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sisty-Q
我个人建议,不要看什么书,爬山的制约因素太多,书本儿根本没用。直接爬几次需要什么都明白了。新手可以找一群驴友,跟他们多走走,他们会给出很多有意义的建议。
风荷丽景
■《中国现代登山史》由国家体育总局出版,回顾了登山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同时对诸多历史事件和山难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具有史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寻找马洛里》(英文)这是1999年由美国和德国登山家组成的马洛里搜索队寻找马洛里的纪实报道。寻找马洛里的意义已经不是在于探究他究竟是不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而是在于他和同伴对人们认识珠峰的意义。国内正有出版社准备引进此书。 ■《八千米生命高度》北京大学山鹰社/北京大学登山队 著,肖自强/尹楠执笔。山鹰社经典书籍,出版于99年十周年山鹰社庆之际,是对前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升华。■《PERFORMANCE ROCK CLIMBING》 Goddard, Dale & Udo Neumann著。攀岩指导书籍,讲的很全面。■《HOW TO CLIMB 5.12》 Eric J. Horst 著。攀岩指导书籍,梅竹岩馆有网络版。■ 《登山圣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圣经》提供了最全面的入山指引,书中关于登山,安全等章节非常值得山友学习,反思。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登山环境,但对增进对山的认识和登山技术有很大的帮助,是非常珍贵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在全世界最大的网络书店Amazon的读者评语中得到了五颗星的最高评价。它的内容和结构称之为《圣经》实不为过,它是一本最佳的登山活动教学蓝图,目前还无出其右......听书名你也该知道它的内容和地位了。原书名《Mountaineering:The Freedom of The Hills》,Don Heck & Kurt Hanson等编著。有新华字典那么厚,可现在只有繁体版的,没有简体版的。■ 《冒险图鉴》走入大自然。“冒险图鉴”详细介绍了野外生活必备的技术、常识,以及求生方式等等,可以说是资料齐全、内容丰富的一本书。书中还附加许多的插图,为读者做了更具体的说明,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书无论对学生,或是希望体会野外生活的人,甚至对经常到野外冒险的老手而言,都有很大的帮助。 ■《野外生存手册》走向野外,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山大川,还是充满浪漫与传奇的高原、大漠、原始森林,人们在找到自己梦想中的某些东西的同时,又往往会发现欠缺与遗憾,甚至是危险与不幸。虽然人类的始祖是在丛林中*与自然搏斗起家,虽然今天的人业*高科技征服自然,但赤手空拳来到野外旅游的人们显然缺乏与自然抗衡的勇气能力.......■ 《户外绳结》 千万年前的史前时代有一个人利用了藤或柳枝,结了第一个绳结,我们祖先就继续不断用这种绳结来联接和绑扎东西,虽然历史学家当时并没有在场看着,但无疑的他们所结的结,就是我们现在所叫的单结。从这儿开始到第二个基本绳结的发明,现在的八字结,仅仅只迈进了一小步。■《生存手册》 这是一本在冒险、历险、探险之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手册。只有当自我保护必须至上,冒险成为必要时,才可以求助于手册中提供的各种方法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已经不止一次地帮助人们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或成为英雄。这本书跟《野外生存手册》是有区别的。■《九死一生攀高峰》这本书是《探险家丛书》中的一本。李致新、王勇峰是我国著名的登山家,他们携手登上了世界的七大高峰,被人们誉为“登山双子星”。本书作者详细地记述了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经历和他们团结一致战胜艰难困苦的动人故事。歌颂了中国登山家为祖国争光,为世界创造奇迹的时代精神。全书的内容新奇、动人、并附有数十幅反映登山生活的精美照片。这是中国登山队建队以来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既有可读性,又有收藏价值。■《实用登山技术手册》两个新西兰登山教练编写的简易的传授登山知识和技术的小册子。■《北大山鹰社登山手册》这本书应该是国内关于登山最好的一本书了,个人感觉比《中国登山圣经》更实用一些,这本书系统详细地介绍登山的前期组织.集训,物资准备,登山过程中的营地建设,冲顶,以及后期的总结等环节,并针对山鹰社攀登过的13座雪山作重点的攻略介绍,最为难得的是每座雪山的攻略的图片,文字,路线图等都严格对应,使路线,地形和通过方法都一目了然。可以说,这本书是国内登山书籍里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与其它同类书籍相比,它更系统,更严谨,可操作性更强,更适合我国的登山发展情况。■《中国登山之旅》《中国登山之旅》一书的内容,完全采用国内登山爱好者提供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更为单纯和质朴的探险精神,就像书中的一位登山爱好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我们强烈建议,怀着这样的心态,去体会登山的乐趣,去体验生存的难度吧。 由子雪山地区气候多变,雪崩和山体裂缝运动频繁,登山的路钱和山体状况会多有变化,所以我们更加强烈地建议您,在登山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迷情书本上的资料,尤其是在危险系数比较大的路线中。周密的计划和安全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徒步圣经》25条生死险路,30条心跳绝道,配以450幅精美图片和60幅手绘地图,令暴走族、背包族欣喜若狂的完全攻略珍藏手册。所有线路均为探险者亲历的惊险刺激线路。精心打造的生存之旅,充满挑战与刺激的乐趣。55条中国经典徒步穿越线路,记录沿途风光与详尽资讯,均来自徒步专业人士亲历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野外逐步集合起来的这群人,他们毫无列外都是自虐狂,但更是真正的享乐主义者,因为,他们走的是这样一条路:身在地狱,眼睛在天
sanyuan617
把discovery频道的《荒野求生》一到六季全看完估计差不多到。不过实践经验才是王道!所以现在多挣点钱存点钱配好装备跟有经验的老驴友多出去走走。一是选择时间地可行的地质,躲开雨季,适当时先期踏勘路线,一是简单的药品,
青藤6970
关于英语方面的商务书其实不少,但是买什么样的商务英语书要取决于你实际的英语水平。
