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侠3
关于潮州的概念有两个,一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二是现有行政区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民系的潮州指历史上的潮州府所属各县,即现在大家所认同的“潮州民系”。潮州市是广东省的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千米,辖湘桥区和潮安、饶平两个县。总人口258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还是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中文名称: 潮州市 外文名称: Teochew(法语),Chaozhou City(英语) 别名: 简称“潮”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 政府驻地: 湘桥区枫春路 电话区号: 0768 邮政区码: 5210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部 面积: 3614平方千米 人口: 258万(2010年) 方言: 潮州话、普通话、客家话 著名景点: 开元寺,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广济桥等 机场: 揭阳潮汕机场 火车站: 潮州站 车牌代码: 粤U 拼音: Cháo Zhou Shi 市花: 白玉兰 城市形象歌曲: 《潮州有座广济桥》 行政区划代码: 445100 目录市情概况城市名片友好城市居住民族其它情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海洋资源能源矿产气候资源旅游名胜潮州八景潮州新八景潮州文化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饮食潮州20道名小食潮州23道名菜潮州特产潮州名人代表性人物其它人物潮州会馆潮州民系[台湾 潮州镇]历史著名居民经济建设市情概况 城市名片 友好城市 居住民族 其它情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地理 海洋资源 能源矿产 气候资源旅游名胜 潮州八景 潮州新八景潮州文化 潮州方言 潮州音乐 潮州工艺 潮州木雕 潮绣 潮州饮食 潮州20道名小食 潮州23道名菜潮州特产潮州名人 代表性人物 其它人物潮州会馆潮州民系[台湾 潮州镇] 历史 著名居民经济建设展开 编辑本段市情概况城市名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著名侨乡、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 潮州市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友好城市泰国曼谷、巴黎十三区居住民族汉族、畲族其它情况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有史以来至新中国建国前,一直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治之所在地。 广济楼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位于潮安县庵埠镇万和桥一道(2张)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较为宽阔,中国四大古桥之广济桥(俗称:浮桥、湘子桥)横卧于潮州百态(30张)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自古以来是闽粤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陆路的必经之地;黄冈河,亦称凤江,是潮州市境内第二大河流,自北向南经饶平县县城黄冈镇贯穿饶平全境,流入南海;枫江,榕江的一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潮安县中西部,经凤塘镇流经揭阳玉窖镇,汇入榕江。 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65.2%。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号称粤东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但不是粤东最高峰,粤东最高峰是位于丰顺县境内的铜鼓嶂,海拔1559.5米。根据畲族传说,公元前1095年周朝的时候,其先祖在广东潮州丰顺县凤凰山(该县今属梅州)建立诸侯国。因丰顺之地是闭塞山区,物产匮乏,畲族便举族逃离,徙往更适合生存的闽浙等地,这样才使得畲族嗣裔能繁衍至今,得免生计之困。 潮州市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以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口码头为重点的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开始形成,境内有汕汾高速公路、324国道、广梅汕铁路通过,另外潮揭高速公路、厦深铁路在建,规划中有大埔至潮州港的高速高路。潮州港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对台直航港口。
