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性
ADR是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的缩写,意为药物不良反应。
是指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
:一、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如应用阿托品解除胃肠道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等。
二、毒性反应,如引起失眠,耳鸣,肝功能损害等。
三、过敏反应。
四、致畸形,致突变,致癌。
五、后遗效应。
六,继发性效应。
构成ADR的4个前提是,一、必须是合格药品。二、必须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三、必须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四、必须是有害的反应。
用药后除产生治疗作用外,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过敏反应:是某些特殊体质(一般称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特殊反应。多见于抗菌素和生物制品,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各种疫苗等。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重者则可出现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使用一些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时一定要作过敏试验。
2、副作用:即治疗作用以外的其他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用非那根治疗荨麻疹时,病人出现嗜睡、乏力。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3、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新霉素、四环素还可对肝、肾产生损害等。
4、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昵称真是醉了
resonance structure的意思:共振结构;共振结构式
structure 读法 英 ['strʌktʃə] 美 ['strʌktʃɚ]
1、n. 结构;构造;建筑物
2、vt. 组织;构成;建造
短语:
1、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组织结构;组织架构
2、concrete structure 混凝土结构;具体结构;混凝土建造物
3、market structure 市场结构
4、organization structure [经]组织结构
词语用法:
1、structure用作名词时意思是“结构”,转化为动词后意思是“组织”“安排”“构造”。
2、structure只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代词作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
词义辨析:
structure, building, edifice这三个词的共同意思是“建筑物”。其区别是:
1、building是一般用语,是各类建筑物的总称,可指各种用途、各种大小和用各种材料建造的房子,但并不指明建筑物的具体用处、大小、样式及所用材料。
2、edifice是正式用语,尤指宏伟高大的建筑。
3、structure则强调建筑物构造的模式。
aifayewong
CMR物质是三致物质(致癌、致突变、致畸),其类别对应的英文及中译文分别为: Carcinogens: category 1致癌原类1 Carcinogens: category 2致癌原类2 Mutagens: category 2致突变原类2 Toxic to reproduction: category 1生殖毒性(致畸)类1 Toxic to reproduction: category 2生殖毒性2 Azocolourants List of aromatic amines芳香胺类偶氮染料 Azocolourants List of azodyes偶氮类偶氮染料
78952146984里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术语解释: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有毒化学品(Toxic chemicals)和有害化学品(Harmful chemicals)是化学品健全管理的基本术语概念。出于个人理解以及职业与专业习惯,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立法和执法监管者以及普通公众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众说纷纭,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相关法规、标准中对这些术语也缺少清晰的术语定义和诠释说明。近年来,联合国相关机构以及发达国家化学品立法及导则文件对“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化学品”;其各自的判定标准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做出过清晰的法律界定和诠释说明。为了促进我国化学品的健全管理,实现与国际化学品健全管理规范相接轨,笔者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发达国家化学品立法及导则文件做出的术语定义解释,从法律和化学品管理专业角度解释说明了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化学品的术语定义及其判定分类标准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 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诠释及其确定原则什么是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什么是有毒化学品(Toxic chemicals ),什么是有害化学品( Harmful chemicals) ?以及什么是“安全化学品(Safe chemicals)”? 对此类问题,出于个人理解以及职业与专业习惯,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立法和执法监管者以及普通公众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有人将英文“Hazardous chemicals”一词翻译成中文时译为“有害化学品”,认为对环境有危害的化学品应当称为“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化学品应称为“有毒化学品(Toxic chemicals)”。也有人认为对健康和环境有危害的化学品统称为“有害化学品”,且英文使用hazardous chemicals表示。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对具有某些严重危险(害)特性化学品的一个法律术语称谓。联合国相关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涉及危险化学品表述的正式文书以及联合国关于化学品国际公约文书,如《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70公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履行事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鹿特丹公约)》以及《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紫皮书中,一直在使用危险化学品(英文Hazardous chemicals)术语,并作出过清晰的界定说明。例如,在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信息中心(ILO/CIS)和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IPCS)1998年出版的《化学品安全培训模式》中,将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定义为系指具有以下性质的化学品:(1)经急性、重复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健康风险的极高毒性或毒性、有害性、腐蚀性、刺激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能引起非遗传的出生缺陷以及致敏性;(2)燃烧和爆炸危险性,包括爆炸性、氧化性、极易燃、高度易燃或易燃性;(3)危害环境特性,包括对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国际劳工组织1990 年发布的《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70公约)及其177 号建议书》中将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 定义为是指根据本公约第6 条被分类为危险的或者有适当资料表明其为危险的任何化学品。
天凄微凉
你好!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 (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 (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 (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某些大田、饲料、蔬菜、果实作物害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触杀和胃毒剂;狄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控制白蚊、纺织品类害虫、森林害虫、棉作物害虫和地下害虫,以及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异狄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棉花和谷物等大田作物;滴滴涕:有机氯农药,曾用于防治棉田后期害虫、果树和蔬菜害虫,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目前主要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疾病;六氯苯:用于种子杀菌、防治麦类黑穗病和土壤消毒;也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同时也是某些化工生产中的中间体或副产品;七氯: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棉花后期害虫及禾本科作物及牧草害虫;具有杀灭白蚊、火蚊、蝗虫的功效;氯丹: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高粱、玉米、小麦、大豆及林业苗圃等地下害虫,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广谱杀虫剂.同时因具有杀灭白蚁、火蚁的功效,也用于建筑基础防腐;灭蚁灵:有机氯农药,具胃毒作用,广泛用于防治白蚊、火蚊等多种蚊虫;毒杀芬:有机氯农药,用于棉花、谷物、坚果、蔬菜、林木以及牲畜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截至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其中126个已正式批准该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我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我国生效.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废弃库存农药在许多国家都是个严重的问题,数十年来各种废弃农药不断在发展中国家堆积起来.2004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警告称库存的老化杀虫剂和废弃杀虫剂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废物正对东欧、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人群及环境产生持久且不断恶化的威胁.据FAO估计,全球约有超过20万吨的农药散布在数千个贮存点,其中大部分的POPs农药已被禁用或废弃.目前已发现在非洲等地的有些贮存点因容器锈蚀而导致的POPs渗漏,污染了当地土壤和地下水,成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废弃库存农药存在的原因有多种:(1)因被禁用原因而积存下来的未售完农药;(2)因未妥善贮存或保存过期而造成农药变质;(3)原产品的用途已不再适用;(4)因辅助成分化学变化而导致产品无法使用等.作为20世纪许多国家曾广泛使用的农药类别,滴滴涕等POPs农药的废弃库存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清单调查结果,我国废弃库存POPs农药的总量约为4000~6000吨,其中:滴滴涕废物量为2600~4500吨;六氯苯、氯丹、灭蚁灵的废物量约为1500吨.目前在生产领域,已经确定位置与数量的杀虫剂类POPs废物为2228~2458吨.在农业流通领域,已核实的滴滴涕废物量为14吨;卫生流通领域,已知的滴滴涕废物量为11吨.这些POPs农药废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四川、山东、天津、山西、河北、辽宁8个省份或地区,占总废物量的70%~80%.上述POPs废物基本采取露天堆放和简易圈围的存放方式.这些废弃库存POPs农药接下来将按照国家履约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国家行动计划(NIP)的统一部署,逐步完成安全处置或环境无害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