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8

致远……
首页 > 英语培训 > 洋媳妇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臭熊熊

已采纳

一个包子,最近让北美特别是加拿大兴奋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颁给了皮克斯影业的8分钟短片《Bao》,而本片的导演正是华裔加拿大女导演石之予 Domee Shi。 加拿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在英文媒体中用“加拿大人”、“多伦多长大的”、“影片多次用了多伦多地标”等词汇来表达他们的自豪。 当初张德培席卷整个网球界,一度达到ATP排名第二。那个年代,当张德培获得巡回赛冠军,央视必说:华裔选手张德培赢得比赛冠军。而只要张德培失败,央视报道就改为:美国选手张德培在比赛中失利。 看来爱国情绪是谁都有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们也不例外。 言归正传,下面来谈《Bao》这个影片。在豆瓣上,对此片的评价很是一般,3分或者4分居多。我就来分析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一部充满陈词滥调的平庸影片呢,还是力压群雄的上乘之作。 影片题目Bao取材于“包子”的包的发音,以及“宝宝”的宝的发音。一语双关,题目点出了内容中所围绕的话题:包子,以及背后所代表的那层含义:父母始终用对宝宝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孩子。凭这点,就说明这编剧的水平高人一截。 影片开篇是一双手在包包子,然后爸妈两人吃早饭。爸爸由于上班赶时间,很快就离场了。而爸爸在影片结尾处的再次出场,即将成为一次改变的开始,这点我们稍后再讲。 早饭时餐厅墙上挂的照片,有爸妈的双人照,和孩子的三人全家福合影。透过这些细节,会发现他们是孩子已离家生活的独居老人。 之后的剧情变得神奇起来:妈妈的包子变成了一个哭闹的小宝宝。妈妈的表情由惊奇,转向好奇,再转为疼爱。 妈妈就这样有了一个包子宝宝了:孩子在脚下乱跑,这就是传统中国人说的“儿女绕膝”;带宝宝上街买菜,做公交车,打太极拳。孩子一天天长高了,门框上测量身高的标记渐渐多了起来。 宝宝穿上了小衣服戴上了眼镜。宝宝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选择,不顾危险地想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儿,但妈妈总是在身边保护着他。那个铲球的画面真的很有趣。 在公交车上,妈妈和孩子闹别扭,宝宝生气坐在一边,妈妈拿出了一个「纸盒」,用里面的蛋糕试图和解,但失败了。请让我们记住这个「纸盒」,后面也会再次出场,我们稍后再谈。 慢慢长大的宝宝开始从冰箱拿可乐喝了,被妈妈看到后反而趾高气昂的。这个场景太熟悉了,中国的家长确实会在孩子小时候拦着孩子喝可乐吃垃圾食品的。 孩子的房间成了妈妈的禁区(门上贴了一个标志),在开门前的瞬间,我们看到门上贴着说唱乐的歌星海报。开门后,孩子从高兴地打电话变为愤怒地关门。我们知道孩子的叛逆期到了。 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给孩子吃,但孩子并不领情,直接跟几个洋人朋友出门玩儿去了。妈妈只能自己一个人生气地把饭菜吃光。 再开门,儿子就带了一个洋媳妇回家了。妈妈被儿媳妇手上的结婚钻戒搞疯的那个画面很出彩。 原来孩子回家是来拿行李的,要彻底搬家过自己的日子去了。孩子在礼貌地做出告别后,妈妈对他苦苦挽留;在失败之后,妈妈与孩子大吵一架,泪水夺眶而出。 紧接着发生了让人想不到的一幕:妈妈一气之下把这个包子孩子吃了!多么熟悉的场景?多数中国妈妈都会在与孩子吵架生气的时候慨叹一句:真想把你重新塞回肚子里去。 画面转为妈妈的哭泣,从梦中惊醒。至此我们才知道以上的一切只是妈妈的一场梦而已。 噢,这可能就是一个童话吧,否则包子怎么能像人一样活着呢? 爸爸再此出场了,他看到妈妈的伤心,却总想做点儿什么。爸爸这个角色的安排非常符合真实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家庭中,有一种父亲就是那种说话不多,在外打拼不顾家,却默默支撑着一个家。 随着开关门的声音,一个影子来到妈妈的床前,妈妈泪水模糊的双眼在努力聚焦着:原来是自己长得像包子带着眼镜的儿子。我因为这个画面真喜欢皮克斯的艺术家们,他们对儿子呆萌造型的设计实在无人能敌。 被爸爸推进房间后,儿子坐在床上,拿出一个「纸盒」递给妈妈。这个「纸盒」就是多年前妈妈在公交车上拿的那个盒子。 打开「纸盒」,他们一人手里拿着一个蛋糕,吃着。两人泪水涟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么多年,蛋糕的味道并没有变。上次在公交车上的和解失败了,而这次儿子主动向妈妈表示的和解成功了。写到这里,我也哭了。再次是包包子的镜头,有种前后呼应的感觉,结构很不错。儿子的包子是露馅儿的,妈妈轻轻拧着他的脸表示亲昵,但洋媳妇的包子包出来却很规整,着实让妈妈另眼看待。从这点我们知道,妈妈也算是接受了这个洋媳妇,并选择了放手。 本片的画面精美自不用说,皮克斯就是品质的保证。此片优秀的地方决不仅是画面,还有编剧的结构和细节的处理:那个「纸盒」,妈妈前后两次「轻拧孩子的脸」,包包子画面的前后呼应,以及全片无对白的剧情设计。(《小羊肖恩》就是无对白的一部动画长片,也极为优秀) 为了赢得奥斯卡,还有重要的一点,《Bao》做到了,就是“政治正确”: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Happy ending或者带着美好希望的结尾。 这么看,《Bao》这部片子从画面处理上,编剧结构和细节处理上,还有配乐都算上乘之作,得奖确实是实至名归。 我认为,单纯表现妈妈对孩子的爱是陈词滥调。谁不知道妈妈是最爱孩子的?但本片的导演更进一步,她写出了母子间的「和解」,这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这是所有套路化编剧没有做到的。这也是优秀好莱坞编剧都会关注到的一个关键点:人性转变的那个点是什么,如何从画面上呈现出来;不仅仅有演员的泪水和扭曲的表情,还必须有一个具象的物。本片这个具象的物就是那个「装着蛋糕的纸盒」。 《Bao》是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但我以为还绝比不上去年奥斯卡那部落榜作品《负空间Negative Space》。由于《Negative Space》的落寞向下的结尾让它从奥斯卡获奖名单上滑落。 但有趣的是,《Negative Space》和《Bao》都是由亚洲人编剧和导演,这可能就是亚洲人看父母的两个不同角度吧。我今天的早饭,也是包子。

