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37

卖烧饼的小怪兽
首页 > 英语培训 > 园林呈现英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阳光365家具

已采纳

可以用garden 或 park 表示,中学生适用。

园林呈现英文

268 评论(9)

萌萌cxm1004

一、建筑观念不同:

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二、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三、建筑布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四、建筑文化主题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五、建筑风格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322 评论(11)

邮政邮政

一般有garden,park和architecture。 单词本身的意思差异来选择。区别如下: park侧重于公共的场合:公园 garden侧重于私人:私家花园 国家公园是指具有自然代表性之自然区域或史迹,由国家建立的,更像是保护区。城市公园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供市民(citizen)休闲的场合,一般会有绿地等,一般是人工的。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这里所说的公园是指城市公园,根据其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自然公园通常是指国家公园等。一般的名胜古迹园林都是用garden,因为在古代它们都是私人园林,如:gardens in Suzhou苏州园林 architecture不太常见,如:academic institu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园林学术团体

204 评论(11)

微尘8313

1..中国在于 神似(想象中的..) ~~~西方在于 型似(与实际结合) ~~~文化不同的2..中国...虚幻~意境....西方..现实~唯美3..中国..有山有水 ( 所以才有假山和池塘的说 )~有花草.鱼鸟~~...........西方...现实主义~~唯美风格 ( 同二 )~~

360 评论(14)

依钱钱512

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见彩图)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庞大的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英国本土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为园林形式提供了直接的范例,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条件促成了独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的出现。 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沿革 在17世纪以前,英国园林主要模仿意大利封建贵族的别墅、庄园(见意大利园林)。整个园林被设计成封闭的环境,以直线的小径划分成若干几何形的地块。这种园林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最为盛行,其代表作是亨利八世(1491~1547)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兴建的罕普敦府邸(1515~1530)。17世纪,法国在路易十四执政时,由A.勒诺特尔设计和建造了豪华的凡尔赛宫园林(见法国园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1660年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回国即位后,聘请法国园林匠师参加罕普敦府邸的改建,使它在规模和气派上可与凡尔赛宫媲美。一时,按照法国园林模式造园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尚。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探求本国新的园林形式。 理论和风格 查理二世的外交官W.坦普尔于1685年在题为《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的文章中谈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12年,英国作家J.艾迪生撰文指出:“我们英国的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我认为树木应该枝叶繁茂而舒展生长,不应该修剪成几何形。”受中国园林、绘画和欧洲风景画的启发,英国园林师开始从英国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1713年,园林师C.布里奇曼在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拆除围墙,设置界沟,把园外的自然风景引入园内(图a)。此后,园林师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了自然式手法。他建造的园林中有形状顺应自然的河流和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并在规则划分的地块中间修建了弯曲的小径。1730年前后, 他用这种手法改造了斯托乌府邸(图b)。肯特去世后,他的助手L.布朗对斯托乌府邸又进行了彻底改造,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一派牧歌式的自然景色(图c)。这种新型园林使公众耳目一新,争相效法,遂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 在自然风景学派影响下,全国破坏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原有风貌,因而也曾遭到非难。此时有一位建筑师、园林师W.钱伯斯,他到过中国,先后在1757年和1772年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他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于是出现了所谓英中式园林。由于倡导者对中国园林并无深入研究,因此人们对它的热情很快就消失了。 布朗事业的优秀继承人H.雷普顿主张在建筑物周围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等装饰性布置,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过渡,而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置的壮丽背景。这种手法雅俗共赏,因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布朗的作品为代表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和发展虽受到欧洲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启发,但本质上是英国特定环境的产物。

208 评论(14)

summer阿超

应该说东方西方都有重视山、石、水、木,不过我以为,东方园林的风格是重视自然和谐,讲究匠心,精巧布局、曲折错落,虽然是人工堆砌,但很好体现对自然情趣和景致的模拟、取舍。大至避暑山庄和颐和园,小至拙政园等私家花园,园林建筑都与景区协调,没有特别高大突兀,是以建筑配园林,将模拟的自然风做主人,实用的建筑反而做衬托,装饰上也多强调生活情趣、休闲为主要目的自然美。而西方园林我见过的图景可以有两大类,一是纯自然写实,简单说就是圈地成园,保证纯正自然风格,比如依据湖、山、树林等的农场式、村庄式,完全是实际生活场景。另一类则完全是突出人工,以各种几何、物理方式去分割和构筑,规划布局齐整,严肃,特别注重对称性、人文性。建筑上多是以园林为陪衬,突出主体建筑,装饰上更奢华,强调艺术性的人文美。

135 评论(15)

我是不是很S

园林的英文:garden、park

一、garden

英 [ˈgɑ:dn]   美 [ˈgɑ:rdn]

n.公园;花园,园林,菜园;供应点心的露天设施;大型公共礼堂

vt.造园,开辟(一小片土地)作为花园;以花园装饰

Embellished with red plum blossoms, the garden looked even more beautiful after the snow.

几株红梅把雪后的园林点缀得格外美丽。

二、park

英 [pɑ:k]   美 [pɑ:rk]

n.公园;园林,停车场

vi.泊车,停车

This is a gorgeous park!

这座园林可真够华丽啊!

扩展资料

相关词:

一、landscaping

英 ['lændskeɪpɪŋ]   美 ['lændskeɪpɪŋ]

n.景观美化;造园林,园林设计

Art Language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ing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艺术语言两个层面研究

二、garden design

英 [ˈɡɑ:dn diˈzain]   美 [ˈɡɑrdn dɪˈzaɪn]

园林设计,庭园设计

The Summer Palace is a monument to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both garde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就园林设计和建筑来看,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纪念碑。

128 评论(8)

L趣多多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与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34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