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运动的男孩
以下是传播学的一些理论要点,希望对你有用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 第一章 什么是传播学 一、 四、传播学研究的范式: 1、社会学范式:社会组织: (1) (1) 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2) (2) 进化论(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3) (3) 社会冲突模式(The social conflict model): (4) (4) 象征性相互作用(symbolic interactionism): 2、心理学范式:个人: (1)从行为主义到精神分析: (2)认识论范式(the cognitive paradigm) 第一节 第二节 传播·技术·社会 一、罗杰斯:创新的扩散 二、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三、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的遗产 四、电子媒介与行为方式:梅洛维茨的失落空间 五、发展主义:传播技术的扩散与“沟” 六、马特拉:传播的三个支撑点 七、 七、Brain Winston:媒介如何产生——技术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 第二章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与传媒规范理论 第一节 第一节 传播与控制:守门人 一、卢因:守门人的提出 二、怀特:编辑部的一周。 三、记者头脑中的受众: 四、布里德:潜网与记者的社会化 五、记者职业的挫折与理想: 第二节 第二节 传播与控制:职业意识形态 一、两种新闻的专业角色:中立者与鼓吹者 1、中立者: 2、鼓吹者: 3、温和者占大多数: 4、中国的记者角色:难以摆脱的鼓动者角色: 5、“专业化”批判: 6、公关事件与新闻记者:假事件。媒体事件。 第三节 第三节 传播与控制:传播组织与社会 一、传播组织的科层化。 二、传播组织内部的分工:新闻搜寻者与新闻处理者 三、媒介的市场结构: 四、大众传媒成为社会系统:为什么媒介偏好低俗文化? 第四节 第四节 传播与社会制度: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规范理论:麦奎尔——四种传媒理论:社会科学理论、规范理论、操作理论、日常理论 二、集权主义authoritarian theory(苏联共产主义Soviet theory)报刊理论 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Libertarian) 四、负责任的报刊理论 五、发展传媒理论(development) 六、民主-参与理论(democratic-participant) 七、发展中的中国传媒:单一权力支配下的多元传媒空间 第五节 第五节 媒介伦理(讨论) 第三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与形态 一、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5W与7W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4、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二、传播的系统模式 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2、赖利夫妇的模式 3、马茨莱克模式简介 三、传播的形态: 1、人际传播 2、群体及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中的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传播 (1) (1) 流言定义 (2) (2) 流言不是谣言。 (3) (3) 流言与舆论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 (4) (4) 从起源上看,新闻也和流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 四种流言研究的范式:线性的范式;心理学范式;社会学范式;阐释学范式 (6)流言传播的社会心理:集体意识;信息的需求与满足;信任机制 3、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媒介和社会的关系:媒介文化论;媒介唯物论;社会文化论;社会唯物论 第四章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结构功能主义取向 一、结构与功能主义: 罗伯特·默顿: 帕森斯: (1)社会分为四大系统: (2)所有行动系统均面临四大问题(或需求):适应、达标、整合、维模(式)。 (3)四种系统需要直接同四个系统层次,以及行动图式的组成相关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的异同: 三、大众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守望、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2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3、施拉姆的概括: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第五章 第八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起点:大众社会理论与魔弹论 一、大众社会理论 1、奥古斯特·孔德:集体有机体观念: 2、斯宾塞:有机体比拟: 3、费迪南·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5、大众社会的出现 6、大众社会的特点 二、魔弹论 三、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术 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宣传的效果强大的三个条件: 第六章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取向 第一节 第一节 认知平衡理论 一、追求一致性的本能 二、海德的平衡理论: 三、纽科姆的对称理论: 四、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五、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理论 六:讨论:非理性的人。 第二节 第二节 说服研究 一、个人差异论 二、信源的可信性: 三、休眠效果 四、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五、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六、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七、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性 八、警钟效果与恐惧诉求 八、 八、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 九、 九、说服行为的道德讨论: 十、说服研究的精致化模式(ELM) 第三节 第三节 沉默的螺旋 一、关于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 二、沉默螺旋理论体系的三个中心论点: 三、沉默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与效果观 四、沉默螺旋理论的发展与不足 第四节 第四节 第三人效果 一、起源: 二、理论假设: 三、主要成果: 1、适用范围 2、第三者效果的起因 3、受众方面的变量 4、可以解释内容检查者的心理 5、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声东击西。 