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8

袜子飞了
首页 > 英语培训 > 迈克尔森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王弃治疗

已采纳

如果干涉条纹发生移动,则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必然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光长L、光路中介质的折射率N或薄膜的厚度E的变化引起的。s为点光源,M1(上侧)和M2(右侧)为平面全反射镜,其中M1为固定镜;M2是一面移动的镜子,用一根精密的螺丝连接着。它可以通过旋转滚筒前后移动。最小读数是10mm,估计可以到10mm。M1和M2背后有三个小螺丝来调整他们的方向。G1(左)是一个分光镜,其右表面镀有一层半透半反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反射光和透射光)。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和M2上。反射后回到G1的半透半反膜(左),透射反射后来到观察区e,G2(右)是补偿板,材质和厚度与G1相同,平行安装。目的是使参与干涉的两束光通过玻璃板的次数相同,两束光到达观察区e时不会因玻璃介质而引入额外的光程差,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它们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条纹。当M2被移动时,它会不断地从干涉环的中心“吐出”或“吞进”环的中心。当两块平面镜之间的“气隙”距离增大时,中心会“吐出”条纹;否则“吞”。当M2和M1不严格平行时,它们显示出等厚的干涉条纹。当M2移动时,条纹不断地在视场中的某个标记位置上移动。M2的平移距离D与条纹移动次数n之间的关系满足:d=Nλ/2,λ是入射光的波长。

迈克尔森英文

121 评论(8)

美丽华华

Elena&Katherine-Nina DobrevDamon-Ian SomerhalderStefan-Paul WesleyJeremy-Steven·R·McQueenCaroline-Candice AccolaKlaus-Candice AccolaRebekah-Claire HoltBonnie-Katerina GrahamMatt-Zach Roerig

310 评论(15)

壹秒钟变rabbiT

damon,stefan,elena,bonnie,caroline, tylor, jeremy,klaus...

157 评论(9)

咣脚奔跑的釹孩

伊恩·萨默海尔德(Ian Somerhalder)饰 达蒙·萨尔瓦托(Damon Salvatore)保罗·韦斯利(Paul Wesley)饰 斯特凡·萨尔瓦托(Stefan Salvatore)妮娜·杜波夫(Nina Dobrev)饰 艾琳娜·吉尔伯特(Elena Gilbert) and 凯瑟琳·皮尔斯(Katherine Pierce)史蒂文·R·麦奎因(Steven·R·McQueen)饰 杰里米·吉尔伯特(Jeremy Gilbert)卡特琳娜·格兰厄姆(Katerina Graham)饰 邦妮·本纳特(Bonnie Bennett)坎迪丝·阿科拉(Candice Accola)饰 卡罗琳·福布斯(Caroline Forbes)迈克尔·特维诺(Michael Trevino)饰演泰勒·洛克伍德(Tyler Lockwood)约瑟夫·摩根(Joseph Morgan) 饰演尼克劳斯·迈克尔森(Niklaus Mikaelson)

244 评论(15)

啾啾大神

1、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如下: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20040151),He-Ne激光器(20001162),扩束物镜。

【数据处理】

可通过逐差法求He-Ne激光的波长

2、定义:迈克尔逊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3、工作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英文: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

317 评论(12)

sunshieeos

Quella 瑰拉 意思是杀手 生活在暗处。Cecilia 赛茜莉雅 意思是朦胧Melantha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名字 意思是暗之花 和吸血鬼非常匹配额Michaela 这个是神界的天使看上去 最舒服的名字是ICE 全部大写 很有特色中文名适合的基本是英文音译过来的 柏妮丝 比较柔美 泊瑟芬 珀尔塞福涅 阿斯特里 沙加 ……都是比较有背景的名字

207 评论(15)

今生无悔瓶

迈克尔逊干涉仪(英文: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经过分光镜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因为这两束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相位差恒定(即满足干涉条件),所以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需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若干涉条纹发生移动,一定是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发生了变化,引起光程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线长度L发生变化,或是光路中某段介质的折射率n发生了变化,或是薄膜的厚度e发生了变化。S为点光源,M1(上边)、M2(右边)为平面全反射镜,其中M1是定镜;M2为动镜,它和精密螺丝丝相连,转动鼓轮可以使其向前后方向移动,最小读数为10mm,可估计到10mm,。M1和M2后各有3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G1(左)为分光镜,其右表面镀有半透半反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反射光和透射光)。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和M2,它们经反射后回到G1(左)的半透半反射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G2(右)为补偿板,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两束光在到达观察区域E时没有因玻璃介质而引入额外的光程差。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移动M2时,会不断从干涉的圆环中心“吐出”或向中心“吞进”圆环。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M2和M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移动M2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记位置,M2平移距离 d 与条纹移动数 N 的关系满足:d=Nλ/2,λ为入射光波长。迈克尔逊干涉仪示意图:经M2反射的光三次穿过G2分光板,而经M1反射的光通过G2分光板只一次。G1补偿板的设置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在使用单色光源时,可以利用空气光程来补偿,不一定要补偿板;但在复色光源时,由于玻璃和空气的色散不同,补偿板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要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臂基本上完全对称,也就是两相干光的光程差要非常小,这时候可以看到彩色条纹;假若M1或M2有略微的倾斜,就可以得到等厚的交线处(d=0)的干涉条纹为中心对称的彩色直条纹,中央条纹由于半波损失为暗条纹。迈克尔逊和爱德华·威廉姆斯·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并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

35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