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丫头
加纳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hana),简称加纳,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全境大部地区为平原,东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脉,南部有夸胡高原,北部有甘巴加陡崖。最高峰杰博博山海拔876米。
迷茫的前途
现在废掉杜伊不适合! 记得几个月前,有人曾提出过,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对这种说法我一直不相信,但现在我真的有点迷惑了。 在国奥队进行热身赛的时候,中国女排也正在日本打比赛。在女排兵败日本之后,陈忠和教练在机场评价女排的表现是“一场不如一场。”大敌当前,团结至上,没有人责怪陈教练和他的队员,中国队打的不好,甚至传出了“放水论”。而与此同时,当中国国奥队在热身赛取得两连胜的时候,主教练杜伊却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其他的球队低调备战的时候,国奥队的报道却如此精彩,那么多的内部消息源源不断涌出。都是和国奥队的主教练杜伊有关,在字里行间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字是“下课”,我读到的杜伊是这样的一个教练:训练水平低下,睚眦必报,用兵不当,独断专行。国奥队的年轻队员“哭诉”:“再这样下去,奥运会就完了。”海外效力的老队员“投诉”;“他害了中国足球。” 我绝对相信我们的队员,他们和教练朝夕相处,冷暖自知。但是,如果队员们对于杜伊的很多做法不满,绝不应该是这一两天的时间,在大战当前,气可鼓不可泄的时候,怎么一下子出来那么多的负面消息呢? 干掉杜伊似乎是现在的主旋律。我并不关心杜伊,人家即便走了,卷着美元,没有什么损失。我只关心我们中国队。如果杜伊是个狗屎教练,但为什么还让他一边负责国奥,还一边负责国家队?如果杜伊是个狗屎教练,为什么在世界杯冲击失利之后他继续留任?杜伊的执教水平如何,专业人士应该更清楚。但在我看来,他的性格确实像个赌徒,06年世界杯敢和巴西打对攻早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请他来干嘛?是来赌一把,还是来拯救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在奥运会上不会是主角,但奥运临近的时候,关于国奥,关于杜伊,仍然占据着各大体育媒体的头版。大战当年,团结至上。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些负面的内容对于国奥的备战肯定不利。杜伊是什么样的状态?紧箍咒也许会让他更加激进;队员们是什么状态?是听老头的还是听领导的? 俗话说,好聚好散。当年是我们把人家请过来的,现在,倒成了我们在“帮助”他,“教育“他,听起来挺奇怪的。干掉杜伊,也许不难,但干掉杜伊,所有的事情真的都可以了结了么?
dp73754458
阿克拉是加纳(旧称黄金海岸)共和国的首都和港口,位于加纳东南部沿海,濒几内亚湾,是世界最靠近零度经线和零度纬线的大城市。人口100多万,居民大多信拜物教、基督教。 阿克拉作为加纳共和国首都,只有40年的历史。但作为居民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5世纪末,欧洲人来到阿克拉附近海岸地带的时候,阿肯族和加族人已经在这里建立了村庄,定居下来。1482年,葡萄牙人最先在阿克拉建立了碉堡,并且进行贸易活动。后来,荷兰人、瑞典人、丹麦人和英国人先后来到这里,展开贸易竞争。英国人不断扩张势力,侵占地盘,到1874年,在这里建立了黄金海岸殖民地,两年后,又把殖民统治首府从海岸角搬到阿克拉。从此以后,阿克拉成为加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957年,加纳人才从殖民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加纳共和国。在加纳宣布独立的时候,非洲绝大部分国家正处在殖民统治之下,因此,阿克拉成为当时鼓舞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中心。 阿克拉坐落在加纳东南部沿海阿克拉平原的西南部,平原向北方内陆扩张,使城市具有广阔的腹地。阿克拉接近赤道,终年高温,雨量较少,相对湿度也比较低。受海风调节,早晚天气比较凉爽,气候条件较适于人的健康。 阿克拉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城市,市内许多建筑物和道路名称是加纳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象征。例如,独立广场、独立大街、解放路等。 阿克拉是加纳的经济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可可、黄金、钻石的集散地,这些物产的出口产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4以上,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阿克拉的工业主要有汽车装配、食品、纺织等。