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6

黄宝宝0328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公输翻译资格证面试时间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稥油菋精

已采纳

[原 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①之械,成,将以攻宋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③,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④,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⑤焉为⑥?”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⑦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⑧。子墨子曰:“请⑨献(10十)金(11)。”公输盘曰:“吾义(12)固(13)不杀人。”子墨子起(14),再拜,曰:“请说(15)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16)。宋何罪之有(1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8),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19),不可谓忠(20)。争而不得,不可谓强(2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22)。”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23),胡(24)不已(25)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何不见(26)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27)有人于此,舍(28)其文轩(29),邻有敝舆(30)而欲窃之;舍其锦绣(31),邻有短褐③而欲窃之;舍其粱肉(33),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34)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35)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36),犀兕(37)麋鹿满之,江汉(38)之鱼鳖鼋鼍(39)为天下富,宋,所谓(40)无雉(41)兔鲋鱼(42)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43)松文梓(44) 楩(45)楠豫章(46),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47)也,为与此(48)同类。”王曰:“善哉。虽然(49),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50),以牒为械(51)。公输盘九(52)设(53)攻城之机变(54),子墨子九距(55)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56)守圉(57)有余。公输盘诎(58),而曰:“吾知所以(59)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61)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60)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62)矣。虽杀臣,不能绝(63)也。”楚王曰:“善哉。吾请(64)无攻宋矣。”

[注 释]

①云梯:攻城用来登城的器械。云,形容梯子高可入云。②以攻宋:即“以之攻宋”的省略。以,介词,用来。之,指云梯。③起于鲁:即“于鲁起”,状语后置。于,从。起,动身。④郢(yǐng ):楚国的都城。⑤何命:(有)什么见教。⑥焉为:疑问语气词连用。⑦ 臣:我,自谦之辞。⑦说(yuè);通“悦”,高兴。⑨请:请允许我,请让我。⑩献:奉送,送上。(11)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时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称一镒为一金。(12)义:名词用如动词,指坚持道义。(13)固:绝,坚决。(14)起:古人席地而坐,起,指直起身来。(15)说:解释。(16)将以攻宋:“将以之攻宋”的省略。以,用。之,它。(17)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结构助词,动宾倒装的标志。(18)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即“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状语后置。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荆国,楚国的别称。于,在……方面。(19)争:(据理)力争。(20)忠:尽心竭力。(21)强:刚强,坚定。(22)知类:懂得类推(事理),即由此及彼。(23)然:那么。(24)胡:何,为什么。(25)已:停止。(26)见(xiàn):引见。(27)今:如果。(28)舍:舍弃。(29)文轩:有彩饰的车子。(30)敝舆:破车。舆,车子。(31)锦绣:色彩鲜艳的刺绣衣服。(32)褐:(hè):粗布袄。(33)粱肉:精美的饭菜。(34)何若:如何,怎样的。(35)犹:似,如同。(36)云梦:横跨长江南北的大泽,包括现在的洞庭湖洞庭湖、洪湖、白鹭湖等。(37)犀(xī)兕(sì):犀牛。(38)江汉:长江和汉水。(39)鼋(yuán)鼍(tuǎn):猪婆龙,鳄鱼之类。(40)所谓:(人们)所说的。(41)雉(zhì):野鸡。(42)鲋(fù)鱼:一种小鱼。(43)长:高大的。(44)文梓(zǐ):梓树。文,通“纹”。梓树文理细密,故称文梓。(45)楩(pián):黄楩木。(46)豫章:樟树。(47)之:取消“王攻宋”这个句子的独立性。(48)此:这,指“有窃疾”。(49)虽然:即使这样。然,如此。(50)城:城墙。(51)以牒为械:用木片做攻城的器械。牒,木片。(52九):多次。(53)设:使用,施展。(54)攻城之机变:即“机变攻城”,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机变,随机应变,变化多端(的方法)。攻城,动宾短语用如名词。(55)距:通“拒”,抵挡。(56)之:取消“子墨子守圉”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充当主语。(57)圉(yù):通“御”,防御,守卫。(58)诎(qū):同“屈”,理亏,认输。(59)所以:以何,用什么(方法)。(60)禽滑(gǔ)厘:魏国人。(61)莫:没有人。(62)寇:入侵,侵犯。(63)绝:这里指杀尽。(64)请: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可不译出。

