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鱼泡泡oo
英语教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先导,日益成为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英语教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呢?
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文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完善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因此,建设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美誉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更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这其中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有三:
(一)、在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覆盖面最广、课时安排最多,师资力量最庞大。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这一特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能很容易借助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只要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中国更多的大学生就会真正受益于大学英语教学,他们在大学英语课上不但可以培养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文化意识、提高人文修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仅靠散见于校园中的书画墨迹、雕塑、纪念碑亭、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更要依靠像大学英语这些具有很强人文属性的大学课堂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大学英语课上,通过西方文化的学习,学生更加了解了华盛顿、维多利亚女王、列夫•托尔斯泰、霍金、比尔•盖茨等西方名人;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英语本身是一门人文属性很强社会学科。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英语看似一门语言技能型的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它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因为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善于挖掘人文内涵,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在中国由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此外他们接受的英语专业教育也是以开设文科性的课程为主,因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大多是文科出身,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这样一来,如果能实现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确引导,这不但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更好的施展才华而且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大学英语课上,英语教师既要抓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抓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是要用共同的团体意识、价值理念、理想追求等鼓舞、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达成的共识就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即所谓的‘全球性思维’。”毋庸置疑,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而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又离不开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校园英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英语文化营造的好,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全球化、抱负更加远大。因此,只有量大面广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才有可能建设起具有良好英语文化氛围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国际化的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
二如何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课堂文化建设也包括课外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的好,有利于发挥教师和教材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外文化建设的好,有利于发挥社团、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机构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最终使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身心更加健康、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专业技能更加优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注重课堂文化建设更要注重课外文化建设。然而,在中国,几乎每一位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一来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二来是由于,在中国高校,几乎每一位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除了从课堂教学中受益,更重要的是从课外学习中受益。大学英语教学要想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专业英语技能为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练、多启发。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效度、认知心理和知识结构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或替换,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再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知识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传统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上,一些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在英语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最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补充专业英语知识,开设ESP课程以及英语人文选修课,这既能满足个性化教学和通识教育理念的要求,又能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有所提升。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强化课外活动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等途径的综合运用。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以进一步支持第一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将传统教学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外英语实践和学习的条件与机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好,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一般可分为五类:(1)知识类活动:中西百科知识达人赛,西方文化知识系列讲座,英文小说读书周等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中西文化常识。(2)英语基础技能类活动:包括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听说大赛、英文歌曲大赛、电影对白、课本剧、英语角等能强化语言技能、培养特长;(3)英语专业技能类活动:包括跨文化交际表演赛、科技英语翻译大赛、模拟商务简历设计等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语言自信;(4)英语综合类活动:包括外语文化节、英语辩论赛、行业创作展示、英语广场等能丰富学生的兴趣和情感;(5)社团类:包括艺术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志愿服务等。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在确保活动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更要兼顾知识性、情感性和道德性,从而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第一课堂技能习得的助手和技能展示的舞台。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潜在能力得到挖掘,处事本领得到提升;同时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一所高校的英语文化直接影响着它的精神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它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国内国际知名度。
三结论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先导,日益成为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其中大学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再加上大学英语本身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对大学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格桑之门
今天FIONA带我们去了她朋友家的农场,农场非常大,感觉上有点像宽阔的蒙古草原。Today FIONA took us to her friend's farm, farm is so big, a bit like the broad grasslands of Mongolia feel.农场主教我们怎样挤牛奶,我知道了挤牛奶的时候是,手指不能上下移动,手向上的时候,手指应捏住奶头,这样奶才会出来。我照着农场主的示范做了,白花花的牛奶从奶头中喷射出来,溅得我满脸。Farm bishop we how to milk a cow, I know the milking time, fingers can not move up and down, hands up, fingers pinch the nipple, so that milk will come out. I follow the farmers do the demonstration, shining white milk is ejected from the nipple, I face a splash.随后同行的REX也开始学着挤,谁知好玩的事情发生了,他刚一伸手,奶牛竟开始撒尿了,搞得大家笑作一团,可以用人仰马翻来形容我们当时的情景。Then the counterparts of REX also began to learn to squeeze, who knows the funny thing happened, he just put out a hand, the cow began to urinate, make you laugh,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scene at that time we utterly routed.在农场里我用奶瓶喂小奶牛BB,它把奶瓶扯来扯去,特别调皮。On the farm I bottle fed small cow BB, it put the bottle to pull, very naughty.农场里所有的家禽都有,牛、羊、鸡、鸭、猪。。。。。。,我还抱了小兔子,在我怀里软软的一团,毛发很光滑。All the farm poultry, cattle, sheep, chicken, duck, pig...... Also, I hold the little rabbit, in my arms a blob, hair very smooth.今天参观农场,让我领略了澳大利亚的原生态美景Today to visit the farm, I appreciate the natural beauty of Australia~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不老的传说kz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文化的经典定义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则认为:“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的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这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狭义文化观和广义文化观。文化包括许多层次和方面,如信仰、习惯、艺术、法律、道德、人情风俗、历史事件等等,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而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多维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 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 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在此,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意识到: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中学打下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之所以普遍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述的误解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则是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小学英语教材是依据“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理论编写的,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内容贴切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三、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情景对话、日常口语来渗透文化。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1)创设环境,全方面感受语言文化。国外教室的布置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在墙上张贴各种英语英文卡片、英语谚语集锦,也可以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平常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就是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用英语交往,学会体味人生。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7 At a snack bar时,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张我在小吃店的照片, 然后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去小吃店。让一位学生当服务员。鼓励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把平时在小吃店的情景用英语适当的表达出来,及复习了食物单词,又能灵活运用新句型,把买东西的生动情景表演出来。如“Can I help you?”“I’d like some apple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 thanks. I’d like those green ones.”…“Here you are.”“Here’s your change.”在这些对话中渗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体现了西方服务员的热情与主动。又如《牛津小学英语5A》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编一段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对话,事先让他们了解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就流畅而自然,十分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如A: 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 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外国的风俗习惯记忆深刻。(3)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①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哈利波特》《白雪公主》《项链》等。②创办英语角。可以在班级内,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或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等。③制作手抄报。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从开展课题至今,学生们制作的手抄报涵盖了各类主题,如世界濒危动物、西方民俗风情、自然灾害、北京2008奥运会等。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④举行戏剧表演活动。戏剧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同学们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力争能以目标语言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也可以表演儿童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在六一儿童节,我们班和别的几个班的学生合作表演了外国的经典故事《白雪公主》。全部是英语对白,他们通过角色安排、模仿录像带和录音带一系列活动,不仅使他们的表演在剧情内容上显得鲜活、逼真,同是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以不同人员的身份来诠释剧情的能力越来越强。(4)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学习英语并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十分直观的教学手段,使语言、人和语境紧密地结合,有助于学生熟知西方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英美人的体态语言等非语言交际形式。比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在课上尽量播放相关的课文录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透彻地了解,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外国人用来交际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尽量播放原版的英文儿童歌曲或电影,体味异国文化的真实性。教师平时也应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这些手段,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结论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天使禁猎区0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1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2 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