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6

土豆咖喱咖啡
首页 > 英语培训 > 修正主义英语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会员3533454

已采纳

托福听力技巧如下:

1、泛听的最佳材料有两个:一个是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频道),另一个是Discovery(探索)。看的时候一定要有英文字幕。每天看,养成习惯,会有很大收获。虽然有些考生认为泛听没有效果,关键开始因人而异,找到适合考生自己的听力训练方法,自然事半功倍。

2、将一篇听力录音中的原文全部听录下来,它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准备新托福考试的考生而言,最好的听写材料是老托福。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先花一个月的时间将新概念第二和第三册的美英版听写完。

3、早晨一起床,我们就打开音箱播放英语,可以是托福的听力材料,可以是英文广播,也可以是一部英文电影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随时都可以听到英语,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英语的敏感度。

修正主义英语

194 评论(10)

金舟创元

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编辑] 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由于垄断者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卖者,因此,直接面对整个市场,换句话说,他将面对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而买者人数众多,因此是竞争性的,也就是说,买者是价格接受者。因此,买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或者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假设以TR(Q),TC(Q)来表示垄断者的总收益和总成本函数,π(Q)表示当生产Q个单位该产品时垄断者的利润水平。由此,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maxQπ(Q) = TR(Q) - TC(Q)。则当QM > 0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产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是,。这里,MR(Qm)和MC(Qm)分别称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上述必要条件也可以解释为,垄断者总是在使得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情况下决定产量。但是必须注意,如果垄断者的固定成本相当高,很可能导致其的利润最大化生产量为Qm = 0。因此必须把通过必要条件求出的Qm代入利润函数π(Qm)确认利润大于等于零,若利润为负,则产量必然为Qm = 0。

125 评论(12)

瑷逮云暮

一) 知识概要1�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1)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 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② 电力的广泛应用。③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④ 电讯事业的发展。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 垄断组织的形式: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② 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3)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 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③ 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④ 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⑤ 法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⑥ 俄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帝国主义特征。2�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1) 亚洲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① 在西亚。② 在东南亚。③ 在东亚。(2)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① 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② 瓜分非洲的高潮——柏林会议。(3) 帝国主义加紧对拉丁美洲的侵略:① 英美等殖民势力加紧向拉美渗透。② 美国在拉美的殖民扩张: a “门罗主义”b “泛美主义”c 美西战争 d “金元”政策——“大棒”和“金元”政策。(4)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3� 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1) 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② 垄断组织的产生。③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④ 近代天皇制的建立。(2) 日本对朝鲜、中国的侵略:① “大陆政策”。② 《江华条约》的签订。③ 东学党起义和甲午中日战争。④ 日俄战争。⑤ 日本吞并朝鲜。4�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 亚洲的觉醒:① 亚洲人民反帝反封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标志亚洲的觉醒。�② 朝�鲜的义兵运动。③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05~1908年)。(2)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① 斗争概况。② 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③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④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运动。(3)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① 独立后拉美国家的状况。②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0~1917年)。5�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 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① 欧美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② 德、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③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④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和马克思的逝世。(2) 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7月14日。(3) 第二国际的活动:① 第二国际通过历次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② 第二国际通过的决议及其作用。③ 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4) 列宁主义的诞生:① 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的历史条件。②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列宁主义的诞生。6�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②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2)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 三国同盟。② 三国协约。(3) 第一次世界大战:① 爆发。② 性质。③ 欧洲战场战局的演变。④ 结束。�(二) 辨析与注意(1)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再一次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状况,分析其异同点,尤其要掌握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第二,新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范围,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第三,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使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较迅速。(2)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控制着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同时还形成国际垄断集团,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在过渡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3) 几点注意:第一,科技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不是必然的,而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才能产生垄断;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在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也是完全要遵照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三,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英、法两国不是不发展,而

264 评论(11)

爱逛DP的小吃货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将西柏林(由与法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结盟的西德控管)与将其包围的东德完全隔开。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166 评论(14)