[译 文]

公输盘给楚国造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事,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首都)郢,会见了公输盘。公输盘问道:“老先生有什么见教吗?”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希望借助您把他杀了。”公输盘不高兴了。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绝不杀人。”墨子直起身来,拜了又拜,说:“请让我说说我的来意吧。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多的是土地,而缺的是人民,(打宋国是)牺牲(自己)所缺的人民,去争夺(自己)所多的土地,(这)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无罪却去攻打它,(这)不能说是仁爱。明知(不对),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这)不能说是忠诚。力争了却没有收到效果,不能算刚强。(自称)讲道义,连少数的人都不杀,却要杀大批的人,不能说懂得由此及彼的道理。”公输盘被说服了。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放弃(进攻宋国的打算)呢?”公输盘说:“不行,这事我已经和楚王说好了。”墨子说:“(您)为什么不引我去见楚王呢?”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道:“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华丽的车子(不坐),(看见)邻家有辆破车,却想去偷它;放弃自己色彩鲜艳的刺绣衣服( *** ),(看见)邻家有粗布短袄,却想去偷它;放弃白米好肉(不吃),(看见)邻家有糟糠,却想去偷它。这是个怎样的人?”楚王说:“那一定是得了偷窃病了。”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才五百里,这就如同华丽的车子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牛、麋鹿到处都是,江汉一带的鱼鳖鼋鼍一类水产,是天下最丰富的,而宋国(像人们)所说的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不出产的国家,这就如同可口的饭菜同酒糟米糠相比。楚国有长松、文梓、黄楩 、楠木、樟树等贵重木材,宋国(却连)成材的大树都没有,这就如同绸缎衣服同粗布短袄相比。我认为您攻打宋国,同这(有偷窃病的)一样。”楚王说:“好呀!即使如此,(可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占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了公输盘。墨子解下了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攻城的器械。公输般多次用了使用变化多端的攻城办法,墨子多次都抵挡住了他。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而)墨子守城(的办法)还有余。公输盘输了,可是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询问其中的缘故。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他认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住,就可攻下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守城的人)呀。”楚王(听了),说道:“好吧,我遵命不打宋国啦。”

[鉴 赏]

本文再现了一场关系一个小国生死存亡的辩论,辩论的一方是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墨子,另一方是新式武器——云梯的创制大师公输盘和南方大国的君主楚惠王。辩论的题目是应该“攻宋”还是不该“攻宋”。

文章先写墨子同公输盘的论辩。墨子在论辩中采用的战术是“知类”法,也就是类比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故意绕开你的攻击目标说事,明明想说的是“此”,偏偏从“彼”开始。他先请公输盘帮他去杀一个仇家,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表态,然后指出他造云梯去“攻宋”,是“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让公输盘自我掌嘴,当然只好认输。但是他并不心甘情愿地放弃其“攻宋”的意图,于是把是否“攻宋”的决定权推向楚王,导致墨子同楚王的另一场辩论。

墨子在论辩中采用的战术还是“知类”法,不过具体用法有两点不同。一、如果说对公输盘主要是指出攻宋之不义,对楚王则主要是指出他攻宋之不智。二、对公输盘主要是“杀少”与“杀多”的比较,对楚王则主要是用三件反常的可笑事情做比喻:舍文轩、窃敝舆,舍锦绣、窃短褐,舍粱肉、窃糠糟,诱使楚王不假思索地说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接着,墨子乘势切入正题,由此及彼,指出地大物博的楚国去攻打国土贫瘠物产匮乏的宋无异于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请楚王进入“必为有窃疾”之瓮而理屈词穷。但理屈不等于力屈,楚王攻宋之心仍不死,于是引出了一场“力”的较量。

