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9

ryanhui123
首页 > 英语培训 > 城镇化水平的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黎明前的静谧

已采纳

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的使用上比较混乱:(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对“城市”应作广义理解,因为《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对"城镇"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其实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台湾又译成“都市化”,由于在我国大陆一般把都市理解为大城市,所以大陆不采用都市化的说法。如果大家对城市和城镇的含义认识比较一致,即广义的城市和狭义的城镇是相同的,那么,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就不会产生歧义。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 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但现在使用"城镇化"的说法仍相当普遍,在短期内还难以统一。我们也不强求统一,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建议都使用“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英文

99 评论(12)

虾虾虾虾酱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内涵是一致的:一是两者在英文中是一个词,即Urbanization。译成中文,有译为城市化的,也有译成城镇化的,我国台湾则译成都市化;二是我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是包含建制镇的,该法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这就是说,广义的城镇,既包含市、建制镇,又包含非建制的一般集镇。狭义的城镇,包含市和建制镇。所以,广义的城市化和狭义的城镇化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三是我国设市的标准较严,而一些西方国家则宽松得多。联合国曾建议将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的聚居地区作为城市,但各国设市的最低人口规模相差仍然很大。如日本为3万人,瑞士为1万人,美国为2500人,丹麦和瑞典为200人。我国的标准较高,1986年前为10万人;1986-1993年为6万人;1993年新标准为8万人。中等城市,美国的标准是2.5万-10万人;前苏联是5万-10万人;我国是20-50万人。1996年第一次我国农业普查中,全国非县政府驻地镇16124个,镇区平均人口4520人,平均非农人口2072人,3万人以上较大规模的镇只有170个,占总数的1.05%。高于丹麦、瑞士设市标准,接近美国设市标准。所以,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上述分析说明,城市化与城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义词。但是两者还是存在某些差异的。一是城镇化更明确地把镇(指建制镇)纳入了城市的范畴;二是镇的量很大,至2003年我国建制镇20600个(其中县城镇即城关镇近2000个),占了中国城镇个数的大部分;三是中国是个农民大国,镇离农民最近,他们最熟悉,进镇的门槛也最低。正是这样,笔者使用了城镇化这一易为广大农民接受的范畴。这也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相一致。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所以,使用城镇化范畴,并不表示不可以使用城市化范畴了,在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中仍然可以使用城市化范畴。

282 评论(10)

凌人happy

城镇化”(Urbanization)也称“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对这种现象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目前对于“城镇化”大致有这样一些认识。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增多的过程;是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城镇景观的推进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味着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向农村的扩散;是经济结构的一种转化,即农业活动部分地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过程。不过,在目前的国内地理学界,比较常用的定义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其实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又译成“都市化”。如果大家对城市和城镇的含义认识比较一致,即广义的城市和狭义的城镇是相同的,那么,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就不会产生歧义。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教材在表述上使用了“城镇化”。 当然,这两种表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存下去。“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92 评论(13)

甜甜的daisy

城镇化率一般指城市化率,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应答时间:2021-03-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311 评论(10)

金鳞平面设计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城镇化”一词出现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这两者的区别,用个比喻来说,就有如“男人”和“男孩”的区别,既有又没有。之所以引发疑惑,是因为中文在城市发展的领域里没有发明出“男性”这个中性词。无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在对社会发展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这一现象的描述。这个现象由西方人首先发现和研究,用urbanization来描述这个过程,两个中文名词,都是对这一英文名词的翻译。两词同宗,从这点来说他们是一样的,没区别的。

182 评论(9)

奋斗的小俊俊

都市化,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亦称城市化或城镇化。 都市化过程 包括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3个方面: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②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③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3 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多和都会地区的出现。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或城镇化。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化过程。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32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