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8

彷徨爱情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三角枫英文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rystallam88

已采纳

扛板归扛板归 杠板归,英文名称: Perforate fleeceflower、ishimikawa。 学名: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别名: 刺犁头、老虎利、老虎刺、犁尖草、三角盐酸、贯叶蓼、犁壁刺、山荞麦、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过、蛇倒退、河白草、退西草、退血草、三角盐酸。 为蓼科属植物贯叶蓼的全草。其有化瘀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动物实验表明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杠板归【药 名】:杠板归【拼 音】:GANGBANGUI【英文名】:Perfoliote Knotweed Herb【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杠板归的全草。【功 效】: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主 治】: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带状疱疹。【性味归经】:酸苦,平。①《万病回春》:“味酸。”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和。”③《南宁市药物志》:“酸,平,无毒。”④《贵阳民间药草》:“酸苦,寒,有小毒。”入肾、大肠、膀胱、肺、肝五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用药忌宜】:体质虚弱者慎服。【药物配伍】:1、配泽泻,利水渗透湿之效增,用治水肿诸证。2、配车前草,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力增强。3、配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治疗湿热黄疸之效尤佳。4、配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治湿热泻痢,疗效增强。4、配朱砂,可治带状疱疹,即闽南所说的“飞蛇”【别 名】: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浆(《贵州民间方药集》)、鸡眼睛草、有刺鸠饭草(《福建民间草药》)、拦蛇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竻(《陆川本草》)、有刺粪箕笃(《南宁市药物志》)、犁头藤、三角藤(《江西民间草药》)、蛇倒退、地葡萄(《贵阳民间草药》)、有竻火炭藤、火炭藤、大蜢脚、五毒草、火轮箭(《广西中药志》)、猫爪刺、蛇牙草、鱼牙草、南蛇风(《四川中药志》)、老虎刺、白大老鸦酸、猫公刺、月斑鸠(《湖南药物志》)、犁头草、犁头尖(《闽东本草》)、水马铃(《上海常用中草药》)、有刺三角延酸、三角酸、有刺鸪鹚饭、拦路虎(《福建中草药》)、豆干草、酸藤、杠板归(《江西草药》)。原植物杠板归又名:贯叶蓼【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药材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拉丁名】:药材Herba Polygoni Perfoliati原植物Polygonum perfoliatum L.【考 证】:出自《万病回春》:“杠板归,四、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圆黑如睛。”“治蛇咬伤,又宜杠板归,不拘多少。”①《物理小识》:“犁头刺藤,其叶三角如犁头,多在篱边生。”②《生草药性备要》:“老虎利,芽梗俱有勒,子蓝色,可食。”③《纲目拾遗》:“雷公藤,生山阴脚下。立夏时发苗,独茎蔓生,茎穿叶心,茎上又发叶,叶下圆上尖如犁耙,又类三角枫,枝梗有刺。又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最烈。以其草烟熏蚕子则不生,养蚕家忌之。山人采熏壁虱。”【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全草,茎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细直纵纹及众多倒生的刺,节处具托鞘碎落的环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已脱落,残留的叶呈焦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脆易落。花穗着生在顶端,萎落或宿存。气微弱,味淡。【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种子含油3.3%。瘦果含油12.47%。全株含靛甙(indican)、黄酮甙、蒽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水蓼素(persicarin)。根含大黄素和大黄酚(chrysophanol),根皮含鞣质。【中药化学鉴定】:⑴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热浸,滤过,滤液供试。 ① 取滤液1ml,加3~5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加热,显淡红色。(检查黄酮) ② 取滤液 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2~3滴,显暗蓝紫色。(检查酸性物质和鞣质) ③取本品粗粉1g,加10%硫酸10ml,于沸水浴 上加热,冷后,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5ml,振摇,取乙醚层,加10%氨水2ml,振摇后放置,醚层退为无色,碱液显橙黄色。(检查蒽醌)【性状】性状鉴别 茎细长,略呈方柱形,直径1-5mm;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黄绿色,生有倒生钩状刺;节略膨大,具托叶鞘脱落后的环状痕,节间长0.6-6cm;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髓部或中空。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绿色,叶绿、叶肯主脉及叶柄疏生倒钩状刺。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圆形,花小,多萎缩或脱落。气微,味微酸以叶多、色绿者为佳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热浸,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1ml,加3-5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加热,显淡红色。(检查黄酮)②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2-3滴,显暗蓝紫色。(检查酚性物质和鞣质)(2)取本品粗粉1g,加10%硫酸10ml,于沸水浴上加热,冷后,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5ml,振摇,取乙醚层,加10%氨水2ml,振摇后放置,醚层退为无色,碱液显橙红色。(检查蒽酿)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厚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皮层薄,3-5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连续成环(嫩茎),或被射线割断成断续环层(老茎),细胞壁厚,木化。韧皮部老茎具韧皮纤维,壁厚木化,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大,单个或3-5个成群。髓部细胞大,有的中空;老茎在皮层、韧皮部、射线及髓部可见多数草酸钙簇晶,嫩茎则少见或无。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其下有类圆形的分泌细胞,直径约65μm;腺毛少数,头部2-8细胞,柄短。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平轴式或不等式,腺毛稍多;非腺毛多为单细胞。主脉和叶缘疏生由多列斜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的钩状刺。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2μm