第五节 第五节 图式(schemas)效果 一、 一、概念: 二、 二、图式的种类: 1、自我图式 2、个人图式: 3、角色图式 4、事件图式 5、与内容无关的图式: 三、 三、媒介中的图式 1、 1、 媒体图式的特点: 2、 2、 媒介图式的种类: 四、 四、图式的来源 1、 1、 从社会中学习的图式 2、 2、 个人建构的图式: 五、 五、图式的使用 1、 1、 匹配: 2、 2、 联接: 3、 3、 修剪: 六、 六、图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第七章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群体的影响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 一、人民的选择 1、1940年总统竞选: 2、研究者:Lazarsfeld,Berelson and Gaudet 3、研究主旨: 4、地点: 5、研究方法: “固定样本设计” 6、社会地位和既有倾向: 7、调查结果 7、影响选民作最后决定的因素: 8、 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和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研究成果:(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8%) 二、个人的影响: 1、 1、 研究背景 2、 2、 小群体研究的再发现: 3、 3、 意见领袖的确定: 4、 4、 意见领袖的特点: 5、 5、 意见领袖三个指标: 三、创新与普及: 1、 1、 起源 2、 2、 创新的决定过程: 3、 3、 传播流与影响流 4、 4、 N级传播 5、 5、 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 第八章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意义与文化取向 第一节 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 一、什么是符号和意义 二、符号与意义:语言与言语 三、符号与意义:能指与所指 四、符号与意义:组合与系统 五、符号与意义:内涵与外延 六、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和李普曼的“外部的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第二节 第二节 议程设置 一、对媒介效果的重新定义。 二、关键概念 三、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 四、议程设置的研究的取向: 五、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治议程 六、如何测量三种议程 七、媒介议程 八、公众议程 九、政治议程 十、研究结果: 十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的第二层:启动效果与框架效果 十二、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发展:议程融合 第三节 第三节 培养理论 一、 一、社会中的电视 二、 二、从“效果”转向“培养”研究 三、 三、文化指标研究 四、 四、放大效果与主流效果 五、培养分析的发现 六、跨国培养分析 第四节 第四节 知沟 一、知沟的提出 二、知沟假设与社会变迁 三、大众媒介与知识控制 四、社会结构与假设的修正: 五、上限效果与批判 第九章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受众使用与媒介依赖取向 第一节 第一节 使用与满足 一、不算”效果”的效果:不是研究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而是研究人们对媒介做了什么 二、源头:日间广播剧研究: 三1945年贝里森的报纸罢工研究,《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四、1969年麦奎尔开始的对电视的调查 五、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模式: 六、五大类需要: 七、使用与满足的图形模式 八、对使用-满足理论的批判: 九、从大众社会理论到文化研究:受众(audience)—使用者(user)—解读者(reader) 第二节 第二节 编码、解码理论 一、 一、对“使用与满足”范式的批判 二、 二、意义的解码是在效果(使用)之前的一个中间过程,它涉及话语与语言。 三、 三、编码与解码不一定完全对称。 四、 四、语言中的阶级斗争: 1、电视语言是一种符号 2、电视符号的外延和内涵: 3、多义性与主导意义。 五、 五、三种解读方式 六、 六、关于编码解码的讨论: 第三节 第三节 媒介依赖理论 一、 一、媒介生态与媒介依赖 二、 二、媒介依赖双向性 三、 三、个人与媒介系统间的依赖关系 四、 四、媒介依赖对四种理论范式的整合 1、 1、 认知范式 2、 2、 符号互动论范式 3、 3、 冲突论范式 4、 4、 进化论范式 第四节 第四节 强效果还是弱效果:反思大众传播研究的受众观 讨论:是否存在普遍的效果理论? 1、弱效果理论中的问题:(1)行为主义传统,管理研究,与欧洲不同,商业主义的传统影响;(2)倾向于发现改变而不是维持;(3)认为受众的选择性是真实选择性 2、传播效果的维度:(1)认知-感情-行为;(2)宏观-微观;(3)有意图-无意图:意识形态问题;(4)依赖内容-与内容无关;(5)短期-长期 一、不同的受众观 Biocca提出的五种受众行为:(1)选择性;(2)功利主义;(3)自觉性;(4)抵抗影响;(5)参与 二、受众理论的历史 1、古代希腊罗马的观众—书—报纸—电影—广播 2、作为大众的受众:与群集、公众、群体的区别 3、群体的再发现 1、 1、 作为市场的大众 2、 2、 新媒体下的受众:(1)传送方式变化:信息增多;(2)信息储存记录方式变化:灵活性;(3)全球化:身份与冲击;(4)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媒体:参照身份的消失。 三、三种受众观 1、结构主义传统:测量受众规模与结构 2、行为主义传统:媒介效果与媒介使用 3、文化传统和接受分析 四、另类受众观 1、托克维尔 2、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受害者 3、米尔斯:心理文盲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5、达拉斯·斯迈兹:观众为电视打工 3、 3、 里斯曼:孤独的人群 4、 4、 德弗勒和波基奇:媒介依赖理论 5、 5、 洪美恩: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五、关于受众的问题 1、过度的媒介使用:电视、电影、漫画、电脑 2、是否会继续原子化 3、积极还是被动 4、研究者规范理论:被控制还是自治 5、新媒体的影响 第十章 第十三章 通俗文化的话语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第一节 文化及话语分析 一、 一、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 二、 二、西方近代的文化概念 三、 三、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 四、 四、作为差异性标志的“文化” 五、 五、福柯与话语分析 第二节 第二节 作为无政府主义/多元主义的通俗文化 一、 一、文化保守主义(或精英主义) 二、 二、文化多元主义 三、 三、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第三节 作为控制体系的通俗文化 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 二、 二、政治经济学派 三、 三、文化帝国主义 四、 四、女权主义 第四节 第四节 作为反抗战略/战术的通俗文化 一、 一、作为反抗战略的通俗文化 二、 二、作为反抗战术的通俗文化 第五节 第五节 通俗文化的话语 一、通俗文化的二律背反 (1)经济—文化。(2)控制—反抗。(3)单一 —混乱(4)结构—能动(5)精英—民粹。 二、谁在说话:中国研究者的冷漠到热情 三、通俗文化对学术话语的收编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