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58

yuyu88yuyu
首页 > 英语培训 > 1930年11月7日英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叫德卢衣

已采纳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闽西、湘鄂赣、湘赣、湘鄂西、豫东北、琼崖等各苏区及红军各部均选派代表出席,共610人参加。

1930年11月7日英文

157 评论(8)

吃鱼的猫g

拉曼,印度物理学家,又译喇曼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但会计行业是当时唯一例外的行业,不需先到英国受训。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一份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了总会计助理的职务。 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 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十六年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M.N.Saha)和玻色(S.N.Bose)。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三十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 在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发现以后,海森堡曾于1925年预言:可见光也会有类似的效应。1928年,喇曼(下图)在《一种新的辐射》一文中指出: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喇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喇曼效应为光的量子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频率为ν0的单色光入射到介质里会同时发生两种散射过程:一种是频率不变(ν=ν0)的散射,即瑞利散射,是由入射光量子与散射分子的弹性碰撞引起的;另一种是频率改变(ν=ν0±νR)的散射,即喇曼散射,其中νR称为喇曼频率。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入射光量子与散射分子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交换的能量(hνR)由散射分子的振动或转动能级决定。后人研究表明,喇曼效应对于研究分子结构和进行化学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本段拉曼效应的发现在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特殊效应,和X射线散射的康普顿效应类似,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频率的变化决定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就是拉曼效应,是拉曼在研究光的散射过程中于1928年发现的。在拉曼和他的合作者宣布发现这一效应之后几个月,苏联的兰兹伯格(G.Landsberg)和曼德尔斯坦(L.Mandelstam)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效应,他们称之为联合散射。拉曼光谱是入射光子和分子相碰撞时,分子的振动能量或转动能量和光子能量叠加的结果,利用拉曼光谱可以把处于红外区的分子能谱转移到可见光区来观测。因此拉曼光谱作为红外光谱的补充,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力武器。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以表彰他研究了光的散射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在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特殊效应,和X射线散射的康普顿效应类似,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频率的变化决定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就是拉曼效应,是拉曼在研究光的散射过程中于1928年发现的。在拉曼和他的合作者宣布发现这一效应之后几个月,苏联的兰兹伯格(G.Landsberg)和曼德尔斯坦(L.Mandelstam)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效应,他们称之为联合散射。拉曼光谱是入射光子和分子相碰撞时,分子的振动能量或转动能量和光子能量叠加的结果,利用拉曼光谱可以把处于红外区的分子能谱转移到可见光区来观测。因此拉曼光谱作为红外光谱的补充,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力武器。 1921年夏天,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S.S.Narkunda)上,有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俯身对海面进行观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追究海水颜色的来源。这位印度学者就是拉曼。他正在去英国的途中,是代表了印度的最高学府——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还准备去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时他才33岁。对拉曼来说,海水的蓝色并没有什么稀罕。他上学的马德拉斯大学,面对本加尔(Bengal)海湾,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湾里变幻的海水色彩。事实上,他早在16岁(1904年)时,就已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用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也叫瑞利定律)对蔚蓝色天空所作的解释。不知道是由于从小就养成的对自然奥秘刨根问底的个性,还是由于研究光散射问题时查阅文献中的深入思考,他注意到瑞利的一段话值得商榷,瑞利说:“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瑞利对海水蓝色的论述一直是拉曼关心的问题。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行装里准备了一套实验装置:几个尼科尔棱镜、小望远镜、狭缝,甚至还有一片光栅。望远镜两头装上尼科尔棱镜当起偏器和检偏器,随时都可以进行实验。他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海水自身的颜色。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他在回程的轮船上写了两篇论文,讨论这一现象,论文在中途停靠时先后寄往英国,发表在伦敦的两家杂志上。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但会计行业是唯一的例外,不需先到英国受训。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总会计助理的职务。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十六年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M.N.Saha)和玻色(S.N.Bose)。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拉曼返回印度后,立即在科学教育协会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许多人参加了这些研究。这些人大多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在休假日来到科学教育协会,和拉曼一起或在拉曼的指导下进行光散射或其它实验,对拉曼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七年间他们共发表了大约五六十篇论文。他们先是考察各种媒质分子散射时所遵循的规律,选取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态、不同的压强和温度,甚至在临界点发生相变时进行散射实验。1922年,拉曼写了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这项研究,题名《光的分子衍射》,书中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用量子理论分析散射现象,认为进一步实验有可能鉴别经典电磁理论和光量子1923年4月,他的学生之一拉玛纳桑(K.R.Ramanathan)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却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份。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 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K.S.Krishnan)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光,不具偏振性。由此证明,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不是荧光效应。 拉曼和他的学生们想了许多办法研究这一现象。他们试图把散射光拍成照片,以便比较,可惜没有成功。他们用互补的滤光片,用大望远镜的目镜配短焦距透镜将太阳聚焦,试验样品由液体扩展到固体,坚持进行各种试验。 与此同时,拉曼也在追寻理论上的解释。1924年拉曼到美国访问,正值不久前A.H.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效应,而怀疑者正在挑起一场争论。拉曼显然从康普顿的发现得到了重要启示,后来他把自己的发现看成是“康普顿效应的光学对应”。拉曼也经历了和康普顿类似的曲折,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才在1928年初作出明确的结论。拉曼这时已经认识到颜色有所改变、比较弱又带偏振性的散射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参照康普顿效应中的命名“变线”,把这种新辐射称为:“变散射”(modified scattering)。拉曼又进一步改进了滤光的方法,在蓝紫滤光片前再加一道铀玻璃,使入射的太阳光只能通过更窄的波段,再用目测分光镜观察散射光,竟发现展现的光谱在变散射和不变的入射光之间,隔有一道暗区。 就在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决定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判决意义的实验。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看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一般情况,变散射线的频率比入射线低,偶而也观察到比入射线频率高的散射线,但强度更弱些。 不久,人们开始把这一种新发现的现象称为拉曼效应。1930年,美国光谱学家武德(R.W.Wood)对频率变低的变散射线取名为斯托克斯线;频率变高的为反斯托克斯线。 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实验室相继重复,证实并发展了他的结果。1928年关于拉曼效应的论文就发表了57篇之多。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拉曼是印度人民的骄傲,也为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作出了榜样,他大半生处于独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特别是拉曼是印度国内培养的科学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国内,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三十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碰撞理论孰是孰非。

