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culeses
买本语法书就行了,最好是买薄冰的,我就是买这本(我是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还有,你说的to+动词不定式,没有这种说法,to do就是动词不定式你有了英语语感,学英语就很容易,花一天时间找本适合你的英语读物(如外研社的书虫系列)读一读,快速培养语感。英语学习大揭密 想知道我的英语学习宝典吗?呵呵,以下是我的英语参考书名单,参考参考吧。 薄冰英语语法初中 薄冰英语短语初中(开明出版社出版) 红魔完形填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 你的英语又混拉(词汇书)(外文社) 英语真题大观之完形填空/综合知识 英语课外读物名单 外研社: 书虫系列之雾都孤儿/绿野仙踪/奥米加文件/爱情与金钱/神秘与幻想故事集/鲁滨逊漂流记/五个孩子和沙精/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月亮之下/小公主…… 国家地理系列之日本/酸还是碱/观察细胞/你的基因/美国之旅(中西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 此外还有人物传记(忘记是那个出版社的拉)JK罗琳/迈克尔乔丹/比尔盖茨/霍金/莎士比亚 以上是我这个初二学生的英语参考书英语,本来仅是交流工具而已,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至于学了十几年,却不能开口交流。 我个人认为,对于英语,只要掌握六大技能,即可把握英语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 is a glass?Where is the book?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如:What is a book?What is a glass?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界定它。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is the book?It's on the table 、 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进行解释的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对我们所说的不太清楚时,我们就没办法换种方式再说了。其实,只要表达同一意思,使用哪些单词或句法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引出一个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学活并用起来。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记一个单词,还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叫记住了。 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东西,美国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能够游刃有余了,说起来也才像美国式的英文。 第四,自如使用习惯用语的技能。 习语是一种语言具备某一国家或地区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过学习美式英文中的习语,可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而如果能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运用的话,能让你的口语听起来十分地道。因此,积累相当数量的有效的习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可以通过看美国电影来习得。 第五,英文猜测能力,即与对方交流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对方的意思的能力。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大家一致反映听、说最难。因为这时候的内容一现即逝,无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测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培养良好的猜测能力,需要不断地磨练。比如,可以每天选一段带有一些生词的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迅速得出其大体的意思。 第六,养成良好的汉语、英语的双语转换习惯。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英文交流时要远离汉语思维。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母语是怎么也无法忘记的。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语、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都在所要修饰的词之前,英语则将最重要的定语放在所要修饰的词前,其余的都在该词后。 因此,学英语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产生无力感,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没有达到能表达现有的汉语水平的程度而不敢开口。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都足以表达目前的生活和思想了,关键在于,不要一开始就想对应的英文怎么说,而是降低自己的汉语水平: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比如,把“我们不是近亲结婚”翻译成英语,看起来似乎很难。现在不管英语怎么说,先拆解汉语。“我们”到底指什么?如果说话的主体是女性的话,她一定会说“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话,他一定会说“my wife and I”。当把“我们”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时,你会发现“结婚”这个概念也表达出来了,因为你不可能称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为“husband”,也不会叫一个陌生的女人为“wife”。接下来“不是近亲”可译为“are not something”,而“亲属”为“relatives”,“近”为“close”,这样整句话变成地道的美语原来就是“My husband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
李嘉图路
英语思维要想正确解读“英语思维”,还需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分析清楚。很多人将“英语思维”简单的理解为“用英语来思考或思维”,即用英语这种语言文字来思考。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或思维的结果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而思维是大脑的思考过程。思考是不是一定要有语言参与,是哪种语言参与,目前还是一个处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思维是什么,思维的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物质参与,思维是建立在自然语言之上还是有所谓的"思维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或者说"心灵语言"(mentalese)(由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J.福多(Fodor)在1975年出版的《思维语言》一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上述概念,并在其后许多论著如《表征》(1981年)和《心理语义学》(1987年)等中加以进一步的阐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肯定并论证过这一假说的人非常多,其中主要有:H·普特南、W·塞拉斯、W·利康(Lycan)和D·代菲特(Devitt)等)。这里并不想就思维的心灵语言做进一步的探究,只是说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还处在未知探究的阶段。对于语言,就人类目前了解认识到的语言就有很多种,包括语言文字类(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等各种消失和现存的语言文字)一般人通过说话和阅读写作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来记录和传递思维。图片场景类语言(二维和三维立体),画家,设计师,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形状,立体构成,静止和活动的画面等作为语言来记录传递思维,特殊的声音和音符,音乐家用优美的声音组合来传递思维和情感身体语言,每个人都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用身体语言来传到信息。聋哑人更是用手语来传达他们的思维。除了这些语言形式,各种感官的刺激和感受都可以引发思考和传递信息。