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0

暗香微漾
首页 > 英语培训 > 正电子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钟玉婷是好孩纸

已采纳

正电子简言之就是除了电性是正电外一切参数都于电子相同的粒子...简单的介绍下正电子...在相对论条件下的量子力学中,Dirac给出了伟大的Dirac 方程...方程的能量解中却仍然存在负能量解...Dirac的解释就是电子的负能量解也就是正电子的正能量解...因此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还定义...真空就是电子将所有的负能解完全占满的状态...因此再有电子来就只能占据正能解...而我们知道占据在负能解上的电子有可能跃迁到正能解上去...此时也就是产生了一个正电子...而等离子体,简单的说来就是中性粒子分解成正负离子共存的状态...它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就是1.这种状态的尺度远远大于一个特征量,叫德拜半径...2.密度足够大,在德拜半径范围内的离子数足够多...3.振荡频率大于离子间碰撞频率...满足这些条件可判定为等离子体,一般是要存在于高温高压状态...

正电子英文

289 评论(12)

apples0081

所谓正电子,是指质量、带电量与电子完全相同,但带正电的粒子,最早是由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的.

108 评论(9)

祎伊妈妈

1.所谓正电子,基本粒子的一种,带正电荷,质量和电子相等,是电子的反粒子。也叫阳电子。最早是由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的。1932年8月2日,美国加州工学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他们发现了正电子。其实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对夫妇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夫妇的女婿与女儿)首先观察到正电子的存在,但他们并未引起重视,从而错过了这一伟大发现。这对居里夫妇也为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他们除错过了正电子的发现外,还同样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及核裂变的发现,以致于三次走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门槛前而终未能破门而入。但因他们在放射性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们仍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正电子,其质量为m=9.1×10-31千克,电量为g=+1.6×10-19库仑,自旋与电子相同。2.等离子态 等离子态 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被"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人们常年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燃时,都是处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产生的高温,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等离子体 (等离子态,电浆,英文:Plasma)是一种电离的气体,由于存在电离出来的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等离子态在宇宙中广泛存在,常被看作物质的第四态(有人也称之为“超气态”)。等离子体由克鲁克斯在1879年发现,“Plasma”这个词,由朗廖尔在1928年最早采用。 等离子体的性质 等离子态常被称为“超气态”,它和气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没有确定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但等离子也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234 评论(14)

木有雨啊

正电子辐射

[词典] positron radiation

[例句]

How is positron radiation produced?

正电子辐射是如何产生的?

175 评论(11)

百变珠珠侠may

正电子1932年8月2日,美国加州工学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他们发现了正电子。所谓正电子,是指质量、带电量与电子完全相同,但带正电的粒子,最早是由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的。其实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对夫妇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夫妇的女婿与女儿)首先观察到正电子的存在,但他们并未引起重视,从而错过了这一伟大发现。这对居里夫妇也为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他们除错过了正电子的发现外,还同样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及核裂变的发现,以致于三次走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门槛前而终未能破门而入。但因他们在放射性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们仍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正电子,其质量为m=9.1×10-31千克,电量为g=+1.6×10-19库仑,自旋与电子相同。正电子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呢?这就要借助于电磁场中的云雾室了。我们知道,每一种物质都存在饱和蒸汽压,当外界压强大于该物质的饱和蒸汽压时,这种物质的蒸汽就开始凝结成液滴。但是如果蒸气很纯净,这时即使外界压强超过了它的饱和蒸汽压,蒸汽却不会自动凝结,这就成了过饱和气体。如果这时在过饱和气体中加上一个很小的扰动,如带电粒子的存在或其它杂质的存在,气体就会以这个杂质为核心迅速凝结成小液滴。因此当带电粒子在过饱和蒸汽中飞行时,蒸汽就会沿着粒子飞行的径迹凝结,从而我们通过观测这些液滴的轨迹,就可以知道粒子的运动情况,这就是云雾室,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威尔逊发明的。正电子的发现也是利用云雾室来观测的。在云雾室中充入过饱和的乙醚气,当物质放射出正电子时,正电子穿过云雾室,在正电子运行轨道中出现液滴线,通过外加磁场测量正电子的偏转方向及半径就可以知道它的带电符号,及荷质比(带电量与质量的比值)从而确定正电子的性质。正电子的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反物质领域的研究。

347 评论(13)

爱家薇薇

安德逊(Carl David Anderson,1905—)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密立根的学生,从1930年开始跟密立根做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尽管密立根对宇宙射线的起源的见解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但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宇宙射线的研究方面作出过许多贡献,发展了观测宇宙射线的各种实验技术,组织过多次科学考察。安德逊1930年起就负责用云室观测宇宙射线。云室置于磁场中。为了鉴别粒子的性质,在云室中安有几块金属板,粒子穿过金属板,就可以区别其能量。1932年8月2日,安德逊在照片中发现一条奇特的径迹,与电子的径迹相似,却又具相反的方向,显示这是某种带正电的粒子。从曲率判断,又不可能是质子。于是他果断地得出结论,这是带正电的电子。当时安德逊并不了解狄拉克的电子理论,更不知道他已经预言过正电子存在的可能性。狄拉克是在他的相对论电子理论中作出这一预言的。从他的方程式可以看出,电子不仅应具有正的能态,而且也应具有负能态。他认为这些负能态通常被占满,偶而有一个态空出来,形成“空穴”,他写道:“如果存在空穴,则将是一种新的,对实验物理学来说还是未知的粒子,其质量与电子相同,电荷也与电子相等,但符号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反电子。”他还预言:“可以假定,质子也会有它自己的负态。……其中未占满的状态表现为一个反质子。”关于反质子的预言,到1945年才由西格雷(Emilio Segrè)证实。关于正电子产生的机理,安德逊解释错了。他认为,初级宇宙射线撞击到核内的一个中子,会使中子分裂成为正电子和负质子。为此,他还建议实验家寻找这种“负质子”。稍晚才由布拉开特和奥基亚利尼(G.Occhialini)从簇射现象的观测搞清正电子产生的机理。他们用盖革计数器自动控制云室,首次看到了正负电子对的产生。他们正确地解释簇射现象是由于γ射线从原子核近旁通过时,转化为正、负电子对,同时又有更多的γ射线产生,从而产生雪崩现象。由于发现宇宙射线和正电子的功绩,赫斯和安德逊共享1936年诺贝尔物理奖,而布拉开特因改进云室技术和由此作出有关核物理和宇宙射线的一系列新发现而获1948年诺贝尔物理奖。正电子的发现,对研究光与实物之间的转变有重要意义,使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16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