洋媳妇英文

105 评论(8)

greenxixi503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怎么娶到洋媳妇,下面我就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都是干货哦!

我会先后从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一下娶洋媳妇的相关经验。

一、为什么要娶洋媳妇

二、你适合娶洋媳妇吗

三、娶洋媳妇的渠道有哪些

四、与洋媳妇的聊天技巧

五、娶洋媳妇需要办理哪些证件

六、跨国婚姻幸福秘籍

一、为什么要找洋媳妇?

337 评论(10)

沈阳王小圈儿

《推手》(英文:Pushing Hands)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由郎雄、王莱等主演。电影上映前,因剧本获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颁赠40万新台币奖金,配合中央电影公司的支持下,让李安首度获得执导的机会。台湾导演李安运用近代家庭变迁搭配细腻描述亲情互动,因而享誉国际的『父亲三部曲』之第一部曲。

剧情简介

朱老自小练就一身太极拳,是北京市太极拳的总教头,膝下育有一位定居美国的儿子朱晓生。某天,从小孝顺的儿子晓生为尽孝道,游说留在故乡的老父移民到美国,一起与儿子和洋儿媳同住。

但是,朱老由於语言不通及生活习惯不同,导致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至於令他与洋媳妇玛莎渐生磨擦,彼此都认为无法与对方相处,完全要透过晓生间接表达,更由於玛莎内心的排斥,对朱老的一举一动均不能接受,致无法专心从事写作工作,最後导致胃出血而入院。

