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不是处女座
电子亲和能是原子获得电子释放出的能量值。电负性根据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综合计算出来的(目前有四种版本,版本间差距不大),目的是体现元素对电子的吸引能力(稀有气体的电负性体现对自身电子的吸引力)。电子亲和能因为电子轨道原因,不能很准确地体现元素得氧化能力(得电子能力)。比如氯元素的电子亲和能比氟大,硫元素得电子亲和能比氧大。但他们的氧化性却正好相反。电负性就是为了排除这种例外,通过一些数据计算出的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元素的氧化性。通常定义氟元素的电负性在4左右,通常氟元素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即,氟原子(不是F2)是氧化性最强的物质。但在阿莱-罗周的电负性值中,加入了稀有气体元素的电负性,而且其中氦、氖的电负性比氟还大,但不是说氦氖氧化性比氟强,而是说,他们对电子的束缚力比氟强,即不可被氟氧化。所以,电负性对于非金属(不包括稀有气体),电负性越高,非金属原子氧化性越强(是原子,不是单质分子,比如氧比氯电负性强,但02氧化性比Cl2弱,O原子氧化性比Cl强)。对于所有元素(包括金属和稀有气体),电负性越高,原子还原性越弱。正如前面所说,电子亲和能由于电子轨道等各种原因,在同一周期中并不呈递增或递减的有规律变化,在同一主族也不完全有规律。比如在第三周期:各元素的电子亲和能为(单位eV):Na:0.548 , Mg:0(很小) , Al:0.433(比Na还小) , Si:1.39(又增大了) , P:0.75(又变小了) , S:2.08(变大), Cl:3.61(继续变大),Ar:0(稀有气体)。而在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一般是呈减小趋势,但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很低:氧<硫,氟<氯。氯元素是电子亲和能最大的元素。所以,电子亲和能不能准确表示元素的氧化性(原子的氧化性)。而电负性可以较好地表示。在主族元素中(包括稀有气体),在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电负性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碱金属族最小,稀有气体最大。在同一主族,电负性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只有鲍林的电负性值是以实际的原子间共价键电子对偏移而计算的实际值,其他的电负性都是推测值(但与鲍林标度差距不大)。稀有气体中,氦氖氩尚未构成实际意义上的共价键(氩能,但时间太短,就分解了),所以它们没有鲍林标度的电负性值。所以,一般不考虑氦氖氩的电负性,所以,认为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
蝶澈kaixin
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X =1/2·(I + E) 电负性=1/2(电子亲和力+电离势)即电子亲和力部分反映了电负性当然电负性还有其他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鲍林标度
独步幽森
electronaffinity:即电子亲和能或电子亲和势(Eea),定义为单位原子或分子获得一个电子,变成-1价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对元素来说,电子亲合能越大,夺取电子的能力(或称“非金属性”)越强。electronegativity:即电负性,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两者有关,但不能等同。电子亲和能是可以具体测量的,单位是KJ/mol,电子亲和能最大的元素是氯元素;电负性无单位,其数值除了考虑亲和能,还考虑了电离势,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元素。(当然,理论电负性最大的是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