卷毛咕咕
中文名称: 潮州市 外文名称: 法语/英语:Teochew 别名: 简称“潮”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广东省(GuangDong Province) 下辖地区: 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饶平县 政府驻地: 湘桥区 人口: 总人口256万人,海外侨胞200万人 方言: 潮州话、普通话、客家话 拼音: Cháo Zhou Shi 市花: 白玉兰 城市形象歌曲: 潮州有座广济桥》 历史沿革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太平路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天宝3年,(闽中)割潮州归岭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见潮汕莆田渊源。莆田移民,从语言来看,潮州话与现今的莆仙方言有差异。原因在于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城话的影响,原先使用的方言-闽南话受闽东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成为有闽南语底子的又带有闽东色彩的混合兼过渡型的闽语。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此定义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丰顺县等。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广义潮州的概念里面,包含了狭义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与丰顺县讲潮州话的民众。另外陆丰市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讲惠来口音的潮州话的民众,属于狭义潮汕人的概念,不属于狭义潮州人概念)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说法有失学术意义上的公允。 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wangqixiaqi
潮汕地区有两个主要民系,一是原称的福佬人,一是客家人。两个民系主要以语言的不同相区别;前者讲福佬话,今多称作潮州话,居民多居北部山区、半山区,与讲客家话的兴梅地区为邻。 两个民系关系密切,有许多因素使这两个民系风俗习性既相异又有共同特点。因素有六:一、长期同是辖属于一个行政区。清雍正乾隆以前,兴梅地区多数地方同为潮州辖属;20世纪上半叶,兴梅地区以至海陆丰,同为粤东行署区或汕头专署区辖属。二、山水相连,道路相接。三、同是中原移民,先来慢到,同传中原文化。四、先民土著同是畲、瑶、俚、疍。历经整合,多已难分彼此。五、同是侨乡,受海洋文化影响。六、当代同受现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面剧烈冲击。上述六点是构成共同点的基本因素。然而“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所处自然环境差异、语言沟通差异、文化积习差异,又形成各自个性,即各具特点。 两个民系以及现存的少量畲民、疍民的风俗习性,都具共同的总特点:多元融合,丰富多彩。其具体特点有三: (一) 历史传统与现代风尚并行——古老而新生 观念:“忠孝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民俗的“人死留名、虎死留皮”、“老实总久在”等在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古训;民国时期的“天下为公”、“礼义廉耻”;社会主义时期的忠党爱国、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忘我献身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前转轨社会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恢复强调个性解放、个人价值、“敢拼就会赢”、义利统一、弘扬爱心等观念并行,只要在行为上不触犯法律,都在人们的脑屏里“八仙过海、天马行空”,而在行为上有益于世的,会受到赞扬奖励,以资倡导,欲蔚成精神文明。 语言:如白话文白话诗倡行近百年、古文旧体诗并不消失一样,日常用语中,旧辞汇新术语、摩登话老俗语并行。春节拜年,“请槟榔大吉”、“恭喜发财”、“新年高升”、“新年大吉”、“同同同同”,与“新年快乐”、“合家欢乐”、“新年OK”、“good,year”并行。另,语音上,方言语音与普通话(国语)并行,并夹杂少数外来词汇语音。 服饰妆扮:T恤牛仔、斜襟对胸、西装革履、长衫短褂、橄榄鸭舌、喇叭超长、百褶超短、金戒项链、脚环手环,马尾龟鬃、秃头茂发、企领无领、红唇粉面、文身耸鼻、画眉割目……并存。古今中外,百花齐放。 饮食:中餐、西餐,汉堡包、红桃粿,卤鹅、北京烤鸭,咖啡、可可、工夫茶……并存。 住房:钢骨水泥大厦、三合土“四点金”,别墅、篷棚屋……并存。 行(外出):坐飞机,看日历;驶汽车,拜土地; 医疗:中医西医、中药西药,中西结合,打针、B超、青草药……并存。 用物:煤气管道、节煤炉、柴草灶……并存。