:“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宜川的张露吗?我是云林来的郑玉。刚刚听到您念的佳句,简直可比李商隐的《锦瑟》啊!”张露心想这可受不起,便问郑玉怎么认识自己。郑玉笑着答道,“我一直知道你,你却不知道我罢了”。张露虽然还是很茫然,但向他表示了感谢。张露看郑玉一表人才,有心结交,一聊之下才发现分外投缘。 两个人聊着聊着,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张露就邀请郑玉跟他一起回客栈。俩人无意间聊起了这次的郡试,郑玉说:“你的文章格调太高,只怕与时下的风气不合啊”。张露笑答,“古人说,伯牙不会因为别人听不懂自己的音乐就改变音调,王良也不会只为了狩猎而换箭。何况文章是要千古传名的,我怎么能因为时下人不懂我的文采就轻易贬低自己的才华呢?” 听罢,郑玉便不再说什么,在天快亮的时候就告辞了,之后好多天都没再来找张露。 直到张露考完试,郑玉突然又来找他,从袖子里掏出了张露的卷子扔在了桌子上。张露当场吓了一跳,问他卷子是哪里来的。郑玉指着卷子说,“这文章确实不错,但也容易惹祸。我试着帮你把卷子换了,眼下已经成了。”张露本来将信将疑,后来发现自己的卷子果然被换了,才惊讶这郑玉真是通天的本事。再读了读换了后的卷子,那文章写得很拙劣。想想郑玉如此尽心的帮助自己,张露心里还是很感谢,对郑玉称谢。郑玉感叹道:“我并不是一个热衷追名逐利的人。但你没啥当官的命,如果又以文采著名,只怕老天爷都饶不了你啊,所以我才这么做。好在你的祖先积有清德,以后你会有大福分。”张露听完以后更加好奇了。郑玉跟他又一起住了几天后,便又走了。张露也启程回家,回去拜见了黄先生,但是什么也没多说。 就在张露拜见黄先生的时候,突然听说郑玉带着很多仆从来了,还要拜黄先生为师,黄先生见有张露引荐也就答应了。之后郑玉又要与张露结拜,一算年庚,郑玉比张露大一岁,于是张露称他为兄长。第二天,郑玉到了张露家又到堂上拜了张母为自己的义母,并送了许多金银财宝作为见面礼。起初张露和他的母亲坚决不收。郑玉劝道:“义弟家里太过困难,我这当兄长的本来就该接济。何况我义弟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这点小小的孝心有什么好见外的呢?”听罢张露只好感激收下。之后张露家里吃喝用的都是郑玉给的,另外郑玉也给黄先生送了很多东西。 郑玉在张露家住了几个月,有一天又说:“弟弟,我已经帮你找到了一个好媳妇。财礼什么的也都不需要了,好日子就快到了,你只过去入赘就可以了。事成之后,你就说离开母亲太长时间了不放心要回家,一个月后就可以回来。”张露想问是谁家的女儿,郑玉说去了就知道了。张露问了好几次,郑玉始终不肯告诉他。因此张露产生了怀疑,就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和黄先生。黄先生说,郑玉一直是个不错的人,帮你做的事情应该靠谱。如此神神秘秘的,大概是为了保密。不然大概也是想替你省钱。你就去吧。 于是张露就和郑玉走了,大约不到三十里地就到了女方家中。女方家宅豪华,大门也早已开了。郑玉下了马就往里走,让张露先在门口等着。 没过一会,家里主人出来迎接张露。这主人看过去大约五十多岁,气宇轩昂,客气地请张露进宅。张露拜见了主人,主人一边看他一边夸奖说,“小伙子长得真不错”。等到两人坐定,主人对他说:“我与你的父亲早就有约,与老夫结为亲家。现在把我的二女儿夕芳许配给你,照顾你的起居。只是我的老太婆爱女心切,不舍得与她母女分离,因此只能劳烦你驾临寒舍了。”张露赶紧站起来推辞道:“能叨扰您这位高人招待,已是极大地荣幸。只是我的父亲去世的早怎么可能与您定下这桩亲事呢?,况且我这次来也是郑玉兄做的媒?您刚才说的这事我的确不知道。”主人笑道:“其实郑玉正是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曾经受令尊的教诲。老夫与令尊志同道合,后来约下亲事,这才让郑玉去找你。而你适逢一句'夕阳芳草'正含了小女的闺名,郑玉因此才能在城门那找到你啊。” 张露觉得这事情很神奇,可是刚刚想要再问时仆人却传话说夫人来了要见见女婿。只见夫人看过去不过三十来岁的样子,打扮的大方得体,身边有仆人若干。张露陪着坐了一会,与夫人聊天,不免还是那些家常体己话。说话间,听的主人家的小姐们躲在堂角的布帘后面窥探新姑爷,不时传来“吃吃”笑声。张露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不免有些脸红害臊,手足无措。没一会只见郑玉已经换了衣裳出来,笑道,“哈哈,之前你是我的义弟,转眼你要是我的内弟啦。”听得这话张露也笑了。郑玉又邀张露去客房,摆了酒席。又有好多姑娘,有叫青姑的,或叫云阁夫人,又有素英姐,阿丽什么的不时来看热闹取乐,看样子各个都打扮妖艳,言辞浪荡。张露听见了不少,但不敢搭腔,只能暗自狐疑。 