241 评论(13)

冰雨茗香

C. V. Raman于1888年10月7日出生于印度。他父亲是一个数学教授,在很小的时候,他随父母迁居Visakhapatnam, 因为他父亲在Mrs. A.V. N.大学谋到一个职位。C. V. Raman的学术思想就是在非常小的时候建立起来的,11岁时,他结束了中学进入A.V.N大C. V. Raman是印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因为在光散射和拉曼效应的工作而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奖,当时他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他同时也作了有关声学、光学、结晶动态学、颜色和它们在感知上的研究。为纪念C. V. Raman而命名的拉曼效应在分子能级的研究上是十分有价值并且扩大到拉曼光谱-是一种分析分子结构的强有力的分析方法,继激光的发现之后,它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他是甘地主义者,并且把甘地的精神作为印度的精神之父,圣雄甘地对他的思想影响很深,他是一位忠诚的科学家,热心的人道主义者和慈善家,他非常热爱自然、花朵、缤纷的颜色和儿童。在他的讣告里的致词:“C. V. Raman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的知识不只局限于物理学方面,在这个日益专业化的世界里,他渊博的知识是众所周知的,他把知识分子的忠诚和一颗善良的心最完地结合在一起…….他是印度最杰出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规划印度的科学进程”。他呼吁: “如果在研究工作上我们继续依赖于进口德、美的设备,印度将没有科学,我们只能称之为我们的无知和无能,在一个国家里,它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我们经常为只需5000 Rs就生产的设备支付50,000 Rs, 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为我们的无知付出代价,按照这种方式发展下去,印度科学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也没有真正的进步”。

207 评论(9)

乱世you佳人

November 28th

28th November

重点词汇:November

读音:英[nəʊˈvembə(r)]美[noʊˈvembər]

释义:n.十一月;

例句:In November the temperatures drop and the days shorten.

