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kong88888
草莓宝宝2006
简单来说,文化根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大学英文系,去美国和欧洲,也当过雅思辅导老师,见到过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者(包括其他国家的),分为这样几类:学校体系型,国内接受了完整的英文教育,英语考试高分,词汇量不小,口语也流利,爱看美剧,懂西方文化,然而毕竟都是通过二手渠道得来的,所以他们和西方人交谈时,总感觉有些词的用法比较Chinglish,比如需要正式的时候用俚语,而随意交谈用晦涩的大词,但不影响交流,不过要多听对方在不同语境的用词,做到更加native. 另一种是野路子型,多见于第一代底层移民群体,这些人在出国前只接受过零星或根本没有英语培训,完全从0学起,但是往往他们的口语,用词和听力会更加native一些,学得也快,但是写作往往不行,甚至不会拼很简单的单词。试想一下,最理想的学习语言的途径,不,应该叫“习得(acquire)"语言的途径,不就是母语的方法吗?在最自然,最日常的环境下,并且还接受过这种语言下的完整教育。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第二代移民可以在两种甚至几种语言之间自如转换而完全没有意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仿佛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看读过的英文小说、诗歌,才能真正体会其语言之美,仿佛那个时候才建立了一种“联系”。去过英国湖区,参观了故居,再读华兹华斯的诗,与大学课堂上的感觉截然不同。去了绍兴的百草园,再读鲁迅回忆儿时的散文,顿时觉得这么美的文章当时当课文一样”学“真是浪费。最后引申到教育方法,再举个例子。参观巴黎一些博物馆的时候,包括卢浮宫,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席地而坐,面对着的就是莫奈梵高等等的名作。老师先做简单讲解,然后让小朋友们发言谈自己对于这幅艺术作品的体会。大家再回忆下我们儿时的美术课或者周末美术特长班吧······最好的“学”,是“无学”。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