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灯背后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HC或PTC)或经皮肝胆管造影是用于可视化放射线技术解剖学的的胆道。将造影剂注入肝脏的胆管,然后拍摄X射线。
如果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失败,则可以进入胆道树。该程序最初于1937年报道,于1952年开始流行。
技术
现在主要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来执行。胆道树成像的侵入性方法较少,包括经腹超声,磁共振胆胰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内窥镜超声。如果胆道系统受阻,可使用PTC进行胆道引流直到对阻塞进行更永久的解决(例如手术)。
此外,自扩张金属支架可放置在恶性胆道狭窄处,以姑息性引流。当治疗性ERCP不成功,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无法在内窥镜下进入十二指肠或肝脏的部分胆管引流分离时,可以使用金属支架的经皮放置,从而可以更选择性地放置金属支架。
胆道引流术中的胆道造影术称为围手术期或原发性胆管造影术,稍后在同一引流中进行时,称为继发胆管造影术。
扩展资料:
造影前准备
1.造影前一日晚清洁灌肠,并给镇静剂。
2.造影前一小时给镇静剂,但禁用吗啡,以免引起俄狄括约肌痉挛而混淆诊断。
3.造影前腹部透视,观察肝下有无充气肠管,以免穿刺时误伤。
4.作碘过敏试验。
5.作凝血酶原时测定,如延长应给维生素K以纠正。
6.备穿刺针:5½;或6号细长针,或长15cm、外径0.7mm、内径0.5mm,针头斜面30°的穿刺针,配有可曲性很强的钢针芯,或76-2型塑料外套管穿刺针,长25~28cm,外径1.3mm、内径0.9mm。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PTC
听风者三
英文pthc是经皮经肝胆管造影。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HC或PTC)或经皮肝胆管造影是用于可视化放射线技术解剖学的的胆道。将造影剂注入肝脏的胆管,然后拍摄X射线。
PTCD过程中出现腹腔出血的原因为穿刺过程中肝包膜破裂、损伤较大血管及凝血机制差,一般的止血方法均能奏效,必要时行血管造影及栓塞。为此,术前应肌肉注射维生素K1,术中尽量用细针穿刺,术后继续使用止血药物3天。
扩展资料:
胆道引流术中的胆道造影术称为围手术期或原发性胆管造影术,稍后在同一引流中进行时,称为继发胆管造影术。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肝内胆道成功后,在X线透视下注入造影剂造影,显示胆道情况,根据胆道梗阻情况选择放置外引流管,将梗阻部位以上的淤积胆汁引流出体外,同时结合经皮胃造瘘术将引流出的胆汁回输至胃内,即减轻了病人的黄疸症状,又恢复了消化道对胆汁的生理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
角落小泰迪
ERCP 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缩写,指在十二指肠镜下从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处的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插入一造影管,并注入造影剂,使胆总管从下端开始显影,并逐渐向上端的肝胆管、肝内胆管显影成像,以及从胰管到十二指肠的排出口逐步向胰尾部的胰管显影成像。由于这种显影方向与正常胆汁、胰液排出的方向相反,顾名思义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也即是平时我们所说的ERCP。临床上,根据造影剂在胆总管、胆管内及胰管内的显影情况,达到诊断胆胰疾病的目的。一般认为ERCP 是目前检查胰胆管疾病最为敏感的方法。在作ERCP 检查时,可以吸取胰液或胆道内胆汁,并作脱落细胞学检查,也能对可疑的胆总管占位或胰腺占位作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胆胰系统的良性及恶性病变。
临床上须治疗某些胆胰疾病,就要将十二指肠乳头部的开口扩大。用电切的方法将奥狄括约肌切开,以扩大乳头开口的方法称为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PT)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用水囊将乳头开口扩大的方法称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水囊扩张成形术。
上述两种方法一般是在有胆总管结石、奥狄括约肌狭窄、痉挛、胰管内结石、胰管狭窄时采用,并可做进一步的内镜治疗。
例如,有一位75 岁的老太太,胆总管内有两枚直径约2.5cm 的结石和一个小结石,经过乳头肌切开,将结石破碎后从胆总管内取出来,3 天后患者高高兴兴地回家。再如一位60 岁的男性患者,胆总管内有4 枚2cm 左右的结石,但胆囊内没有结石,患者及家属对内镜下取石有顾虑,但经过医生努力及患者和家属配合,结石终被取出来。
像这样胆总管内结石的患者经乳头肌切开、取石一般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由于这一技术要求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操作,手术本身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和家属理解、支持和配合。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