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莲见
1、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History is the teacher of life. 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3、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History is the biography of country and human. 4、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 History is the past of human knowledge. 5、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 History is the memory of said and done things. 6、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Every kind of true history is modern history. 7、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创造历史。 Winners writing history, losers make history. 8、无论如何,历史总是一代胜过一代。 However, history is always a generation than a generation. 9、历史是安静的,喧嚣的是说历史的人。 History is a quiet, noisy mean history. 10、历史又可教我们以智慧和价值的相对性。 History can teach us the wisdom and the relativity of value. 11、历史,不过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谎言罢了。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 lies. 12、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History is a mirror, is also a profound textbook. 13、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People who do not respect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the historical error. 14、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History is a mirror, it illuminates reality, also illuminate the future. 15、既然不能选择历史,那么就服从历史的选择。 Since cannot choose history, then obey the choice of history. 16、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 History should not only eliminate Pjudice, it should also breeds enthusiasm. 17、你以为那是历史必然,其实是我们创造了历史。 Do you think that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is we made history. 18、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patience waiting to be the triumph of the insulted man. 19、在由强者书写的历史中,历史没有眼泪的位置。 In the history of written by the strong, the position of history without tears. 20、历史告诉我们,过去从未发生的事情的确会发生。 History tells us that never happened in the past can really happen. 21、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Have a variety of eternal responsibilit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is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imple. 22、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Our history is a Pcious heritage, is worth proud of. 23、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 History is made by every unworthy of instantaneous errors and heroism. 24、我们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历史的影子,鸟飞过,有影子留下。 The history is only the shadow of history, we see a bird flew over, has the shadow left. 25、青年不可坐享其成,应该以自己的行动掀起变化,创造历史。 Youth is not secure, should use their own actions change, make history. 26、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prominent accidental opportunity is an intermittent renowned celebrities, great man. 27、历史无疑注定要重复自身:毕竟,历史如同人,没有很多选择。 History is doomed to repeat itself: after all, history as a man, not a lot of choice. 28、我更喜欢死的历史。死的历史用墨水书写,活的历史则用鲜血。 I Pfer the history of death. Die history written in ink, living history is with blood. 29、人类前大半部份的历史,是有神论,后来的历史,是有真理论。 The former half part of history of human, is theism, 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is a true theory. 30、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History of mankind, is a continuously from the kingdom of necessity to the free kingdom of development history. 31、历史还不是一门科学,仅仅靠伪造和删节才会被弄得像门科学似的。 History is not a science, just by forging and abridged will be like a science. 32、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 All of human history warns the wise, don't believe in fortunes, but should believe. 33、到底是因为有我,历史才如此,还是因为历史如此,才有我的故事。 Exactly because of me, history is so, or because history so that is my story. 34、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history is just a flash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first lesson is to learn humility. 35、如今山河破败,风雨飘摇。谁不是历史的人质,谁能保证做一辈子的英雄。 Today was broken, is tottering. Who is not a history of the hostages, who can guarantee that do a lifetime of heroes. 36、观念并不一定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征兆与产物,它自身在历史上也是一种力量。 Idea doesn't have to just be a sign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 itself is also a kind of power in history. 37、科学,按其本质,是历史的;历史的继承和批判,无疑是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Science, according to its nature, is history;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is certai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in science. 38、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的。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腰包之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 History is written for people to live. After living searched the pockets, stepping on the dead bodies. 39、历史的星空有群星闪耀,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英雄存在过。 History of the sky of stars, in the vast human's civilization, once existed have so a group of heroes. 40、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struggle meetings make great characters,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the past of genius. 41、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How ruthless and love the history, don't forget each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also don't tolerate each obstacle in history. 42、人们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是自己生命的留言;留给今天翻过的日历,留给未来永久的历史。 People walk every footprint, is his life leave a message; For a calendar, today turn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permanent in the future. 43、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The path of history, is not all smooth, sometimes go to the realm of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on powerful spirit to all this is rushed past. 44、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在生成演变中去。 History always service for the life, it provides example of eva luation in the past, or put the Psent moment generating evolution.
设计监理
很多年前,有人约稿,说是给青年学生推荐点文史类的经典,很多人写,然后凑成一本书。写什么好呢?约稿人说,你就拣历史方面自己觉得重要的书,随便写,字数在三千字左右,当然,最好通俗一点。我依命行事,临动笔,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够得上“重要”二字?好像很多也很少,千挑万选,未必合适,为稳妥起见,还是写两本我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书吧,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观堂集林》。但文章写成,没有下文(眼下,这类书倒是大为流行)。最近,承张鸣先生不弃,要我为《新东方》奉献小文,我素无积稿,翻箱倒柜,只有这点东西在。现在拿出来,真不好意思。书是很普通的书,话是很普通的话,难免老生常谈,重复别人讲过的东西。说不定,还有什么狐狸尾巴,让人抓住,也保不齐。我只能这么说,这两篇旧稿,除大家熟悉的事,有些问题,我是认真想过,其中还是有一点心得体会。 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鉴》)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迁说的“李将军”是李广而不是李陵,然陵为广孙,有其家风,就连命运的悲惨都一模一样。读者若拿这段话去对比一下苏建评卫青的话,所谓“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卫将军传》赞引),他的“无言”不是更胜于“有言”吗? 汉代以后,“卫将军”只见称于记录汉代武功的史乘,而无闻于民间。相反,李将军却借诗文的传诵而大出其名。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其中有块敦煌市博物馆送展的西晋壁画砖(图一),上面有个骑马的人物,正在回头射箭,上有榜题为证,不是别人,正是李广其人。 看见“李将军”,我就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史学中的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