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杰高升
制定目标有一个“黄金准则”——SMART原则。SMART是英文5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的汇总。好的目标应该能够符合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 示例:目标——“增强客户意识”。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因为增强客户意识有许多具体做法,如:减少客户投诉,过去客户投诉率是3%,现在把它减低到1.5%或者1%。提升服务的速度,使用规范礼貌的用语,采用规范的服务流程,也是客户意识的一个方面。 有这么多增强客户意识的做法,我们所说的“增强客户意识”到底指哪一块?不明确就没有办法评判、衡量。所以建议这样修改,比方说,我们将在月底前把前台收银的速度提升至正常的标准,这个正常的标准可能是两分钟,也可能是一分钟,或分时段来确定标准。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比如领导有一天问“这个目标离实现大概有多远?”团队成员的回答是“我们早实现了”。这就是领导和下属对团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分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他一个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分析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说大方向性质的目标就难以衡量。 比方说,“为所有的老员工安排进一步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是一个既不明确也不容易衡量的概念,到底指什么?是不是只要安排了这个培训,不管谁讲,也不管效果好坏都叫“进一步”? 改进一下:准确地说,在什么时间完成对所有老员工关于某个主题的培训,并且在这个课程结束后,学员的评分在85分以上,低于85分就认为效果不理想,高于85分就是所期待的结果。这样目标变得可以衡量。 A(Acceptable)——可接受性 目标是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利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这个目标,有没有最终的把握,这个可不好说。一旦有一天这个目标真完成不了的时候,下属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推卸责任:你看我早就说了,这个目标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坚持要压给我。 “控制式”的领导喜欢自己定目标,然后交给下属去完成,他们不在乎下属的意见和反映,这种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今天员工的知识层次、学历、自己本身的素质,以及他们主张的个性张扬的程度都远远超出从前。因此,领导者应该更多的吸纳下属来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即便是团队整体的目标。 R(Realistic)——实际性 目标的实际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是否可行、可操作。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方面领导者乐观地估计了当前形势,低估了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硬件条件、技术条件、系统信息条件、团队环境因素等,以至于下达了一个高于实际能力的指标。另外,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甚至人力成本,最后确定的目标根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示例:一位餐厅的经理定的目标是——早餐时段的销售在上月早餐销售额的基础上提升15%。算一下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几千块钱的概念,如果把它换成利润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但为完成这个目标的投入要花费多少?这个投入比起利润要更高。 这就是一个不太实际的目标,就在于它花了大量的钱,最后还没有收回所投入的资本,它不是一个好目标。 有时实际性需要团队领导衡量。因为有时可能领导说投入这么多钱,目的就是打败竞争对手,所以尽管获得的并不那么高,但打败竞争对手是主要目标。这种情形下的目标就是实际的。 T(Timed)——时限性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例如,我将在200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某事。5月31日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没有办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上下级之间对目标轻重缓急的认识程度不同,上司着急,但下面不知道。到头来上司可以暴跳如雷,而下属觉得委屈。这种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的方式也会带来考核的不公正,伤害工作关系,伤害下属的工作热情。
时间不等人了
“The biggest adventure you can ever take is to live the life of your dream.”人生最大的冒险莫过于按照自己所梦想的轨迹而活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冒险的道路,包括目前的工作、生活,都按照我所追求的生活轨迹进行着,对我而言,工作产生的价值亦是我努力前进的动力。 我认为工作实现的价值可以概括成两部分, 一是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实现财务自由 ,看看下面这张图能更清楚些。当然,实现价值需要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上付出了努力。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怎么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财务自由?因此,明确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就很重要了,换一种说法就是努力工作讲究策略性,策略性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 目标更清晰 计划能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把一些可控制的因素逐步确定下来,制定职业规划也意味着你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所做的事情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让所做的事情最大价值化 很多人在工作上容易变成一个“伪工作者”,即看似每天很忙,但所做的事情不能给自己或公司带来实质性的价值,这样很难让自己成长。而清晰的目标促使你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优先完成它们,避免毫无目的的工作。 能更快实现目标 只要明确了目标,便能围绕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通过制定的计划进行一系列执行任务,高效、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清楚制定一个清晰目标所带来的意义,接下来便开始确定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 先自我介绍,本人2016年6月份毕业,英语教育专业,现在是产品助理职位。由于所学专业的环境互联网氛围不强,毕业后开始接触互联网产品行业,发现自己深爱着产品,7月底来到这家公司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系统学习,清楚自己所知甚少,制定规划并付出艰辛的努力使自己成长更是必要的。 高质量目标制定策略 —— S.M.A.R.T 法则 S.M.A.R.T法则由一位美国人提出来,用来评估你所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容易执行落实。根据S.M.A.R.T法则五个要素:明确性、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间性来制定目标,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一 S(Specific)明确性 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我的目标是“2年后成为一名初级产品经理”,这样的目标显然比“我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明确多了。