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58

招财KItty.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上帝粒子英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颈鹿之迷

已采纳

弦理论指出世界上一切物质的最小组成元素是弦

上帝粒子英文

305 评论(8)

yingyingwp

关于宇宙的衍生一切都是人们自己想像的,也许宇宙中有种物质会像空气一样充满宇宙,但是我们根本无法测量它,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真空,在我们认为是绝对真空的环境中存在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物质也许就是宇宙的本源。

140 评论(9)

年~you(yu)

“上帝粒子”的存在与否并不能证明宇宙的存在与否。

所谓“上帝粒子”,说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预言的,在宇宙大爆炸发生时首先生成的一种玻色子,是所有后来出现的粒子的前体粒子。称为“希格斯粒子”或“希格斯玻色子”。

2000多年前,当亚里士多德创立“形而上学”时,的确有人认为,山坡上的房子和树,当我们不看它们时,它们就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如果你闭上眼睛,你能认为你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吗?

所谓的“多维空间”,只是存在于数学方程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说,至今还没有证据证明多维空间能够作为一种物理实际而存在。多维空间理论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数学游戏,或是一种“脑筋体操”。诚然,幻想是科学的助推器,但沉溺于幻想,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至少,这不是致力于认识宇宙、认识现实的人所应该秉持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一、上帝的介绍

上帝,本身是指至高无上统治者,在基督教等引入中国后,作为同义词,将其用作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创造宇宙的神。被视为宗教信徒至高无上的信仰,在基督教中,上帝是永恒的存在,创造和治理世界。

中文“上帝”一词来自于昊天上帝,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被广泛使用。上帝是儒教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二、上帝的来源

由于圣经的翻译者,认为GOD与中国儒教中的上帝,意义相同,因而把GOD翻译成了“上帝”。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他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上帝”概念,利玛窦认为这个概念完全可以与拉丁文的“Deus”对应,可以用“上帝”这个中国概念来直接翻译拉丁概念“Deus”。

“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古代中国人与古代犹太人一样,认识到宇宙万物和人类命运之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创造和主宰的力量,中国人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个至高神圣的力量。

英文中的god和德文里的Gutt都源自基督教盛行前的印欧语系中的古哥特语guth,原意是指“受祈求者”或“所祭祀者”,词根是“铸造”指铸造而成的神像。

YHWH原本只“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唯一的神。《圣经·旧约》中有YHWH和Elohim、El三个称谓,YHWH本来是古希伯来信仰中的类似巴力那样的雨神、风暴神(《诗篇》第29首)。西元前6世纪,以色列王国覆灭,犹大王国约西亚烧毁了耶和华殿中亚舍拉和巴力的神像。犹太教礼拜的恭听篇这样引用《希伯来圣经·申命记》:“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我们唯一的上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帝

313 评论(8)

默然回首千百度

据目前的研究认为,最小的物质是夸克。中字可以分成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质子可以分成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夸克互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粒子,叫强子,强子中最稳定的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单元。

由于一种叫“夸克禁闭”的现象,夸克不能够直接被观测到,或是被分离出来;只能够在强子里面找到夸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夸克的所知大都是来自对强子的观测。

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夸克有着多种不同的内在特性,包括电荷、色荷、自旋及质量等。在标准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种能经受全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时会被称为“基本力”(电磁、引力、强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

夸克同时是现时已知唯一一种基本电荷非整数的粒子。夸克每一种味都有一种对应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样但正负不同。

夸克按其特性分为三代,如下所示:

符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电荷(e) 质量(GeV/c^2)

u 上夸克 up +2/3 0.004

d 下夸克 down -1/3 0.008

c 粲(魅)夸克 charm +2/3 1.5

s 奇异夸克 strange -1/3 0.15

t 顶夸克 top +2/3 176

b 底夸克 bottom -1/3 4.7

扩展资料:

自然界中密度最大的和密度最小的

1、在地球上,密度最大的是金属锇,它的密度为22.5×103kg/m3.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金属锇简直是“密度家族”中的小不点.天空中的白矮星,个子不大,密度却大得惊人,为水的密度的3600万到几亿倍。

2、1957年,天文工作者用望远镜发现了中子星,它的密度高达1.0×1017kg/m3.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一块中子星物质,有 30亿吨的质量,要用九万六千多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3、宇宙中还有一种新天体,密度比中子星还大,高达1.82×1019kg/m3,它对其他物体的吸引力非常大,只要被它吸引就会吞没,甚至连光也不放过,因为它不发光,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黑洞” H元。

素是质量数最小的,组成单质是氢

氢是宇宙中质量最小的(不考虑反物质)

物体三态变化中最是气体

所以氢气就是宇宙中密度最小的

真空是没有物质存在,只要存在物质,那么密度就会比真空大

在各种气体中,氢气的密度最小.标准状况下,1升氢气的质量是0.0899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量子

350 评论(11)

Dianping达人0459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236 评论(8)