如果你的英语是零基础,那么我建议还是从最基本的英语学起,新概念英语1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成人。我以前做家教的时候,也给我的学生推荐过一本人人说英语,是一本比新概念更基础的英语学习读物,我认为对初学者来说趣味性更强一点。
如果是有一定基础的初级学生,可以考虑BEC英语中级,BEC是剑桥商务英语,我是2013年考的,当时是500块考一次,现在应该涨价了。但是准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比较专业性的词汇,例如有关金融方面、办公室事物处理等,而且这也包含了听说读写,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商务英语水平还是不小的帮助。如果过了中级,可以考虑准备高级。
从我个人的实战经验来看,我最喜欢的是,教材里面更多地是模拟真实案例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不停反复学习这些故事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浸入其中的感受。我最喜欢的一步就是模拟读对话,揣测不同人物的语气,然后念出来,培养语感和口语水平。但是我这个方法并不合适每一个人,有些人可能更喜欢阅读多一些的可以多看商务类的报纸。
如果你已经走到了比这个更高级的级别,那么我建议你直接买英语读物来阅读。每天直接关于商务板块的新闻,或者直接买国外的出版物等等。这对于你后续的能力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大毛毛豆豆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When a man use work to welcome the light, the light will soon come over him.关于本书本书英文书名叫做 Head in the Cloud,意思是“知识的云存储、云管理和云共享”,我们通过网络共建了一个云端的虚拟大脑,知识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理大脑和“云端大脑”间迁移。那么,在这个大量信息一搜即得的时代,哪些知识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记忆,而哪些知识只需要存储于云端,用的时候读取就行了?面对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你学的都是有价值的知识吗?《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帮你建立起移动时代对于知识的元认知,教你筛选出这个时代最值得学习的知识,让你的终身学习学对方向。 核心内容 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发达的互联网和海量的信息资讯,但我们变得更加无知了。决定人生高度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广博的事实性的知识非常重要,“狐狸型”的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前言你好,我是湛庐文化创始人韩焱。今天,我要带给你的这本书叫做《知识大迁移》,英文书名叫做 Head in the Cloud,是一个双关语:一层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云里雾里、不切实际、爱幻想”;另一层意思是“知识的云存储、云管理和云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网络共建了一个云端的虚拟大脑,这是一个“集体记忆”构成的大脑,知识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理大脑和“云端大脑”间迁移。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云端大脑高度发达,大量信息一搜即得的时代,哪些知识依然还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存在我们的生理大脑里?而哪些知识只需要存储于云端,用的时候读取就行了?面对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你学的都是有价值的知识吗?《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帮你建立起移动时代对于知识的元认知,教你筛选出这个时代最值得学习的知识,让你的终身学习学对方向。 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他本人就是一个知识渊博又充满好奇心的人。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位物理学高材生,同时,也是很多世界知名的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等长期的撰稿人,曾经两次获得著名的普利策奖提名。此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作家,出版的十几部作品,题材各异,但是本本畅销。在他写作的书籍当中,常常是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涉猎的范围非常广,从物理学、数学到社会学、经济学,再到管理学、心理学,还有政治学和文学,无所不包。 庞德斯通曾经有两本书轰动一时,分别是《如何移动富士山》和《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在很长时间里,这两本书都是那些想去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面试的精英们必读的书。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入职面试题出奇的难,很多都是击穿脑洞的奇葩题。在这两本书里,庞德斯通就分析了那些知识面非常广的超难面试题,他想告诉大家,精英们拥有怎样的创意思维,一个人独特的知识观才是改变世界的终极力量。庞德斯通这个人非常跨界,他还曾经写过一本教大家怎么洞察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的书,也非常有名,叫做《无价》。 今天咱们要讲的这本《知识大迁移》,延续了庞德斯通对于知识观的思考,他提醒我们: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观。我从书中总结了移动时代有效获得知识的3个策略,希望能帮你更好地挖掘知识红利,成为人生赢家。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部分,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我们一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比如全国各地的省会、历史大事件的日期、法律条文等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另一类是抽象的方法性知识,它指的是各种批判性思维和技能,比如用三段论推导一件事,或者用互联网查找你要的信息等等。 