越明确的目标就越能制定高质量的计划,也能有越高的执行力和越强的动力。 二 M( Measurable )衡量性 我要确定我的目标是可衡量的的,也就是说你知道你的目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达到了。 2年后,如果我是一名产品经理,那就代表我已经达到我的目标了,相对地,“我要当产品经理”是不可衡量的,因为你无法知道完成目标的时间点。很明显,如果你的目标是不可衡量的,那你更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执行力也会减弱,甚至永远都完成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思考自己的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目标是否太高超出自身能力。因此在这个要素里我会制定完成目标的详细计划,确定自己是否能在2年里完成所定的目标。 作为产品助理,我清楚这个职位的要求: ○负责产品需求文档的撰写,画产品原型图 ○根据产品经理的要求,写竞品分析和体验报告等 ○也包括Bug收集、跟踪,与技术人员进行协调,修复等 同样知道产品经理职位的要求: ○独立完成产品原型、流程、交互界面的设计以及MRD、PRD的撰写 ○结合公司发展策略,策划及统筹产品的发展规划,明确定位、目标、策略等实施 ○优秀书面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对行业的深刻了解以及清楚其运营模式 ○熟悉后台开发的规范、结构和模块,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知乎等各大互联网网站都有很多关于产品经理需具备哪些能力的文章,大家各抒己见写得很好,我比较实际,上面是从招聘网上对产品经理职位要求写下来的,每个人对产品经理的定义都不一样) 总结起来,我认为产品经理最基本要具备这些能力: 把控产品 确定产品定位以及产品的发展规划,能进行功能表的优先级排列以及把控产品迭代周期,保证流水线顺畅。 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需求,对需求进行分析、评估。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当用户觉得体验差的时候,能够深入了解并做得更好。 逻辑思维 能够完整梳理整个产品的逻辑,画出产品流程图、原型图以及产品文档,把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交互流程都分析清楚,方便技术人员进行开发工作。 行业了解 对行业深刻理解,了解其商业化模式。通过对市场走向的分析来决定产品的发展方向,明确产品的业务方向和价值点,在进行设计时,考虑设计目的与业务方向是否吻合。 沟通 产品经理要和技术、运营人员以及用户沟通。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质疑,这时需要对你设计的产品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服其他人。 (当然,产品经理不止需要具备这些能力,产品经理要学的东西很多,上面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先把专业基本功做好,再来提高) 那怎么达到这些所具备的能力?想想自己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接着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产品经理职位要求: 产品周期 (学习产品经理如何规划整个产品以及把控产品的迭代周期)逻辑思维 (工作中会有很多实践机会,产品经理会让你负责产品某块逻辑,包括设计某块产品后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逻辑思维能力就是通过每一次写产品逻辑以及在测bug时发现一些逻辑错误,记录、总结这些经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及归纳能力)用户 / 需求 (可以跟运营或者BD同事一起去线下接触用户,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避免出现伪需求,同时能做好用户体验)行业了解 (36K、艾瑞、人人网等网站关注行业动态,浏览资讯,并试着写出对行业或者某个应用的了解与分析)沟通 (沟通我比较擅长。。恩) 其实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包括工具的利用也能提升自己,根据10000小时定律,坚持努力两年时间,我相信即使不能成为高级产品经理,初级产品经理是可实现的。 四 R( Relevant )相关性 相关性就是自己的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和理想,做这些事是否对自己有意义,于是我想了一下这个行业的职位等级: 考虑一个目标的必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思考、多分析。 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等级职位,这是确定自己所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自身的成长需求 。上图可以看到产品经理是想在产品行业达到专业水平一个必经的路。 五 T ( Timer )时间性 时间性就是确定自己完成目标的时间,我的时间是2年,一个确定的时间能够鞭策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在这个要素里,我也具体做了时间规划,包括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情。 首先了解自己的时间划分状况,然后规划在什么时间点可执行哪些计划 1. 上班时间 ○遇到项目快上线或者有紧急需求时会很忙,这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上面说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较忙的情况下一般是有新的需求或者产品某个模块需要改动,高效完成任务,再利用时间学习新的知识 ○在工作不忙的时间里学会主动学习,可以到跟着运营或者BD去线下接触用户,思考产品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也可以上网查阅行业资料,体验产品并写出产品分析报告 2. 下班时间 利用下班时间对一天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总结能力,清楚一天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可以利用下班时间看书,扩充知识面,边看边思考并总结。 2-3 个小时这样分配: (1)40分钟写总结 (2)60分钟看书 (3)剩余时间练习写作 3. 周末 / 假期 劳逸结合很重要,所以周末时间我认为该休息的休息,该玩的好好玩,当然,有时候在家看书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以上利用S.M.A.R.T法则帮助我明确目标以及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也大大提升了目标的质量。但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干扰因素阻碍执行计划,我也把它们列出来,并做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 干扰因素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相对来说可控性较低,只能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做出相对应的决定,但提前知道有哪些突发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是必要的。 主观因素主要是由自己产生的一些心理上或者情绪上的波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固然不是轻松的,期间你可能会质疑自己或者找不到努力的动力。也可能因为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心情产生负能量。我剖析自己并能意识到自己没有执行计划后可能会带来哪些情绪反应。负能量 1.焦虑 (当我没有进行学习或者偷懒时,我会感到焦虑,因为我比别人慢了一步,所以焦虑会促使我去学习) 2.危险 (无压力无挑战会让我感到危险,所以会促使我去学习新知识,挑战新的事物) 正能量 1.希望 (有时候我们做某件事时会觉得那件事很复杂很难,但当我硬着头皮踏出第一步开始,便会慢慢变好,完成一件件小事后就会看到希望) 2.动力 (开头的时候说到努力工作可实现的价值,实现财务自由,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我坚持努力的动力) 计划写到这里差不多就完成了,我无法保证自己能完完全全按照我的具体计划去做,但至少我会围绕我的目标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避免浪费资源和金钱。 永远不要让自己停下来,2年后一定能实现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