比如,当你饿了的时候(胃部的刺激),你的头脑里首先出现的是一碗或是一桌子你最想吃的食物的图片,然后跟着才会出现这样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当你闻到一种熟悉的气味时,你会回忆起在过去什么时候,什么场景里有过相同的气味。当你听到一些老歌时,你会回忆过去的某个时代的各种情景,从而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慨。从这些例子和说明可以看到,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语言文字仅仅是传递和引发思维的各种形式中有限的一小部分。 那么思维的过程是不是建立在语言文字之上,或者说思维是否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就是说,没有语言文字,还有没有思维?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看两个例子。在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里,曹操说出前面林子里有酸梅树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头脑里出现的是梅子的实物图片,想到的是酸梅的味道,然后诱发神经传导到口腔产生唾液;如果士兵根本不知道酸梅是什么东西,没见过也没有吃过,任凭他们在头脑里用语言想“酸梅”这两个字想上千遍,也想不出什么花样来。这里就是语言的声音(酸梅)->进入头脑后,形成酸梅的实物图像->头脑联系过去吃酸梅的经验->想起酸梅的味道->神经传导刺激口腔产生唾液。 语言的声音(酸梅)被解读成酸梅的实物图像,由酸梅的实物图像参与头脑中进一步的联想和信息调用。这里注意这样一个过程,“语言的声音(酸梅)被解读成酸梅的实物图像”,这个过程是让每一个士兵明白曹操在说什么的关键过程。也就是明白了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含义的过程。这里,语言的声音在进入头脑后,就完成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继续参与后续的思维过程。 再举个例子,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6�4凯勒,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苏利文老师。一天,她们出去散步,“阳光多么美妙!她们沿着小径,朝井房走去。爬满井房的金银花,送来阵阵诱人的清香。有人正在打水。老师把她的一只手放在水槽口上。当一股股清凉的井水从她手上流过时,她几乎是惊喜地要叫起来。老师不失时机地在她另一只手上拼写“水” 这个词。老师开始写得很慢,忽然越写越快。海伦一动不动,注意老师的动作。她感到十分激动。她明白了,“水”指的就是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那么奇妙,那么清凉,那么润滑!这个充满生机的词,唤醒了她的灵魂,解放了她的思想,给她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摘自谢新吾吴新勇 编著《英雄探险家卷——海伦·凯勒》海伦�6�4凯勒基本是生活在黑暗和静默的环境中,婴儿时代接触到的一点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声音),在七岁的时候也所剩无几。可以说她在遇到苏利文老师的时候,头脑中几乎没有什么语言文字。再看上面这段故事,海伦的一只手感受着水从她的手上娟娟流过,另一只手感受着老师在她手上划着什么。突然间,她领悟到,老师在她手上划的轨迹“Water”就是从她手上流过的东西。这种领悟过程,就是一种复杂抽象思维,就是把两件事情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而海伦在那一刻找到了将他们联系起来的通道。也就是感受到的娟娟流过的东西就是老师在她手上划写的“Water”所指向的东西。这种领悟的过程还出现在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看到澡盆的水溢出, 而发现浮力定律, 即阿基米德定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没有语言文字的参与,思维是可以进行的。当我们读到或是听到一些事情,深受感动,想表达的时候,是先有感动,然后才挑选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实在是太美了,太令人感动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文字是参与其思考的,那么,任何思考的结果就已经是现成的语言文字,根本不会出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大脑,人类的心智所能感受,思考到的东西要远远高于且大于某一种人类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表述和传递的范围。大脑的思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大脑中生物物质的一些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反应和传输,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它们在运作的时候,速度之快,远非我们所能感觉或是想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大脑的思考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非要等到学会了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的参与才能思考问题。思考是先于语言文字而存在的。史前人在没有发明语言文字之前就能思考,语言文字的发明也是思考的结果;婴儿在学会语言文字之前就能思考;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前,他们一样会思考。当然,有了语言文字之后,语言文字帮助人类在思维的精细度,深度和广度上是有进一步的提升。但语言文字的表述在人类思维和感受面前却相形见拙。语言文字仅能表述人类情感,感受,意识和思维的一部分。同样,语言文字在沟通传递上也有很多的缺陷和局限。一篇文章,一本小说,不同的人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一本老子的《道德经》到今天出现了众多的解读,每种解读之间都相去甚远。到底老子当初的这段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谁也说不清楚。所以,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英语思维”并不是用“英语”这种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活动,而仅仅是在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传输,表达思维的作用。要想做到正确解读英语文章想表达的意图(输入),精确的用英语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输出);只需要经过在英语语言文字上良好的训练,而不需要思维训练,就能达到。
修中圈儿
我们先来谈一谈英语思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简单的说以母语思维去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是:听到英语—翻译成中文(脑中)—想好中文回答—翻译成英文(脑中)—表达英文而英语思维的人则是:听到英语—想好英语回答—表达英语也就是完全的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使得交流更快更流畅,也会使得你的表达更加接近于native speaker。但是我们也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英语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比较好的英语基础之上的,是基于听说读写的全方面的质变。当然在缺乏英语环境的国内能否依靠教育机构来养成英语思维,这件事可行与否是仁者见仁。不过英语思维的建立,有以下的一些方法。要学习英语思维,大致有三个方面:创建模拟英语环境、停止母语思维和输出练习1.创建模拟英语环境真实的英语环境,除非出国,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的,所以我们采取方法就只有自己创建一个模拟的英语环境来,也就是选择好你读什么、听什么、看什么。这里最好选择一些欧美主流的媒介,音乐和剧集等。2.停止母语思维一旦开始说英语,脑子里就自然的去屏蔽汉语,当然放弃自己的母语思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刚开始其实这样做难度是相当大的,我自己总结了两点:A.替换:可以简单从用某些英语单词去替换汉语中的词语开始,这个道理和你在想“原来如此”时脱口而出“Soga”,又或是你会习惯说“sorry”而不是“对不起”一样。从一个个单词开始,但一个词组,再到完整的句子,循序渐进。B.写作习惯:可以多去尝试英文写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当然也可以不拘于形式,主要就是锻炼英语思维。3.输出练习输出练习的重点,就是多与别人用英语交流,这种交流时有质量的交流,比较深层次的交流,而非是见面打招呼聊天气的那种(常见于国内各大英语角),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可以尝试用一些开放性的英语口语学习软件。当然如果你个人有native speaker且不是找你学中文的,当然更好了。最后强调一下,英语思维的培养一定是建立在有良好基础之上的,切不可打不好基础建空中阁楼,刚开始的挫折感一定是会有的,但一定不可轻易放弃。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