到了第二天,庭院里摆下喜宴,又有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女仆们举着红蜡烛捧着香簇拥着夕芳出来。只见夕芳穿戴华丽,珠光宝气。两人在布置地富丽堂皇的大堂里就此拜堂成亲。成婚之后,新人感情融洽。郑玉见此也很高兴,对张露更好于从前了。就这样,快到一个月的时候张露提出要回家告知母亲,择日迎新妇回家。夕芳没作推脱,而郑玉的父母则面露难色。 张露回到家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很是高兴。黄先生听闻张露回来的消息,也来问事情发生的详细。张露说到这段姻缘是因为父亲和别人约婚收徒的事情,以为父亲真的有这样做过。他的母亲却很惊讶的说,“你的父亲以前认识的人不多,好像没有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情有古怪呀。”第二天,张家的人经由同样的路径去找郑玉的家。待找到的时候,太阳都快要下山了,只见满目的荒草,只有风哀哀的吹,山边空荡荡传来流水的声音,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张家的人这才确定自己遇到的大约是鬼物,全家人都很惊讶。张露更是受伤,他很难过,回到家以后也一直魂不守舍。 直到有一天,张露梦到门外浩浩荡荡来了一行仪仗,居中肩与上座一人,正是其父。张父对张露说:“我向郑家的人给你订了一门亲事。今年蒙天地洪恩,让我在地府担任司宪一职。因公务繁忙,没空来看你。这次是凤皇山苞元神君邀请我赴他的赏花宴席,我才能顺便绕道来家里告诉你事情的经过。郑家的人因为要避难,现在举家已迁徙到阳曲了。咱们家的新媳妇非常贤良淑德,你们还是有机会“合并”的。我已经让人去办这事,你不要着急。还有你恩师的大恩大德,我也非常感谢。之前郑玉送他的财物都是我的俸禄所得。你要替我再次感谢他,不仅是报答,也是故人在地下对他的情谊啊。至于你的母亲,我这次就来不及见她了,你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她吧。”说完,老父就流着泪离开了。张露醒来后深感诧异,就把这事情告诉了大家,听了这事的人没有不感慨的。但是张伊理所说“合并”的这事情,张露却始终不明白,以为要等自己死后才能与夕芳合并。他觉得自己可能快要死了,反而更加忧郁。 又一天,张露在郊外散心,远远看见一乘彩轿,后面有一个人,之后跟着数十骑士远远向他过来。等到近了一看,来人竟然是郑玉。郑玉赶紧下马和张露相拥痛哭,说起上次别后的事情,悲泣不止:“你走后的当晚,我们家就被仇家攻击了,家里几乎被暴徒烧光。还好府帅与我家是故交,派了兵来救我们,家里的老人小孩这才得以逃脱,到了其他地方避难。我也知道未能践约让你很担心,但是又没法向你告知经过,一直等到收到你父亲的书信,让我把妹妹送来归家。现在算是把妹妹送到你手上了,你就赶紧回家,替我妹妹好生调养。我与你从此别过,以后阴阳相隔,不知何时再见了。”说完,郑玉又痛哭了起来。张露想留他,郑玉不答应,反身上马,策马驰去。 张露踉跄回府,家里却是静悄悄的,什么人也没看见。于是他神色憔悴的往卧室走去,打算痛哭一场。谁知,刚进了卧室却看见床上锦帐低垂,屋里堆满了嫁妆。他赶紧喊了母亲过来,拨开帐子一看,只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卧在床上,气息微弱,正是夕芳啊! 过了一会,夕芳才睁开了眼睛向四周张看,待见到张露后便止不住哭了。过了半晌才能说话,告知曰:“我的形体刚刚恢复,最好是被人围着坐,好让我多吸些活人的生气。”于是张露邀了邻里的女子都来家里陪她,大家都说夕芳长得国色天香。夕芳又很会说话,虽然平日里卧在床上话不多,但是偶尔的答话都出人意表。邻里的姑娘都很喜欢她,没日没夜的换人守在她的身边争着给她喂气。 就这样过了七天夕芳就能坐起来了,半个月后便能下床走路,到了一个月饮食起居都已经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夕芳说,自己的父亲姓郑,单名一个洛字。原本家境颇为丰实,但后来家里男女连同仆人婢女数十人都死于瘟疫。她死的时候才十六岁,有司说她其实阳数未尽,之后会再生嫁给张露为妻。直至有日有风雷劈开了她的坟墓,有车马护送她出行,在迷糊间醒来后就发现自己已经在张露家了。这些事情也是她经过一个月后总算想起来的,而一直说的仇家其实就是瘟疫鬼。 夕芳性格温婉,和张露一直感情很好,对他的母亲也很是孝顺。不过夕芳还是不忘自己的父亲兄弟,每到清明时节就会和张露一起去扫墓,回回都是哭着归家。后来她和张露生了一个儿子,当官当到了州刺史。 —— 这是前明朝天启年间的事情了。 (笔者古文造诣有限,初稿草译,如有翻译错误欢迎斧正,但求轻拍! 大家随便一读,得个乐。自娱尔。

24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