结论:古老而又新生。 (二) 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汇——既保守又开放 潮汕依山面海,僻居一隅,俗称“省尾国角”,古为罪官囚徒流放之地,与中原交通不便,中原移民到此,少与黄河、长江文化发达之区交流,反而保留许多古中原文化,如潮汕方言保留许多古汉语,但潮汕面向海洋,海外交往较多,相对于内陆,却又是开放较早之区,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更多的碰撞交汇融合。 语言:保留大量古汉语词汇。古汉语词如:目(眼睛),走(行、跑),企(站立)糜(粥),箸(筷子),揽(搂),困(睡),肥(胖),青盲(瞎子),倞(强,聪明能干), (饱),辚(车轮、辇),其他如欲、勿、目汁、伊人、鼑、抓、捾…… 保留古汉语8个声调,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今普通话,只有4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用普通话朗诵古诗,不及用潮音朗诵之多合韵。 潮汕语词音调,保留大量古汉语词并完全保留8声调,但潮州话又是发展和开放的。其先民在南徙定居过程中,接纳了各地的方言词汇和语言,包括原来土著语词语音,形成了潮汕方言方音,同时又接纳了一些从海外传入的外来词。特别是清代以来,过洋或到东南沿海各地谋生、做生意者甚多,传入了一些外来语,有的约定俗成,成为熟语。如:鸭片(英语Opium),摩托(英语Motor),咖啡(英语Coffee),咖喱(英语Curry),恤衫(英语Shirt),沙发(英语Sofa),雪茄(英语Cigar),牙力(英语Glass),酒巴(英语Bar),基罗(英语Kiolgram),罗的(英语),纱笼(星马语Saromg),沽里(星马语Kuli),把家车(星马语Pakai),须甲(星马语Su-Kha),“哥枥”(Gaoleh包菜,也是外来语,未考来自何方),巴图鲁(满语。原是清廷赐给有功勇士称号,在潮汕则喻作粗鲁无文化之人。),红毛灰(水泥,自创词),火水油(火油、自创词),含巴浪(粤语),阳扮仔(洋盘仔,上海话转音)。 上述只是从语言上举证海洋文化传入,融会成潮语的一部分。它如物质的传入,上述语词已提到一部分,又好从南洋传入的条格浴布、通帽、布凉椅等等用物、食物、建筑材料,同内陆本土的同类项物品,交汇成一种地方物质文化。 再举个例:内陆本土居民守土观念家庭观念甚强,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家千日好,出外朝朝难”等古训都曾经长期支持着潮人守土安身,但在海洋文化的冲击下和谋生的需要,也一批一批陆续不断地向外迁徙。近年改革开放,成立汕头经济特区,内陆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全面冲击,新文化、新思潮,形成新社会风气与传统文化正在交汇融合。 结论:既保守又开放。 (三) 福佬与客家相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潮汕县县有客,只有澄海无客”。潮汕地区的北部,如揭西、揭东、普宁、惠来、饶平诸县(市)的上半部多讲客语,由于与讲福佬话居民关系更为密切,形成了被称为“半山客”的地带,风俗更为接近或相同。如原产生于讲客语地区的揭西县河婆镇的三山神“三山国王”,后来成为整个粤东至海外移民共同崇奉的地方保护神;而从福建传入先在潮汕沿海流播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天后),也成为这一地区沿海沿江居民的共同保护神。南宁末代帝王过潮州,文天祥、陆秀夫勤王护驾,人们出于民族感情,崇敬帝王和民族英雄,产生许多宁帝昺和文陆二相传说,并有一些共同的崇奉活动,如潮阳市之祭大元帅坟,揭西县客语区五经富之祭张陆度宁将亡魂,都是同出一源的共同信仰崇拜。“出花园”是粤东地区潮客共同特有的一种人礼,只是“出花园”少男少女的年龄有别(潮语区15岁,客语区16岁)和具体仪式有所不同而已。究竟源于何区何时,当代有关记载未能考述,仅见清《南澳县志》载,南澳同知温应广《南澳竹枝词》有“出花园”一首:“花开花落漫同论,雨露栽培在本根,预卜春风红杏好,一枝今已出花园”。不管“出花园”之俗始于哪一民系,共有之俗,说明是互染而成的。饮食物之牛肉丸、鱼丸、工夫茶潮客均有,鱼丸应是滨海之潮语区先有,工夫茶是潮语区最普通,此两种应是潮语区影响客语区,牛肉丸则难猜断。秫米红酒、米(米呈)客语区产质优而著名,应是影响潮语区的。这些虽未有文献可考证,然大同小异正说互染所致。土楼圆寨和半圆围龙屋是闽西南、兴梅及潮州饶平北部客语区的主要村寨住宅形式,潮语区之潮安凤凰、铁铺、磷溪、官塘、澄海之莲华诸镇,也有土楼寨,这显然是从客语区传来的。 上述诸例,说明潮客两民系民俗之相染。 至于畲民、疍户,前者自唐代以后,历经剿抚,散处各地,不认其为畲族,多已难觅其祖迹;疍户自明以后,历经迁处内陆,其语言风俗,多与潮客居民融为一体,风俗同样相染趋于一致。即使是当代依民族政策而确认之潮安凤凰山区之五处畲族村落二三千人口,近客语区的基本讲客家话,近潮语区的基本讲潮州活,能讲少量畲语的,也仅是少数老人;风俗则除春节崇奉狗头王公和举行招兵节外,大多趋同。饶平柘林疍民,自1956年已全部上陆住西澳。这支疍民,是清末从珠江口移来的,讲粤语并非先民土著,今风俗也多从当地之俗。畲、疍与潮客语言风俗之互染,皆同一现象。 结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述三方面特点,归结成一个总特点:多元融合,丰富多彩。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