通常,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个“鱼”,就是我们吃的鱼,指的是那些事实性的知识,第二个“渔”是指捕鱼的方法。大多数人都认为,给人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需,而教人学会捕鱼则意味着给他一套生存方法。这个道理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却说事实知识比方法更重要呢?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一个人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看作是一块块砖石,把方法性知识看作是水泥,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用砖石和水泥建起一面知识的墙,衡量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看的就是这个人构建的这面墙有多高大,有多牢固。 在现今这个时代,学校教育和培养我们的方法性知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而对于事实性知识的教育却往往被人忽视了,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中小学阶段会要求孩子们背诵和默写很多事实性知识和概念,到大学阶段很多课程考试都是开卷式的,不再考察学生们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只测试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力。这就导致我们构建这堵墙时发现,往往水泥还绰绰有余,但砖块却不够用了,人们空有很多想法观点,却无法用丰富的事实去呈现它们。少几块砖,墙面依然能够立着,尽管有些不牢固。但砖块缺得太多时,砖块间的间隙太大,就没法连接在一起了,墙面坍塌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互联网的诞生,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在千禧一代更为明显。千禧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84年到2000年左右的人,包括了我们常说的八零后、九零后,和一部分零零后。这一代人是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们对这一代人做过调查就发现,他们往往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而对很多事实性知识本身却不甚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忆这些知识概念是不值得的,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搜索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研究互联网怎样改变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这个话题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格纳就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套实用主义的记忆体系,不需要有意识的干预,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地对记忆进行分类,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后就会消失的信息,而那些在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得的信息则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谷歌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那就是更少地记忆,好更快地遗忘。 时代的变化,让无知与渊博也被重新定义了。过去,记忆都存储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于是社会很容易形成一个规范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那就是这个人是否掌握了那个时代大家公认的许多事实性知识,如果是,那这个人就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反之就是无知的人。比如在古代中国,能否熟记四书五经就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而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称得上知识渊博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看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掌握的事实性知识能否达到一定水准,如果可以,那他在这个领域就是知识渊博。不过,在另一个领域,他仍可能是一个无知的人。做一个无知的人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互联网有可能令我们陷入“元无知”的状态,就是那种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很多千禧一代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共享了云端的知识库,手机一搜即得,那自己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了。他们还可能陷入另一种误区,把云端的集体记忆视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的表现。比如,不说明出处就将他人的创作据为己有,或者是把上网复制粘贴的资料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千禧一代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方法性知识取代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表明它们是无法互相替代的。如果你深究搜索的过程就会发现,它就像你从脑海中提取记忆一样,第一步是要给搜索引擎发出指令,比如你要输入“谷歌效应”,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须先知道这个概念,正确地敲出这四个字,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搜索。