玉面小达摩1986

上帝粒子本身是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不是能量波。

284 评论(13)

mirandamly

《平行宇宙》里有较好的解释,这本书比《时间简史》还爽。 根据《平行宇宙》还有其他的文章,俺胡说八道下啊。这个“零”就是没有物质、空间、时间的原始存在,和《道德经》里的“无”是一个概念吧。您问:这个“零”从何而来?这个“零”是不生不灭,看不到,摸不着的原始存在,《道德经》里说它是大象无形。它虽然不生不灭,但是却能够生出宇宙万物。《庄子》中说:“生生者,无生”。就是说它能够生万物,本身却是不生不灭。这个“零”竟然是不生不灭却能生万物,确实让人很抓狂,呵呵,头发抓光了,都理解不了啊!但是孔子却定义它为“道”,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平行宇宙》根据量子理论说这个“零”是原始真空,其中存在着量子起伏,一次量子跃迁导致大爆炸产生了宇宙。“零”就像一锅开水,宇宙就像开水中生成的一个气泡,生成、膨胀,膨胀到虚无,回归“零”。开水中有很多气泡,所以有很多平行宇宙。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刚刚形成的一个小气泡,正在膨胀过程中,哈哈,希望它不要很快爆掉(据说还有几十万亿年吧)。 啰嗦了这么多,可不生不灭的“零”怎么生出宇宙物质呢?好像是约翰.惠勒说的吧,没有一个人理解量子理论,量子理论的根本原理有很多版本的解释吧,但都不尽如人意,所以爱因斯坦对它很不满意。约翰.惠勒好像有个半开玩笑的解释吧:“他来自比特”,也就是说宇宙来源于信息。“零”虽然不生不灭,但其中有很多信息,像个信息库吧。“库”是不生不灭,但信息不断更新、变化,存进、存出。信息映射出宇宙万物,万物皆虚,本质是信息,我们真的是有可能生活在梦幻中。现在不是有个全息宇宙论不是说宇宙是个三维全息照片。 可是我们怎么证明呢?靠几百亿美元的对撞机撞出“上帝粒子”吗?考虑到孔老夫子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就在利用这个“零”(信息库)存进、存出信息,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心跳、思维都是在利用这个信息库在运作,我们的每一次思维、视觉、味觉、嗅觉都是量子级别的运作,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价值几万万万……亿美元的超级量子、生物计算机,只不过我们大多用自己这个超级量子计算机来吃喝玩乐。希腊有个谚语:认识您自己。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开发出这个超级计算机的能力,那真是无法想象,都有可能超越我们现在的宇宙去别的平行宇宙旅游吧,甚至再造个宇宙也是有可能的。 摘自《时间简史》暴涨的思想还能解释为何宇宙存在这么多物质。在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里大体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0)个粒子。它们从何而来?答案是,在量子理论中,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能量中创生出来。但这只不过引起了能量从何而来的问题。答案是,宇宙的总能量刚好是零。宇宙的物质是由正能量构成的;然而,所有物质都由引力互相吸引。两块互相靠近的物质比两块分得很开的物质具有更少的能量,因为你必须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们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将其分开。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在空间上大体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们可以证明,这个负的引力能刚好抵消了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总能量为零。零的两倍仍为零。这样宇宙可以同时将其正的物质能和负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坏其能量的守恒。在宇宙的正常膨胀时,这并没有发生。这时当宇宙变大时,物质能量密度下降。然而,这种情形确实发生于暴涨时期。因为宇宙膨胀时,过冷态的能量密度保持不变:当宇宙体积加倍时,正物质能和负引力能都加倍,总能量保持为零。在暴涨相,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个非常大的倍数。这样,可用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大。正如固斯所说的:“都说没有免费午餐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131 评论(14)

翻滚的小鱼人

原来我们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夸克构成的,但是夸克不是最小的单位,还有更小的基本粒子存在——上帝粒子

158 评论(10)

我爱吃酸甜苦辣

不是。

物理学家发现,一种赋予宇宙中所有物质质量的基本粒子有朝一日也可能导致宇宙的毁灭,这种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谓的“上帝粒子”。该粒子所创造的“负能量泡沫”一旦与宇宙相撞,宇宙便会在瞬间灰飞烟灭,就像最初的大爆炸一样突然。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宇称为正值,不带电荷、色荷,非常的不稳定,生成之后也会马上衰变。因这一特性,基本粒子可以和希格斯场耦合获得质量。40多年来一直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直到2012年物理学家们才找到它的踪迹,是用了世界上最复杂的设备——大型强子对撞机才找到的。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宇宙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有形的无形的一切物质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

能量是振动产生的,每个振动都有一定频率,频率又决定了能量高低,三者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将万物剖析到最本质的层面,剩下的就是能量、频率与振动。

量子力学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因而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物质。

如果将电能通过一定手段转化为按照特殊频率振动的光波,由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通过共振使范围内其他光粒子有序排列,形成具有特殊波动的能量场。这个特殊波动就是能量波。

上帝粒子别名希格斯玻色子,它是由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等在内的6位物理学家,在1964年提出的。在他们提出这种粒子之后的48年,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种粒子,直到所有的科学家崩溃,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莱德曼,他在书中把这种粒子称为“该死的粒子”,英文就是Goddamn。当然这句粗话不能被传播,否则会教坏小朋友的,因此编辑就把词尾的damn去掉,简写成为God,这也是上帝粒子的由来。其实这和上帝没有任何关系。

上帝粒子又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不带电荷、色荷,极不稳定,生成后会立刻衰变。

1964年,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在希格斯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于于2012年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宣告发现。科学家认为该粒子的质量为125G电子伏。但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也许并非恒定不变。专家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也许日后会发生变化。由于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均由希格斯玻色子赋予,这也许会使生命赖以存在的一切宇宙活动都土崩瓦解。这一变化可能会产生“负能量泡沫”,我们了解的一切宇宙法则都将被其彻底破坏。

波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物质存在(物质(Substance)由原子、分子、离子组成)。波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方波、矩形波、梯形波等复杂形式的能量波,最后都可以拆解为正弦波(又称简谐波)。

波在空间里形成相对稳定的干涉成像——“驻波”时,就产生了实体的粒子(也就是“波包”,波形成的结),而这些不同种类的粒子组成了我们所称的“物质”。

一切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其实这三个东西全是能量波,能量波相干成像构成物质,能量波集结没有成像构成信息,所以它叫三位一体的。所以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这个宇宙空间的一切存在全都是能量波,我们在三维的生命只是四维信息在三维的投影。

8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