永琳欧雅

1966年7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存在四大敌人,“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宫本显治修正主义集团和佐藤荣作反动内阁”。社会帝国主义,又称苏联修正主义,简称为苏修。这个文革名词出现的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批判斯大林主义与苏联共产党前领导人斯大林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力施压以攫取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认为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形成了新的帝国主义,于是开始称自己曾经的"老大哥"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一词,列宁首先使用,指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出处在《列宁全集》第1版第29卷第458页。美利坚帝国(英语:American Empire),有时称美帝国主义(英语:American Imperialism,简称美帝)。这一词用来描述美利坚合众国由近代至今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全球之扩张。有时作为中立性之描述。中国境内官报上的"美帝"一词来自于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对敌手美国的称呼;而西方国家(连同美国本身在内)则针对美国之国家性格与外交作为评判是否符合学理上的帝国或帝国主义。从1957-1997年主持日本共产党长达40年的领导人,宫本路线在文革中被毛泽东主席定为中共的四个敌人之一,位于苏修、美帝之后,日本佐藤荣作政府之前。他主张在现行宪法之下按议会民主原则和平建立革命政府,反对暴力革命,外交上中立,1964年和1966年先后和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决裂。佐藤荣作出于维持日本政治稳定和安全及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出任首相前后曾考虑过大幅调整对华政策,但终因当时对日本外交有相当制约力的美国反对,遂使其对华政策趋于保守并复归政经分离政策的轨道,即比之所谓“亲美反华”的意识形态性,该内阁对华立场的消极化实根源于为内政外交发展所需的政策选择。

135 评论(8)

xiaoqiao945

托福听力题型1:主旨题一个段子的主旨往往出现在文章引言和开头处,而重复的最多往往一定是主旨!在听课堂演讲等学术性题目时,一定要首先把握文章最核心的主旨,主旨考题选项中过于细节的往往是错误选项。托福听力题型2:功能/目的该题型类似于主旨题,对于任何一个长段子,首先务必要把握的是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只有主旨确定了,才有可能去理解细节,做推断。托福听力题型3:细节题主旨题和细节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基本信息的理解能力(basic comprehension),除此之外ETS所要考察考生的另外两种能力分别是对于语用信息的理解(pragmatic understanding)和整合信息、对全文结构把握的能力(connecting information)。而基本信息的理解就占到50%的比重,可见主旨题和细节题的重要性。对于细节题,大家不要走入误区,觉得所有的细节100%会考到,所以去关注每一个小的细节点,以至于舍本逐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细节题,大家要把握两个原则:1)ETS只会考察我们和主旨有关的重要细节。过于偏细节的实在没有听到,大可不必惋惜,影响后面的发挥。2)牢牢把握住往往和考点向联系的重要信号词。比如说表示因果的accordingly, thus等词对应于细节题中常考察的因果题。而常见的和信号词相关的考点有逻辑时间顺序、举例、列举、相似或者对比、转折、强调、因果、总结、定义、建议、数字等。托福听力题型4:态度对话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语气、语调、重读来推测;而由于演讲中的内容相对学术和客观,所以演讲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褒贬色彩来确定说话者的主观意图。托福听力题型5:推断推断题把握一条原则:正确选项往往不是文章中的直接表述,可能通过同意互换的方式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托福听力题型6:组织结构题笔记不是越全越好,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也容易遗漏新的信息;当然也不要走极端不记笔记,因为4~6分钟的课堂演讲绝对超过了人脑的瞬时记忆负荷。关于笔记大家把握三个原则:1)在确定主旨的前提下关注信号词后面的重点词(前面细节题已做介绍);2)但凡分类信息题笔记中注意记录按什么分类,以及每一类的特征;3)排序题的笔记注意表明步骤和逻辑顺序信号词。

97 评论(12)

晓柚崽崽!

,“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宫本显治修正主义集团和佐藤荣作反动内阁”

19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