搜索出结果后,你还要有能力去评估所有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都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如果说搜索引擎是地图里的导航规划,那么,你必须先记住起点和终点这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才能发挥出搜索引擎的真正功效。毕竟,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脑海里并不存在的观点。 好的,我来为你总结一下第一个策略,我向你介绍了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过去我们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重要性,千禧一代就习惯只掌握方法性知识,寄希望于互联网随时获取事实性知识,但事实证明,要想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多掌握事实性知识。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来为你分享第二个策略,那就是,和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庄子曾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明智的行为。那这个观点的意思,岂不是和我们平常说的做终身学习者的观点相矛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在《知识大迁移》中,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理性无知。所谓理性无知,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提出来的。理性无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功利式的学习。也就是说,有的人会认为学习只是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把学习本身看作一个纯粹的目的,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多的就会去比较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自己能够获得的收获,一旦努力超过收获的时候,就会主动选择放弃对于某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是,如果你时刻考量今天看的这本书、上的这门课能不能为自己带来即时收益,性价比是不是足够高,是的话,马上就学,不是的话,那就留到以后再说,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一个人的知识很快变得枯竭。 另一种状态的理性无知,是一个人选择把自己的时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专精的学习上,而对其他的领域涉猎甚少。公元前七世纪时,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的人。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曾研究过刺猬和狐狸两类人才预测未来的能力,结果发现,那些专精的刺猬型人才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的预测,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相反的,狐狸型人才总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 本书作者庞德斯通对狐狸与刺猬也做了一番调查,他的目的是找到那些能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知识。首先,他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常识性知识问题的问卷,题目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等领域。他征集了445份调查问卷,通过这套问卷他了解到了受访者的知识水平,然后再与受访者的收入水平作比较,分析得出知识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一个人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关,相对而言,一个人对于复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水平却不存在那么密切的相关性。换句话说,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这个结论和很多人的常识是相悖的。虽然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但是掌握一般事实性知识较多的人,确实收入水平会更高,而且获得升职的可能性也会较大。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广泛了解,这个能力本身就能带来高收入。一个人必须具备对自己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甚至是大量的业务知识以外的知识,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管理者需要理解人性,营销人员需要理解大众文化。打着铮亮发油的老板不知道冥王星是颗矮行星,就得不到员工们的尊重。简单来说,有的人天生记性就好,能记住更多的知识,是好记性给人带来了高收入。进一步说,优秀的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比如:好奇心、远大志向、决心和自律等等,正是这些特质让人们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收入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获得广泛的知识。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浏览新闻,读书、听课、周游世界去开阔眼界。学习会让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这些对于一个人拥有更好的决策力带来帮助,从而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那些脑袋里装着大量知识的人更擅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看到事物之间被其他人忽视的关联性,让他们能够为关键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爱因斯坦对数学当中一项没有实用价值的分支非常感兴趣,也就是德国数学家黎曼研究的非欧几何。