十一月气温下降,白天变短。

其他:复数:Novembers

日期写法宜遵从下列规则:

1、月份必须用英文拼出或采用公认的简写,即January一月Jan.February二月Feb.March三月Mar.April四月Apr.May五月MayJune六月Jun.July。

2、日期可用序数词,如:1st,2nd,3rd,4th,...;也可用基数词,如:1,2,3,4,但美式大多采用后者。

3、在年份和月日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日期不可全部采用如7.12.2003或7/12/2003的阿拉伯数字书写,否则会引起误解。因为英美在这方面的习惯用法不同。按美国人习惯,上述日期为2003年7月12日,而按英国习惯则是2003年12月7日。

331 评论(9)

小妖精87623

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 英文名:Marie Skłodowska Curie,1867年11月7日 --- 1934年7月4日),法国著名的波兰裔女科学家、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1903年6月25日,居里夫人发现了镭。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也是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享年67岁。

居里夫人的签名

1867年11月7日,玛丽·局里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

1891年9月,赴巴黎求学,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894年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

1895年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

1895年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

16岁时的居里夫人

研究阶段

1896年3月,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

1900年3月,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

1900年10月,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

1902年,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8年,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编辑,出版于巴黎。晋升为教授。

1911年,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年,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

1916年,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

1921年,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

1921年3月8日,接见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

1921年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主持。到费城,接受新钍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

1922年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1922年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

1930年,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

1934年,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1935年年出版。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

1934年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

居里夫妇在实验室

放射物理、化学、数学

1、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2、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兰西共和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镭射线的化学作用》(与皮埃尔·居里合著)    1899年

《论放射性钡的原子量》    1900年

《新发现的放射性物质及其放射的射线》(与皮埃尔·居里合著)    1900年

《放射过程衰变理论》    1900年

《论放射性物质》    1901年

《论镭的原子量》    1902年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1903年

《论放性》    1910年

《同位素及其组成》    1921年

《皮埃尔·居里传》    1924年

《放射学》    1935年

个人荣誉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1903年、1911年。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她的各种荣誉称号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

奖金

1898年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0年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2年若涅奖金,巴黎科学院。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与亨利·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合得)。

1904年奥西利奖金(巴黎报业辛迪加颁发,与埃都亚·布郎利合得)。

1907年阿克托尼安奖金,英国皇家科学协会。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1年埃伦·理查兹研究奖金。

1924年阿让德依侯爵1923年大奖金,附铜奖章,法国工业促进会。

1931年卡麦伦奖金,爱丁堡大学颁发。

奖章

1903年伯特洛奖章(与皮埃尔·居里合得)。

1903年巴黎市荣誉奖章(与皮埃尔·居里合得)。

1903年戴维奖章,伦敦皇家学会(与皮埃尔·居里合得)。

1904年马特奇奖章,意大利科学学会(与皮埃尔·居里合得)。

1908年克尔曼大金奖章,利尔工业协会。

1909年埃利约特·克瑞生金奖章,佛兰克林研究院。

1910年亚尔伯特奖章,皇家艺术学会,伦敦。

1919年西班牙阿尔丰斯十二世大十字勋章。

1921年本哲明·佛兰克林奖章,美国哲学学会,费拉德尔菲亚。

1921年约翰·斯考特奖章,美国哲学学会,费拉德尔菲亚。

1921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金奖章,纽约。

1921年威廉·吉布斯奖章,美国化学学会,芝加哥。

1922年美国放射学学会金奖章。

1924年罗马尼亚政府一级褒奖,有证书和金奖章。

1929年纽约市妇女俱乐部联合会奖章。

1931年美国放射学学院奖章。

名誉头衔

1904年莫斯科帝国人类学及人种志之友协会名誉会员。

1904年英国皇家科学协会名誉会员。

1904年伦敦化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4年巴塔维哲学学会通讯会员。

1904年墨西哥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04年墨西哥科学院名誉院士。

1904年华沙工业及商业促进委员会名誉委员。

1906年阿根廷科学学会通讯会员。

1907年荷兰科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7年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08年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1908年布朗斯威克自然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09年日内瓦大学名誉医学博士。

1909年波伦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09年捷克科学文学艺术学士院外国合作院士。

1909年费城药剂学院名誉职员。

1909年克拉科夫科学院现任院士。

1910年智利科学科学院现任院士。

1910年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19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国院士。

