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qiuFreda
简单地说,两者是同一回事,只不过中文的翻译不同。这个词还曾经被翻译为万有论,存有论,是论,等等。详情请参考专门的哲学著作,比如《本体论研究》,《有与是》等等。一般了解,可以看这里吧
~*诗情画意*~
本体论,汉语的词语是西学进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词,在英语中这个词叫Ontology,在德语中叫Ontologie。“本体”这个词在汉语中怎么会出现? 倒不是西方哲学进来,本体论这个词是用来翻译佛经里“体”和“用”的关系。因为佛学思想进入中国,中古人要翻译佛经,有大量的佛经中的用梵文表达的观念,在汉语中找不到现成的词来表达,这说明当时中国思想中缺这一块。 怎么办?严肃的做法是不要牵强附会,用声音来译。我们直到今天还会发现,大量汉译的佛经当中有许多词是音译的,比如说“般若”“波罗蜜多”“阿赖耶识”“三昧”等等,都是用汉字的发音来译这些梵文的单词。 同时我们也做过巨大的努力,有些翻译成功,比如说“眼、耳、鼻、舌、身”,这叫前五识。第六识叫意识——翻译成功了。第七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只能音译叫“末那识”,“末那识”尚且不明白,第八识更不能随便翻,就用发音来翻译,叫“阿赖耶识”。汉语当中出现了“意识”这个词了,还有“思维”这个词也是这样的,意识、思维、真理、境界、缘分,这些词都是因为翻译佛经才出现在汉语中。还有“本体”这个词也来了。 中国人学习佛学,受佛学的启发,把中国的思想往上提了一层。其实也是为后来我们学习西方哲学做了必要的准备。佛学中的哲学思想是介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佛学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一定的本体论的高度。 关于事物的存在,佛学的思想是关于空理的讨论,“空”乃是事物的本体。 现在我们讲西方哲学,本体论是这样一门学问,是哲学当中的最西方哲学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这种本体论学说的形成实在是让我们惊讶——人怎么会拿这么困难的问题来追问自己,这个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本体论学说就是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存在是什么?这句话严格来说很荒谬。 比方说用英语说whatisbeing,存在是什么。当你说whatis的时候is就已经把存在放进去了,然后being就是把tobe名词化。这句话如果翻译成汉语,那就是:什么存在存在?这就它的荒谬之处。 巴门尼德抓到了抓住了“存在”这个思维范畴,然后将其名词化,用英语来说就是tobe变成了being。既然名词化了,他就还可以加s变成复数,beings,指的是诸存在者。 巴门尼德为本体论开辟了道路,这个道路就是通过把tobe名词化来做的,把tobe变成了being。关于being,也就是关于存在者之所以是存在者,若要加以研究的话,那就是本体论学说了。 本体论学说是最难的学问,我们都知道数学当中最难的是数论,你看陈景润费了他一辈子的精力,在哥德巴赫的猜想的证明上,只证到1+2,那已经很不容易了。 各位要知道比数论更难的学问是Ontology,本体论。它为什么难?我们知道存在吗?你们都说知道。那么我们就要问:人类怎么会知道存在?这很奇怪,因为你要知道存在的前提就是要知道非存在,就像你要知道红颜色,你要看到非红的颜色。 假如天下只有一种颜色是红色,你就不可能知道红色,红色要被你发现,前提是你要发现非红的颜色。与此同理,存在要被你知道,也同时要求你发现非存在,通过非存在才把存在比照出来。 什么叫非存在?非存在就是虚无了。 你要同时知道虚无,你才能知道存在。 就像你要知道非红的颜色,你才会知道红颜色。但是我们每个人明明都活着,都在存在中,我们怎么会知道非存在呢?人类的语言当中居然有这样一个动词:英语说叫tobe,用汉语说是“是”。 这就很奇怪——人类本不应该说得出这个词。 比方说我们拿鱼来做比喻,鱼在水中,它可以知道水中所有的东西,它的食物,它的敌人,它可以知道水域中的一切,它唯独不可能知道水。你要让鱼知道水前提是把它从水里面捞出来,进入非水的状态之中,但是捞出来知道非水的东西之前已经死了,而人在存在中居然知道非存在。 于是我们就在想,怎么会说得出tobe这个词?它表明人类知道存在了,知道存在就表明人类知道非存在,但人类明明在存在中,又怎么知道非存在? 对这件事情要形成一门学问,叫ontology。这是很难的。这就解释了Ontology——关于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的学问。 这门学问从巴门尼德开始起步,后来柏拉图,提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学说,理念论。 我们现在就来讲讲,理念论意味着:对一个存在者进行哲学的思辨。 你会发现,这个被思辨的存在者是人类思维所把握到的东西。柏拉图告诉我们,现实感性世界的所有的事物,它之所以作为事物存在了,是因为它分有了理念。 一个事物如果不分有理念,它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事物存在。 比如说一匹黄马,之所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存在了,因为它分有了马的理念。我们也可以把分有说成模仿,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对理念的模仿,当然不完善的模仿。 当读柏拉图学说的时候就觉得很纳闷,我感性的真实地感知到在我面前的事物,这事物怎么是模仿呢? 柏拉图就告诉我们,它之所以在你面前向你呈现为存在的东西,是因为它模仿了理念本身。——这简直是一种武断,你会这样说。 我们甚至觉得柏拉图给出了一种叫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我们一看到唯心主义就很有优越感,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所以把柏拉图批判掉就可以了。 我们轻轻松松地就把柏拉图的理念论打发为唯心主义,这件事情就结束了。我们继续往前学西方哲学的理论。其实,我们要批判柏拉图之前你先要理解他,而不是给他贴一个唯心主义的标签就打发他了。现在我们问:柏拉图学说的真理性在哪里?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