玛莎经过疗养出院後,依然无法接纳朱老,一天,朱老因为小家庭气氛太沉闷,往外头遛达,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迷了路回不了家。晓生得知父亲走失的消息,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驾车四处寻找,却几度寻找不著,晓生回到家中後,对妻子玛莎发了一顿脾气,把家当摔了满地,终於摔醒了玛莎的心。

朱老後来被警方寻回,但为了顾及儿子与儿媳妇一家生活的圆满,离家自寻生活,独自一人跑到唐人街一家餐馆帮人洗碗盤打工维持生活,由於洗碗盤手生不俐落而备受老板奚落,第二天就要将他解雇,并且出言相辱,朱老受辱不愿离开,老板令其手下欲强行将朱老拖出,惟朱老练过太极拳,深谙推手功夫,只见他原步未动,马步一扎,身形微沉,利用听劲走化技巧,七、八个壮汉无法将他移动半步,老板大怒,找来华青帮小混混,在厨房与朱老大战,朱老以几个太极拳散手工夫便将小混混撂倒,後来美国警察出来收拾残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朱老带回警局看守所中。

朱老被警方带走,晓生驱车前去探望,玛莎内心甚为感慨,後来晓生将朱老保出,并买了一间较大的房子,也为朱老备了一间练功房,欲接朱老回家,但朱老不想破坏儿子一家温馨的生活,宁愿独自在外赁屋而居,并在华人活动中心教授太极拳,也不愿返回儿子身边。

256 评论(13)

小玩子2603

一切都是因为梅道远太优秀,他的好友陈秋风一直暗中攀比。。。

233 评论(8)

Bohollsland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在不合理的硬性要求下,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很多优秀人才被这道门坎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勉强跨过了门坎,但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不要说莘莘学子,就连一些年近半百或过了半百的人,也捧着英语课本在那里苦学,不是喜欢英语,而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如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几乎用不上英语,付出代价与实用价值完全不成比例;实际工作中即便用得上英语,考试过关的那个水平也不足以应付工作之需,往往还得重新进行专门训练才行。 再看学生,为了过英语四六级,用去了大量精力,别的课程则马马虎虎、草草应付。以硕士研究生为例,在两到三年的学期里,几乎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苦攻英语,剩下的时间则忙于准备论文,哪里还有时间研究专业?下了那么大功夫,学到的英语还不一定管用。多数人掌握的依然是听不懂的聋子英语、张不开嘴的哑巴英语,没有多大用处。更重要的是,因为精力过多地用于英语,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牢靠,汉语汉字不过关,综合素质不过硬,副作用十分突出。这其中,母语不过关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或一代中国人,汉语说不利索,文章写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其影响往小了说,影响交往、影响工作,往大了说,影响对祖国语言的自信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这种消极影响会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逐步显现出来。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汉语如不过关,英语也不可能学好。因为中国人学英语,离不开汉英互译,汉语不好,互译就失去了依托,在英语上下再大的功夫也是白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政策上确立一种导向,引导大家重视英语,用意当然不错;但我们不得不说,目前实行的这种政策,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不符合国情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一句话,效果是不怎么样的。 其实,扩大开放、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一定要像我们这样掀起大呼隆的英语热潮。日本历来善学外国之长,且以贸易立国,但人家从来没有像我们这样把英语抬高到如此地位,会说英语的日本人并不太多,甚至连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不懂英语。日本学习外国的方法,除了派团赴外考察、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之外,主要的是让少数精通英语的人大量翻译英文优秀著作,供国民阅读。这是一个付出代价小、受益人数多、学习质量高的好办法,可供我们借鉴。相反的例子是菲律宾和斯里兰卡,那里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但这两个国家学习外国的成就却远不如日本。这说明,英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此言极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把学习英语的精力——哪怕是一部分精力——用之于汉语和古汉语,会是什么效果? 总之,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英语,用得着就好好学,用不着就不必大费精力。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政策制定者不能把英语作为衡量所有人才的硬性标准,否则就是一种无理逼迫,即便用不着,也得硬着头皮学。现在,学英语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明明用不着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学,这是多大的痛苦、多大的浪费!

19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