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小郡主
槟榔bīnglang[betel palm]∶一种常绿乔木(Areca cathecu),树干很高,羽状复叶。果实可以吃,也供药用,能助消化,又有驱除绦虫的作用。生长在热带地方[betel nut]∶这种植物的果实
QINGCHUN曲终人散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两种不同植物种子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乾后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详见: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