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都注册了
中国古代能够称孤道寡的除了王者的特权,很少有人有此资格,所以孤独的人应该是那种驾驭自己思想的独一无二的高尚者,只有孤独的人才能体验到内心自由的快乐,才能包容一起的世俗情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主人公青田耕平无疑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坚持自己本色的小说家,能够孤独也是最大的幸运。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之一莫过于从事自己喜欢或者说热爱的工作。《岛上书店》的A·J或许更有资格这么说。耕平与A·J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事他们自己喜欢的文学工作,都是失去了妻子,都是跟孩子相依为命,不同的是耕平虽然经济窘迫,但社会认同方面要比A·J好得多,后者被认为是怪人,而前者甚至可以说比较成功,比如耕平的儿子小驰就比同样单亲的人受到的特别待遇好一些,能够从事热爱的事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有几个人能如此走运?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作家,耕平的事业不温不火,妻子出了车祸去世,儿子倒是意外的懂事,可以说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认知(或许日本孩子成熟较早亦未可知)。耕平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假道学,相反倒是俗气得很,这让小说的人情味增加了不少,因为要养家糊口,总要不断计算经济所得,这是作家最可怜的地方,因为没什么保障,而且极其辛苦。冯骥才就坦言其以画养文,单纯写作很难糊口,日本的作家这一点其实已经很幸运。作者在叙述耕平的生活时也是平实而缓慢的语言语调,在情景化的步调中将耕平的苦闷与希望传递给读者,从而完成小说的升华。 大概日本很多作家都对获奖有强烈的怨念,东野圭吾的《黑笑小说》就有好几篇调侃自己和评选的文章,这在他获大奖之前,虽然如此依然没有得罪评委,或许日本的评委司空见惯,不以为怀。这本《孤独小说家》也是花费大量篇幅讨论获奖前的苦闷,一个不畅销的小说家更希望能被人认同,或者说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尤其是坚持了自己梦想的人,这也许是耕平比东野圭吾更注重获奖的缘故。就这些文字而言,这本书没有东野圭吾的小说诙谐幽默,不过因为生活代入感较强,读者更能理解一个不出名的小说家(或者说小人物)的艰辛与期待。 《孤独小说家》传递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坚持与等待,一个人的才华与它的坚持往往密不可分,比如福克纳,也曾经穷困潦倒,因为坚持写作而终获成功,马尔克斯又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人往往是执着的人,假如耕平最终的获奖算是成功的话,那上十年的坚持才是关键因素。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上差距并非天壤之别,在知识不断膨胀的今天,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怕没有成功的一天吗? 作者设定的青田耕平的获奖书籍很值得玩味,一开始的《空椅子》仅仅是入围,而最终获奖的是后来的《父与子》,因为怀疑妻子久荣是自杀,小说虽然也是真挚感人,但心有芥蒂,总不能尽可能挥洒自己的情感,《父与子》则不同,即便更多的是生活琐事,但因为怀着灵透的心,文字上就会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其实一个男性在结婚时并不一定会成熟,往往是在抚养孩子时不断成长。这一点与《岛上书店》的A·J简直如出一辙。成熟的心境,文字自然老道而迷人,这一点也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种安排完善了耕平的心路历程,最终获奖就比较水到渠成了。 在安排耕平父子的日常生活时,作者并不如《解忧杂货店》那种催人泪下,也不像《岛上书店》那样的舒缓,但却多了生活气息,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不过耕平的儿子有些早熟之嫌疑,实际上青田耕平已经39岁,完全可以把孩子的年龄段设置的高一点,不过也许会面临青春期叛逆问题,或者作者可以加入更多的情节以使情节更加丰满。 作为一个丧妻四年的男人,作者安排了两个具有可能结合的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一个是酒吧服务员椿,一个是跟已婚中年男性纠葛不清的女教师奈绪。椿组织的活动让作者完成了内心的洗礼,并让耕平自愿作为无人欣赏却依然绽放的蒲公英,这预示了第一次评选的失败。不过却让耕平的内心平静如水,对于他后来的小说《父与子》的突出成就影响很大。而奈绪的出现,解开了耕平的心结,并最终发现了妻子去世的真相,到了这个时候耕平的感情与思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最后的获奖倒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以及写小说都是孤独的事,但这种孤独实在是一种快乐,任何事想做好其实都是孤独的,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梦想何尝不是如此?别人只能享受你的成功的喜悦(甚至这个都是奢求)却没有谁能懂得孤独的心路历程,而这份孤独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玲珑金月