最近几年在郊外特马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业区,有炼铝、炼油及农产品加工等一批中小型工业企业。阿克拉是加纳的交通枢纽,铁路通往全国第二大城市马西和塔克拉迪港。发达的公路交通使阿克拉成为内地农林矿产品的集散地。位于市东郊27公里处的特马港,是阿克拉的外港,也是西非最大的人工海港,现在特马和阿克拉的市区逐渐连成一体,成为加纳最大的工业基地。市郊的国际机场是西非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现代化机场之一,可通往世界各地。 阿克拉是加纳的文化教育中心。加纳大学建在近郊的雷公山上,学校设备完整,风景优美。市内国家博物馆陈列着欧洲殖民主义者侵略非洲和加纳的许多罪证资料,到博物馆参观,可受到深刻的教育。 阿克拉依山面海,景色十分迷人。有人用“明丽的阳光、鲜艳的花朵、绿色的森林、蓝色的海水”描绘阿克拉城市的特色。沿着阿克拉海滨漫步,可以观赏热带城市的优美景色,同时还可看到不少殖民统治时代的遗迹。矗立在海岸边的三座城堡均是殖民时代修筑的。一座是英国殖民者修筑的詹姆斯堡,一座是丹麦人修筑的克利斯兴堡,还有一座是荷兰人修建的城堡。其中最有名的克利斯兴堡,建于 16世纪初,从1877年至1957年,克利斯兴堡一直作为英国驻加纳总督的住所。 阿克拉全市大体分为新市区、老市区、郊区和特马港四部分。新市区在东面,多高层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及奔驰在街道的小汽车,一派现代化景象。老市区在西部,西部和市郊是住宅区。住宅区随着居民收入状况的不同,住宅建筑形式和居住条件都有显著的差别。特马港在阿克拉以东27公里处,是阿克拉的新兴工业区。市中心以自由大街、独立大街、2月28日路和环行路为骨干,是阿克拉最繁华的地区。商业、金融、外贸等大公司、国家议会大厦、市议会厅、共和国大厦、政府各部门办公大楼及文化娱乐中心都集中在这里。市区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庄严的独立门,建于1957年,是加纳人民为纪念在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中献身的人们建造的。
小黑鬼佐二
加纳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Ghana 首都: 阿克拉 面积: 239,460.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时差: -8.00 国际电话码: 233 人口: 1582.4万人(1993年) 语言: 官方为英语,阿肯语、达戈巴语等。 货币: 比塞瓦 民族: 黑非洲人占99.8%,欧洲人占0.20%。 宗教: 基督教占42%,拜物教占38%,伊斯兰教占12%,其他占8%。 简史 加纳王国建立于公元4世纪。13世纪时,加纳王国受到新兴的马里王国的入侵而 渐趋衰落,居民逐渐从非洲王国移到西北部定居,就是现在的加纳。1471年,葡萄牙 探险者来到这里称此是为“黄金海岸”,随后荷兰殖民者到来。1642年荷兰人全部占 领了整个黄金海岸。17世纪贩卖奴隶活动频繁,丹麦和英国与荷兰争夺贩卖奴隶的利 益。1872年,被英国人征服。1874年,黄金海岸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1957年3月6日宣告独立,改国名为加纳,成为英联邦成员国,是英国在非洲的殖 民地中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1960年7月1日,成立加纳共和国,恩克鲁玛出任总统。
紜亦眠观520
【国 名】 加纳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hana)。 【国 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黄、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黄色部分中间是一颗黑色五角星。红色象征为了国家独立而牺牲烈士的鲜血;黄色象征国家丰富的矿藏和资源;也代表加纳原来的国名“黄金海岸”;绿色象征森林和农业;黑色五角星象征非洲自由的北极星。 【国 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被一个镶金边的绿色圣乔治十字分为四部分:左上角为蓝地上交叉着金色官杖和出席仪典时用的金剑,象征地方政府;右上角的蓝色波纹象征海洋,城堡象征国家行政机构;左下角为一棵可可树,右下角是一个矿井,均象征国家的财富。绿十字中心是一只金色狮子,象征加纳和英联邦之间的联系。盾徽上端有一颗镶金边的黑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两侧各有一只展翅的雄鹰,其脖子上系着国旗三色的带子并各挂一颗黑五角星;底部的金色绶带上用英文写着“自由和正义”。 【面 积】 238537平方公里(2001/2002年经济季评)。 