三角枫英文名

338 评论(12)

莫小木木木

梵天花(学名:Urena procumbens Linn.)又名:头婆、小桃花、小叶田芙蓉等,属锦葵目,锦葵科小灌木。有分枝,高约1米,枝条密生星状短柔毛。梵天花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梵天花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梵天花的功效与作用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Fàn Tiān Huā 【英文名】Herb of Procumbent Indian Mallow 【别名】三角枫、三合枫、香港野棉花、犬跤迹、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头、五龙会、粘花衣、假棉花、地棉花、八大锤、干下槌、小桃花、小痴头婆、铁包金、乌云盖雪、野棉花、山棉花、棉花肾、红野棉花、小号山棉皮、野木棉、拦路虎、狗脚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 植物 梵天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 动物 矿物名:Urena procumbens L.[U.sinuat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净,除去杂质,切碎,晒干。 【原形态】梵天花 小灌木,高约80cm。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4-15mm,被绒毛;托叶钻形,长约1.5mm,早落;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圆形而狭,长1.5-6cm,宽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芦状,先端钝,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具锯齿,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花单生或近簇生,花梗长2-3mm;小苞片长约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卵形,尖头,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花瓣长10-15mm;雄蕊柱无毛,与花瓣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栽培】 生物 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可在空旷地和稍荫蔽的环境生长,也可在肥沃或贫瘠的地方生长。但在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花期较长,由夏季延至秋季,应选择第一批开花的成熟饱满果实留种。于春季3-4月播种育苗,将种子均匀撒播到苗床上,覆土2cm,播后盖草、浇水。幼苗出土后,于早、晚逐步揭去盖草,当苗高15cm,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移植。幼苗适当带上,每穴栽2-3株。种后浇足定根水。 田间管理 当具2-3片真叶时,追稀薄氮肥。定植后如遇天早,应在早晚浇水,并插树叶遮荫。成活后,每季度除草追肥1次,并进行培土。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全株长20-50cm;茎粗3-7mm,圆柱形,棕黑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门色,巾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全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朔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破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 化学 成份】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甘;苦;性凉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热 解毒 。主 风湿 痹痛;泄泻;痢疾; 感冒 ;咽喉肿痛;肺热 咳嗽 ;风毒流注;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风毒流注: 梵天花四两,羊肉八两。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日一次。 (《福建民间草药》)②治毒蛇咬伤: 梵天花鲜叶捣烂,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伤口。 (《福建中草药》)③治痢疾: 梵天花三至五钱,水煎服。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2.《福建民间草药》:祛风除湿,消炎解毒。治风毒流注,疯狗咬伤。 3.《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消炎消肿,凉血解毒。主治痢疾, 腹泻 ,疖肿, 狂犬病 ,毒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梵天花的介绍 梵天花, 中药 名。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inn.的全草。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祛风除湿, 清热 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别名 三角枫、三合枫、香港野棉花、犬跤迹、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头、五龙会、粘花衣、假棉花、地棉花、八大锤、千下槌、小桃花、小痴头婆、铁包金、乌云盖雪、野棉花、山棉花、棉花肾、红野棉花、小号山、棉皮、野木棉、拦路虎、狗脚迹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归经 归肝、大肠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风毒流注:梵天花120g,羊肉240g。酌加酒水各半炖3h服,每日1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痢疾:梵天花9-15g。水煎服。(《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净,除去杂质,切碎,晒干。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约80cm。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4-15mm,被绒毛;托叶钻形,长约1.5mm,早落;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圆形而狭,长1.5-6cm,宽1-4cm,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芦状,先端钝,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具锯齿,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花单生或近簇生,花梗长2-3mm;小苞片长约7mm,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卵形,尖头,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花瓣长10-15mm;雄蕊柱无毛,与花瓣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小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鉴别 干燥全株长20-50cm;茎粗3-7mm,圆柱形,棕黑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朔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现代应用 急性肠炎,菌痢,疖肿。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3、《广西中草药》:“解毒消肿,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主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疮疡肿毒。” 4、《福建药物志》:“根治跌打损伤,狂犬咬伤。叶治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花治 荨麻疹 。” 5、《浙江药用植物志》:“祛风解毒,健脾 补肾 。主治风湿痹痛,痢疾,体虚浮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肿毒。”

97 评论(9)

天天考古

南校区三号教学楼前面的树共有鹅掌楸(马褂木),白玉兰,紫玉兰,三角枫,五角枫等,按照你说的情况,应该是三号楼前那条东西走向的路两旁种植的树,是鹅掌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不知这个回答你是否满意

12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