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号小祁
概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多缓慢发病,逐渐进展,以痴呆为主要表现。起病于老年前或者,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一般认为,年龄每增加5年,患病率将增加1倍。其中半数以上为阿尔来未病,女性较男性多见。病因 近年来,对本病的病因研究有重要的突破,应用分子遗传学和连锁分析方法发现,本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此外,尚发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的患病危险性也增加,存在着潜在的家族性联系。 其他有关病因的假说有:正常衰老过程的加速,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脑内的蓄积;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解毒功能减弱以及慢性病毒感染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高龄、丧偶、低教育、独居、经济窘迫和生活颠沛者患病的机会较多。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本组疾病的发病诱因。 症状 多隐袭起病,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刺激的情况下症状很快出现。记忆障碍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许诺的事情,言语罗嗦而重复等。随后,智能衰退日益严重,进食不知饥饱,外出后找不到自己家门,叫不出家人的名字,甚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是否已经结婚等。有时因记忆减退而出现错构和虚构;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怀疑被他人偷窃;或因强烈的嫉妒心而怀疑配偶不贞。此类片段的妄想,可随着痴呆的加重而逐渐消退,患者的视空定向能力也常在早期受损,不能临摹较简单的立体图形,可从神经心理测验时检出。有的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词汇,不能认识镜中自己的形象,尚可有失语、失认、失用及自体部位觉缺失及强握,吸吮等原始反射。 有的患者早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躁狂或抑郁症状,有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的可能,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痴呆症状日益明显才被确诊。患者尚可有性格改变,缺乏羞耻及道德感,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常收集废纸杂物视作珍宝,及至后期,终日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口齿含糊不清,言语杂乱无章。幻觉等,常因急性精神创伤,更换环境或各种躯体疾患所促发,例如无症状性肺炎、尿路感染、骨折外伤、镇静剂过量及营养和电解质紊乱等,如能去除病因。妥善处理,则意识可恢复清晰,但仍遗留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与智能缺损。 检查 脑电图检查早期仅呈现a节律减慢,晚期为弥漫性慢波。 CT检查可显示皮质萎缩和第三脑室扩大。 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殊的病因治疗措施,一般生活上的照顾和护理极为重要。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和日常的清洁卫生,尽量督促病人自己料理生活,鼓励病人参加适当活动,以减缓其精神衰退。避免让病人单独从事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活动。对卧床的病人要严防发生褥疮、合并感染和骨折等。 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和促进脑部代谢的药物有:氨酯醒、Y氨酷酸、脑复新、核糖核酸、氧化麦角碱、石杉碱及胆碱前体二甲氨乙醇等,以及钙离子拮抗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可有帮助。一般患者不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有精神兴奋或抑郁、行为紊乱、难以管理者,可给少量神经阻滞剂或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需注意副反应,当症状改善后,宜及时停药。
海琦maggie
最近看到一份香港社会服务联社于2012年出版的《老年痴呆症2012-2017策略行动方案》,其中采用了“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症、脑退化症)”等多种说法,不禁奇怪,一种疾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字。
继续往下查才发现,2012年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其他几家媒体为消除对痴呆患者的歧视一起呼吁为“老年痴呆”改名,但最终并未给出替换建议。卫生部对此事表示赞赏,并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老年痴呆”并不在神经病学医学名词中,只有一个曾被称为“老年早期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并认为老年痴呆症的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
查询中国的医学名词可以知道,确实没有“老年痴呆”这个词条,只有阿尔茨海默病。那么,老年痴呆到底能不能用阿尔茨海默病替代呢?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1901年,德国心理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接触到一位病人,是一位50岁上下的妇女,她在记忆力和逻辑能力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位病人1906年去世后,阿尔茨海默医生对她进行了尸检。在显微镜下,他发现患者的脑组织有斑块和纤维缠结,相似结构虽然在未患病的老年人大脑中也有发现,但数量要少很多。于是,阿尔茨海默医生报道了这个病例。