几乎没有物理学家熟悉黎曼,因为他的工作跟物理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黎曼的非欧几何可以成为一种全新重力理论的基础,也就是物质可以扭曲时间和空间。这项洞见成为了相对论的基础。 让我总结一下第二个策略,我为你介绍了理性无知的概念,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建议你做一个狐狸型通才,而不是刺猬型专才。因为狐狸型的人才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对未来的预测也更加准确,所以呢,他们的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也更高。 第三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三个策略,要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更加优质均衡的营养。 我先来讲个故事。1995年4月的一天,在匹兹堡,有两家银行遭到了抢劫,而且抢劫犯是同一个人。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个人在抢劫的时候竟然什么伪装都没有,他的脸上没有面罩,甚至连蒙脸的丝袜都没有。警方很快就根据监控信息抓到了他。被捕时,他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望着警察说道,“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我,我可是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啊!” 原来,这个抢劫犯无意中知道了一条“天大的秘密”,如果用柠檬汁在纸上书写出文字,那么等柠檬汁干了之后,这些文字就会消失了,只有当你再次加热的时候,字迹才会在纸上再次显现出来。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柠檬汁抹在自己的脸上,那么摄像头照下来的图像里就不会出现自己的面孔,于是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抢劫了银行。这个故事的主角当年就登上了世界最愚蠢罪犯的榜单。大多数人听到这件事都会轰然一笑,可能还会马上联想起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掩耳盗铃的故事。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和同事克鲁格对这个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了心理学上一条非常著名的理论,就叫达克效应,这个发现还获得了2001年的另类诺贝尔心理学奖。达克效应揭示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那就是,我们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元无知”。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关于无知的“五分之一法则”。就是说,不论一个观念多么离谱,或者是一条信息错得多么可笑,这个世界上大概都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它是正确的。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让他们做判断,比如“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彩票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方式”,类似这样的错误观念列举了很多条,结果表明每条都有20%的人会盲目相信。这些人的事实性知识极度匮乏,是导致他们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除了五分之一法则,还有一个现象叫做“回音室效应”。最近这10年,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自媒体兴起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接受的非定制化的新闻,因为不是针对我们兴趣定制化的,它往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意料之外的资讯,也接受到很多来自不同观点的意见。而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根据自己兴趣定制化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既然我们了解到了达克效应、五分之一法则和回音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好的策略来应对呢?我有三点建议可以提供给你。 第一,信息的获取就像我们给自己定制营养大餐一样,首先我们要为自己选择自己主要的膳食来源,也就是我们的主餐。让自己的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一定要去避免那些通过算法给你推荐新闻和知识的网站和媒体。这样会让你的知识边界不断变窄,变得更加的集中。 第二,在你的主要膳食来源之外,也就是你的主餐之外,为了让你自己营养均衡,可以为自己搭配一些营养片,比如说多种维生素,钙片等。同样,对于你的信息健康来说,你也需要在主要信息来源之外,选择一些多样的信息来源。比如你可以选择在某个领域做的非常专精的知识服务平台。 第三,你一定要了解给你烹制大餐的大厨,或者是制造营养药片的药剂师是谁,你必须要确认这些人足够聪明,这样他们提供给你的内容才是高质量最前沿的。 有一次我跟罗振宇老师聊天,他大概是这么说的:如果一部手机被生产出来之后,用户拿在手里发现不会用,那肯定是手机制造商的问题,因为手机的界面做的不够友好。但是如果一本书读者看不懂,出版机构会说,你的知识水平有限,你的阅读能力跟这本书不匹配。这么一比较,出版机构确实显得拒人于千里之外了。我们必须要对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内容策划和呈现方式作出必要的改变,更好地帮助终身学习者打破求知的障碍,我想这正是知识服务的初衷,也正是我们致力于阅读服务的初衷。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解说的第三个策略。那就是一定要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需要更加优质均衡的营养。 总结 以上就是我为你解读的《知识大迁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推荐给你的在移动时代有效获得知识的3个策略,希望能帮你挖掘知识红利,成为人生赢家。 1.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2.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3.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