准备写小说的你是否还迟迟不能动笔?兼职或专职写小说的你是否也经常遇到种种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独自摸索,苦苦追寻,以及阅读相关指导书和国内外经典名著外,也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石田衣良的《孤独小说家》。 因为,《孤独小说家》不仅本身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优秀作品,同时,在小说写作方面还会带给你很多启示,对你的创作将大有裨益。《孤独小说家》是日本作家石田衣良的一部长篇小说。 石田衣良生于1960年,经济系毕业,是当下日本最炙手可热的作家,被评论界誉为“捕捉现代感觉的妙手”,被日本作家曾志成称为“作家贵公子”,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文坛裴勇俊”。 他从小喜欢看书,七岁时就想当作家,学生时代每年看1000本书。一年读1000本书是什么概念?在我们周围,如果一个月读上一本书都已经算是爱读书的人了,如果平均一周读一本那就可以称为读书达人了。当然,也见过有人声称年度目标是读一百本书,不论他最终能否兑现,敢于说出来就已经足够我们仰视了。 而石田衣良竟然曾经每年读1000本,相当于每天平均读2.7本,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但对于这一点我选择相信,不会有丝毫怀疑。因为据说石田对人有轻微的恐惧症,如果一个人不热衷于和人交往,可能就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吧,而这个时候,书籍就是他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而广泛的阅读应该也为石田衣良成为作家做了必要的准备和积淀。 在成为作家之前,做过地下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也曾任职广告公司。 2001年和2002年,石田的小说曾两度入围日本第126届及第128届直木奖候选作品。2003年,他以青春小说《4TEEN》,获得第129届直木奖。 直木奖是与芥川奖同时设立的文学奖项,是日本文学界最重要奖项之一。这个奖项在设立之初,可助新作家跃入文坛,然而随着名气的节节攀升,不仅得奖是万里挑一,就连提名为候选作品也相当困难,因为它不仅表示对作品本身的肯定,也与作家的个人成就、未来发展以及对出版界的贡献度有着紧密的关系。 据说,每一个日本年轻人在十几岁时,都痴迷地读过石田衣良的小说,那些作品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青春印记。而从《孤独小说家》这部作品身上,似乎能看到作者的影子。主人公青田和作者一样也是在人近中年的时候才获得直木奖。而且,青田也是从小就爱看书,一直梦想着当一个小说家,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故事。 《孤独小说家》的主人公,青田耕平,是一位已经从事十年小说专业创作的不温不火的小说家,除了处女作因为赢得当时的新人奖引起一些关注外,他后来写出的十几部著作销量都不理想,从来没有加印过。 几年前妻子久荣因车祸去世,青田带着对亡妻的思念一面写作,一面独自养育正上小学的儿子小驰。他的写作收入只能与一般工薪阶层持平,还完房贷后生活的确不算富裕,他的新作《空椅子》的印数又被出版社压缩,而本来的印数就不算多。 青田的一位年轻的作家朋友,矶贝,此时却写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蓝天深处》。青田一眼就能看出该书的原型是自己一家三口,而他悲哀的发现,让自己写的话肯定达不到朋友的水平。 然而,即便在这样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却不得不继续打起精神写连载中的《父与子》,书中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一个从事自由写作职业的父亲和上小学的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青田的创作题材始终做不到宽阔、厚重和宏大,他只能写自己的生活...... 令他意外的是,这一年,他的《空椅子》和矶贝的《蓝天深处》与另外几部作品同时被提名为直木奖候选作品。在令人窒息的等待中,《空椅子》败给《蓝天深处》。 与此同时,青田从未下决心再娶,即便岳母总是督促他并热心撮合。在与几位对他有好感的女性的交往中,他一直忘不了已过世四年的妻子。他曾经有一度怀疑那场车祸不全是意外,而有可能是因为抑郁而自杀。 每当他郁闷苦恼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的自言自语。儿子小池目睹父亲的不易,也因此显得特别敏感、成熟、懂事。他们在又一个新年到来之前大扫除时,儿子不经意间发现了母亲录下的一段视频资料,证实久荣在车祸之前早已解决了情绪问题,车祸的确是意外,父子二人的心头才如释重负。 而他本来并未寄予厚望的《父与子》再次被提名为直木奖的候选作品。但是网络平台上却涌现出对这部作品的谣言、猜测和负面的评价,令他烦恼不已,不想看却又忍不住去看。 一个月之后,《父与子》终于夺得了青木奖。在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之后,40岁的青田终于凭借自己的作品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 启示一 只有真正喜欢才能坚持下去 青田在经历挫折失落,犹豫彷徨的时候,他的那些心理活动和自言自语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劝慰和激励,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他在写作的道路上是走不长远的。他说: 从《孤独小说家》能够看出,像写出《蓝天深处》的矶贝那样天才作家只是少数,另外还有一些年少成名的人只有一部处女作,之后就再也没有作品问世了。 写作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作者借自己及笔下的人物说: 世上的作家没有一个不想写出伟大的、完美的、满意的作品,但是,每个作家也都有自己的局限,与其羡慕其他人的才华,不如从自己能写的东西入手,踏踏实实地努力。 书中,青田面对这些无奈的时候也正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 虽说小说源于生活,但是小说家也要面对各种生活的难题,小说家的人生不一定像自己的作品一样精彩。 小说的创作是系统工程,尤其是当你准备一部接着一部的时候,更要无数次交替重复这个过程,而你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提高了。 最后要告诫你的是,如果你已年少成名当然好,但是如果不是,请相信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孤独小说家》中,当40岁的青田终于获得直木奖,在走上颁奖台之前,已年届古稀的评委绫濑老师对他说: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