在他报道后的几年里,其他医生也陆续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人,他们偶尔会用“阿尔茨海默(描述)的疾病”来称呼这种病症。1910年,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医生在其编写的《心理学手册(第八版)》中,首次正式定义了阿尔茨海默病。由于发现的多数病例是刚刚或还未步入老年的患者,于是又将其称为“早老性痴呆(presenile dementia)”,克雷佩林认为这种病是老年痴呆的一个亚型。
随着对这种疾病认识的积累,心理医生认为阿尔茨海默病跟年龄并没有多大关系,不需要特别考虑该疾病患者的年龄,于是将这种疾病称为“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简称阿尔茨海默病。由此可见,阿尔茨海默病只是痴呆中的一种,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老年痴呆,也就不能取代老年痴呆。
痴呆(Dementia)
虽然医学名词中没有老年痴呆,但有痴呆这个学术名词。
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学者们就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在记忆力和智力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情况严重的会发展为痴呆。痴呆与人的年龄关系密切,65岁的老年人中大约仅有1%有痴呆症状,但85岁之后将上升到30~50%。因此,人们在称呼痴呆时常常会加上“老年”二字。
现在人们知道,大脑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或者神经细胞组成的,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连接传递电信号,执行思考、记忆、感受情感和支配身体活动等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当脑部神经细胞出现损伤,大脑可能不会按照人们认定的方式运行,损伤严重就会出现精神问题。
精神问题会有很多症状,包括记忆力丧失、意识模糊、个性改变和语言障碍等,痴呆这个医学术语正是用来描述精神问题中某些症状组合的。美国国立神经障碍与中风研究院将痴呆描述为一系列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症状的集合。痴呆有三个特征:第一,患者在智能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丧失基本技能,或解决复杂问题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性格也有可能改变,所以只是健忘的科尔萨科夫综合征不算痴呆;第二,症状是在成年之后产生的,所以出生就有智力问题的人严格说不叫痴呆,而叫智障;第三,患者意识清楚,不像喝醉酒似的昏昏欲睡,也能够集中注意力,所以意识不够清醒的谵妄不能归为痴呆。
由此可见,痴呆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某些疾病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就像发烧、呕吐、咳嗽和眩晕是一些不同疾病造成的症状一样。造成痴呆的疾病有很多,据统计已经超过75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阿尔茨海默症,约占所有原因的50%;其次是血管性痴呆,约占25%。
到底应该叫什么
正如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还有很多空白一样,痴呆病因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对痴呆的定义和归类也在发生变化。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痴呆和失忆合在一起,统称为认知功能障碍,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若干阶段。目前,主要医学名词目录仍然使用痴呆这一术语。
在英语国家,由于痴呆的主要原因是阿尔茨海默症,因此针对痴呆的公益组织通常叫阿尔茨海默症协会,但在知识普及中会强调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区别。
在中文地区,台湾主要用“失智”表示痴呆。香港原本与新加坡、中国大陆一样用“老年痴呆”,但2010年,在香港地区开展的更换名称活动中,一名小学生提出的“脑退化症”在众多参选名称中获得最多的支持。不过,有专家指出,痴呆病因中有一些并不是因为脑部退化所造成的,用这个名称来取代老年痴呆并不合适。香港政府听取专家建议没有采纳“脑退化症”这一名称。后来又有社会团体提议将老年痴呆改为“认知障碍症”,政府未置可否。相较于官方坚持使用老年痴呆的做法,媒体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各种名称均在使用。于是就有了香港社会服务联社用“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症、脑退化症)”的多种表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剧公众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混乱。
事物的名称很重要,但最好是让人不仅能够顾名思义,还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称所包含的科学意义。痴呆作为一个医学名词,并没有太大争议,老年痴呆不过是人们对痴呆多数发生在老年人当中而约定俗成的叫法。如果要修改,只需要去掉“老年”两字即可。
两年后的今天,多数人仍然将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症相混淆,公众对痴呆的认识远没达到理想水平。在公众中普及这种疾病的症状、原因、预防、诊断及治疗等知识,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痴呆这一名称的内在含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痴呆患者的行动中来,任务还很繁重,道路依然曲折。也正因为如此,这项工作才更有意义。
资料来源:
“我的父亲母亲”公益活动介绍
痴呆的维基介绍
香港老年痴呆改名事件报道
[书籍]一天36小时
(作者:明明德,化学工程硕士,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
夏小麦52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