1910年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1910年伦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伦敦通灵研究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葡萄牙科学院外车通讯院士。

1911年曼彻斯特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12年比利时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2年圣彼得堡帝国实验医学研究院合作会员。

1912年华沙科学学会实任会员。

1912年雷姆堡大学哲学部名誉职员。

1912年华沙摄影学会会员。

1912年雷姆堡工艺学校名誉博士。

1912年维尔那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3年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院特别院士(数学部及物理学部)。

1913年北明翰大学名誉博士。

1913年爱丁堡科学及艺术联合会名誉会员。

1914年莫斯科大学物理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剑桥哲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伦敦卫生学研究院名誉会员。

1914年费城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

1918年西班牙皇家医疗电学及医疗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9年西班牙皇家医疗电学及医疗放射学学会名誉会长。

1919年马德里镭研究院名誉院长。

1919年华沙大学名誉教授。

1919年波兰化学学会会员。

1920年丹麦皇家科学及文学学士院普通院士。

1921年耶鲁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西北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史密斯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维尔斯利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名誉博士。

1921年哥伦比亚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匹兹堡大学名誉理法博士。

192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1年布发罗自然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纽约矿物学俱乐部名誉会员。

1921年美国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新英格兰化学教师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1年美国博物学博物院名誉会员。

1921年新泽西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工业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克力斯提阿尼亚学士院院士。

1921年诺克斯艺术及科学学士院终身名誉院士。

1921年美国镭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挪威医学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2年纽约法国同盟会名誉会员。

1922年巴黎医学科学院自由合作院士。

1922年比利时俄国科学组名誉院士。

1923年罗马尼亚医疗矿泉学及气候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3年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3年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数学家及物理学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4年华沙市名誉市民。

1924年姓名与巴斯特并列刻于纽约市政厅某建筑上。

1924年华沙波兰化学学会名誉博士。

1924年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医学博士。

1924年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1924年里加市名誉市民。

1924年雅典通灵研究学会名誉会员。

1925年波兰卢布林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马罗“旁提菲西亚·泰伯林那”普通会员。

1926年巴西圣保罗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1926年巴西女权发展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6年巴西圣保罗药剂及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华沙工艺学校化学部名誉博士。

1927年莫斯科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7年波希米亚文学及科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7年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7年美国州际医学研究生联合会名誉会员。

1927年新西兰研究院名誉会员。

1929年波兰波兹南科学之友学会名誉会员。

1929年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9年格拉斯哥市民名誉市民。

1929年圣劳伦斯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9年纽约医学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9年美国波兰医科及齿科联合会名誉会员。

1930年法国发明家及学者协会名誉会员。

1930年法国发明家及学者协员会名誉会长。

1931年日内瓦世界和平联合会名誉会员。

1931年美国放射学学院名誉职员。

1931年马德里纯物理学及自然科学学士院外国通讯院士。

1932年哈雷德国皇家自然科学院院士。

1932年华沙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2年捷克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3年伦敦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及伦琴学会名誉会员。

1903年获得诺奖时的证书

1911年的诺贝尔奖证书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演讲:“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科学院院长晓发尔:玛丽·居里,您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竭诚献身工作和为科学牺牲的伟大妇女,一个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中始终为分外的责任而工作的爱国者,我们向您致敬。您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您那儿得到精神上的益处,我们感谢您;有您在我们中间,我们感到自豪。您是第一个进入科学院的法国妇女,也是当之无愧。

居里夫妇

1934年,晚年的居里夫人

256 评论(10)

小黑君kk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00余人。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设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这个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宣布中华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政治经济特权;“在苏维埃领域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容许驻扎”。大会通过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妇女法等,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于1932年4月26日发出对日宣战通电,宣告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会议成果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称呼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全苏一大”及大会闭幕后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苏维埃组织法。

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红军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抗日宣言、少数民族问题决议案、红军优待条例、婚姻条例等法律、法令、条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构。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350 评论(15)

紫薯飘香

化学家,发明了镭

212 评论(9)

吃货201510

November 28th(美式英语)或28th November(英式英语)。

355 评论(13)

超超超级棒的

November.28th

9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