【货 币】 塞地 Ghanaian Cedi ¢ GHC 1GHC=100 pesewas(比塞瓦) 【人 口】 2100万(2006年人口普查),人口增长率2.6%。全国有4个主要部族:阿肯族(49.1%)、莫莱—达戈巴尼族(16.5%)、埃维族(12.7%)和加—阿丹格贝族(8%)。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埃维语、芳蒂语和豪萨语等民族语言。居民43%信奉基督教,38%信奉原始宗教,12%信奉伊斯兰教。 【首 都】 阿克拉(Accra),人口约170万(2000年)。最高温度月份为3、4月,23-31℃,最低温度月份为8月,22-27℃。 【国家元首】 总统约翰·阿吉耶库姆·库福尔(John Agyekum KUFUOR),2000年12月当选,2001年1月7日就任。 【重要节日】 3月6日:独立日;7月1日:共和国日。 【重要城市】、阿克拉(Accra): 加纳首都,人口约200万(2005年),系西非地区重要航空港,与伦敦、阿姆斯特丹、苏黎世、米兰、纽约、亚的斯亚贝巴及周边国家均有直达航班,同国内主要城市间亦有航班往来。2、库马西(Kumasi): 加纳第二大城市,人口约100万;3、特马(Tema): 加纳第一大海港城市,重要工业中心,人口约32万;4、塔克拉底(Takoradi):加纳第二大海港城市,人口约40万。 【时 差】 比北京晚8小时。 [编辑本段]国家概况 加纳全面积23.9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全境大部地区为平原,东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脉,南部有夸胡高原,北部有甘巴加陡崖。最高峰杰博博山海拔876米。最大河流为沃尔特河,在加境内长1100公里,下游筑有阿科松博水坝,在境内形成巨大的沃尔特水库,面积达8482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桑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沃尔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古加纳王国建立于公元3-4世纪,10—11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13世纪时,加纳王国受到新兴的马里王国的入侵,居民逐渐南移到现在的加纳境内定居。从15世纪开始,加纳便沦为殖民地,成为欧洲列强不断争夺的一块“肥肉”。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加纳海岸,随后,荷、英、法等国殖民者接踵而来。他们不仅劫掠这里的黄金,还有象牙,并把这里作为贩卖黑奴的据点。1897年全境沦为英殖民地,称“黄金海岸”。1947年加纳第一个政治组织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成立,要求自治。1946年6月夸米·恩克鲁玛领导成立人民大会党,坚持争取民族的斗争。1957年3月6日黄金海岸宣布独立,改名为加纳。1960年7月1日宣布成立加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恩克鲁玛出任总统。后来几经政变。1981年12月31日罗林斯空军上尉再次发动政变,成立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罗林斯担任主席。1991年,军政权开始“还政于民”进程。1992年底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993年1月7日成立第四共和国,由军政步入宪治。 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钻石、铝矾土、锰等,此外还有石灰石、铁矿、红柱石、石英砂和高岭土等。 农业是加纳的经济基础,全国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劳动力从事农业。可可在加纳的经济地位比黄金还重要,有“绿色黄金”之称,因以盛产可可而得“可可之乡”的美誉,多年来占据出口创汇排行榜之首。可可产量曾居世界第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可可是加纳产的。加纳也因此形成了以矿产品、可可和木材为三大支柱的经济结构。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公里。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散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沃尔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4至9月为雨季,11至翌年4月为旱季。各地降雨量差别很大,西南部平均年降雨量2180毫米,北部地区为1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