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D玫瑰
我觉得我们认真的学英语是真的很有必要。因为现在英语是全世界,使用的比较广泛,而且是公认的一种语言。
会里英语说实在的,你可以在全球走的时候,不至于让自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或者说,只会说中文,不能与国外的其他人正常的交流。所以学好英语,会考流利的英语,能跟别人展开正常的对话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点,现在生活里面,有很多很多需要用到英语的地方,比如说,现在进口机器里面的说明书,一些进口药物的说明书,计算机的编程之类的,全都是要用英语来操作的。而且专业典籍里面,全都是一些英文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如果学不好英语的话,你可能连自己的专业书平常的一些正常的电脑操作都看不懂。
而且现在美剧英剧,正在刮起一阵很狂热的风,为了能自己是顺利地办照片的字幕来理解你对这个片子的定义的话,你最好还是能听懂他们在讲些什么,有自己的英语素养,这样对自己的理解和收看也会有一定的好处。而且现在不光是在大学里面,在社会里面,在公司里面,其实都还是比较要看重专业英语水平的,如果你的英语好,你会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很大。
霸气Annie姐
这周后台收到了一条严肃留言:“Writing姐,为什么我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地学英语,但还是学不好英语?” 我本想用“勤能补拙”激励,但一时间竟打不出。因为我真的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地学英语,但依然提高不大;不怎么精心地安排和学习,却语感较佳。我非常幸运地属于后者,但也一直思考和感受前者的痛苦。那种明明自己付出了努力,却看不到些微回报的感觉,真是挺难受的。因为我的物理就是这个样子…… 也许大家会说,是方法不正确呀!只要坚持非常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只要你能每天坚持做到,就一定能成功。 我是不太赞成这种鸡汤和鸡血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方法是否正确,其二是天赋是否存在,其三是定位是否精准。这三点纯属个人想法,暂无详实和精密的逻辑支撑,分享出来以期纾解曾和我、现和我有相同困惑的朋友。 方法是否正确? 学习方法本就无正确与否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也许大面上的方法有方向性的正确,比如练习口语一定要开口说、练习听力一定要多听,但细致到具体的操作、时间的安排、分秒的利用,个体之间的差异亦会导致每个人的“最佳效率点”不同。 比如是早上起床听还是晚上睡前听,是听录音还是听直播,是对着稿子听还是脱稿听,是先看稿再听还是先盲听再看稿……每一个大的方法由此延展出来的小问题不计其数,很难界定到底哪种是“权威”,是“非常正确”。 我们可以这样讲,对于小明来说,每天早起听1个小时的BBC直播是适合的学习方法;而对于小红来说,每天睡前听半小时的名人传记是适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个人那个适量、适度的点十分难把握。《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孙俪演的周莹有一句台词解释得蛮好的,《陶朱公生意经》里说“极而复返”,最重要的是找到“复返”的那个“点”。 我觉得 每个人学习上适量适度的点更加难找,尤其是想要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作息规律、生活节奏和学习天赋找到这个点是难上加难;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检验,并反复调整。 很多时候,可能你还没有准备好,需要检验成果的那一刻(最常见的就是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已经来了,所以就很可能有“很认真、很努力地准备”,缺依旧“学不好”的情况出现。 天赋是否存在? 天赋存在且存在于每个领域。 承认天赋的存在、正确地认知和评估自己的天赋,从而发扬自己的天赋是一生的必修课。 这里有一个难题,语言学家们也有过这些争论,我们是生来就具有这种天赋(nature),还是在漫长的后天成长培养起了天赋(nurture)? 我还记得大学那会儿,我们曾就学习的成就到底是天赋决定还是环境决定展开过精彩的讨论。我至今仍能回想起来每个人结合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从而支撑自己论断的飞扬的神采。每个领域都有无数未解之谜,而“特长”或许是人成长历程最大的未解之谜了。 比如小红同学在语言学习上很有天赋,单词记得快、语感好、发音标准,学习第三种语言、第四种语言也比寻常人要快。很难判断小红同学是生来就有语言的天赋;还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的↓↓↓ 刚开始展现出了一定的特长(比如发音比班里的其他同学标准) ↓↓↓ 由这种特长受到了鼓励或者说正向反馈(老师让小红在早晨的时候带着全班领读,或者是担任了课代表,或者是被选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等等) ↓↓↓ 从而更加强化培养了这方面的特长(小红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不错,就用了更多时间研究和练习,)展示出了“有天赋”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小红确实英语好,有英语方面的问题都喜欢找小红帮忙或者请教,大家心里也给小红贴上了这个标签) 如果展开来,有浩如烟海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文献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简短版的可以看个知乎稍微了解下: 不过我却更相信,影响nurture的出身环境和后台环境虽然凭的是运气,但运气却也是天赋之一。 定位是否精准? 好高骛远,或者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是我们无法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 比如念书的时候,总会在学期初给自己安排这样那样的事情,幻想自己在学期末的时候变身超人,能够“hold”住所有的事情。但往往真的到了那一天,才会发现,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 同样,不切实际地期待自己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质的飞跃也是突然无功。最简单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通常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两个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永远无法突破一些语音、语调等方面的障碍。 比如,英语的学习,一般认为青少年是语音语调的学习最佳时期,比如4-8岁、13-16岁等等,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在语言环境中浸润式学习,将会取得较佳的效果,发音等方面和native speaker无异。 而一个18岁的大一新生,之前受的是高考式读写教育,希望能够在一个暑假内达到英语发音如native speaker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这辈子想达到和native speaker无异的几率都极小。 倘若有幸有这个学习语言的天赋,理当感激;倘若没有这个语言的天赋和后期的环境,也不必抱怨。可能终我们一生,都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用英语谈笑风生、挥斥方遒的境界,但至少能凭自己的努力慢慢地让它能够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就像Tim Ferriss的TED演讲所述——无所畏惧,学无止境Smash fear, learn anything↓↓↓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