楚王召来了公输盘与墨子较量攻防之术。“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挫败公输盘的进攻术后,那个“吾义固不杀人”的公输盘却阴谋加害墨子,除掉这个厉害的对手,谁知阴谋又被墨子揭穿,并告以宋国早有防备,终于使楚王认识到力屈而放弃攻宋。全文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墨子在辩论中运用逻辑推理,排比句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既有气势,又有具象,极具的说服力。另外,全文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爱憎分明:反对侵略的墨子的大胆机智和辩才;主张侵略小国的马前卒公输盘的假仁假义和狡黠;主张侵略的总后台——楚王的骄横狂妄无不展现在读者眼前。

公输翻译资格证面试时间

221 评论(14)

lovejing0326

语(yù,yǔ,)yǔ

①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②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

③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

告诉。《为学》:“贫者~于富者曰……”

【语次】谈话之间。

查看详解

文 (wén,)wén

①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②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

③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④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

⑤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身。”

⑦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

⑧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

⑩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有“繁文缛节”。

查看详解

课 (kè,)kè

①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不用,不试不藏。”

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农桑。”【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赋,夜~书。”

③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南徐州侨民租。”【又】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相追寻。”

查看详解

代 (dài,)dài

①代替;取代。《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百司之职役哉。”

②交替;轮流。《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③朝代。《活板》:“五~时始印五经。”

④世代;父子相传。王维《王右丞集?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将门子。”【辨】世,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人。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

【代耕】官吏以俸禄代替耕作,所以称为官受禄为“代耕”。陶渊明《杂诗》:“~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庖】代替厨人做饭,比喻代做他人分内的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

查看详解

表 (biǎo)biǎo

①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

②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里潼关路。”

③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④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

⑤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第一篇

1、解释下列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在京师诸(几个 )塔中最高

人怪(感到奇怪)而问之(这件事)

2、翻译下列句子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看着它不正并且向西北歪斜

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吹它,不用一百年,会正的

3、“人怪而问之”,写众人的疑问,其目的是什么? 衬托建造者预浩的远见卓识

第二篇

1、解释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其母问其故(原因)

向者(刚才)吾见之【翻译“向者”两个字】

2、翻译句子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我听说积阴德的人上天会用福祉报答,你不会死的,

3、孙叔敖在杀死了两条蛇后哭着回家的原因是什么?他以为自己要死了,离开母亲很害怕。

4、根据孙叔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果敢而利他的好人,同时很爱母亲。

第三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到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尝(曾经)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争着跑去)取之【翻译“竞走”两个字】

唯(只有)戎不动

看到边李树多子(果子),折枝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在路边并且有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摘一个尝尝, 果然是苦的

3、选出与“人问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D)

A.诸儿竞走取之

B.昂首观之

C.而忘操之

D.春冬之时

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B。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D。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

2.妻始恒言答曰:“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3、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

4、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5 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译文:

6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

译文:

7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原文: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译文: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

【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2) 。

答案:1.队列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 辞:(2)今说景公 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答案:1.(1)推辞,拒绝 (2)游说,说服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四】[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④[。

选D(A离开/距离[摘自《两小儿辩日》],B轻视/交换[摘自《愚公移山》],C禀告/白颜色[摘自《送东阳马生序》],D连词,如果[摘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上》])

选C(A到[摘自《郑人买履》],B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第三人称代词[摘自《出师表》],D到……去[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

(1)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

(2)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

(3)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

机智灵活(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壮。)

英勇无畏(“夜半,童自转……复取刃杀市者。”)

知法明理(“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不慕富贵(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译文:

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25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