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1

大头妹Angelia
首页 > 英语培训 > 商标法英文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欢乐空间装饰

已采纳

一、现行的《商标法》是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经2013年8月30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的。二、现行《商标法》的特点:(1)商标是具有显著性的标志,既区别于具有叙述性、公知公用性质的标志,又区别于他人商品或服务的标志,从而便于消费者识别。(2)商标具有独占性,使用商标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与他人的商品来源或服务项目,便于消费者识别。所以,注册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具有专用权、独占权,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即构成侵犯注册商称所有人的商标权,违犯我国商标法律规定的。(3)商标具有价值,商标代表着商标所有人生产或经营的质量,信誉和企业信誉、形象,商标所有人通过商标的创意、设计、申请注册、广告宣传及使用,使商标具有了价值,也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商标的价值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商标可以有偿转让;经商标所有权人同意,许可他人使用。(4)商标具有竞争性,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生产经营者的竞争就是商品或服务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就是商标知名度的竞争,商标知名度越高,其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就越强。三、我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1)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非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且可能损害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从而构成商标法第8条第(9)项所述不良影响的,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驳回其注册申请;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已经注册的,自注册之日起5年内,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请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撤销,但恶意注册的不受时间限制。(2)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非类似商品上,且会暗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2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由上可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禁止权范围可以扩大到非类似商品上。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比照《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3条的规定处理。(3)自该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2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

商标法英文文献

109 评论(8)

艾米Amysweety

英日对照翻译的美国知识产权法介绍,希望对你有用アメリカ知财戦略の基础知识(BASICS OF US IP STRATEGY) Four Typ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4种类の知的财产権)Patents (特许)Trademarks(商标)Copyright(著作権)Trade Secrets(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What is Patent?(特许とは何か)Definition of patent(特许の定义)The right to exclude others from making, using, selling, offering for sale, or importing the invention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Limitations of patent(特许権の限界)Geographical(地理的限界)A patent issued by one country cannot be enforced in another – the inventor or its assignee must apply in each country in which patent protection is desiredTime(时间的限界)A patent is enforceable for a limited period; 20 years from filing date for most types, 14 years for any new, original and ornamental design for an article of manufactureWhat is patentable?(何が特许の対象となるか)Processes(プロセス、方法)Apparatus(机械)Manufactured goods(制品)Compositions of matters (组成物)(such as chemical compounds)What are the requirements?(特许要件は何か)An invention must beNovel (新规性)non-obvious(非自明性)Useful(有用性)One Year Time Limits for Filing in US(1年间のアメリカにおける特许出愿期间)An application must be filed within one year of the earliest of any of the following:the date that the invention is offered for sale or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ate that the invention is used in public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ate that the invention is publish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Steps for Obtaining a Patent in US(特许取得までの流れ)Consulting with a patent attorney Conducting a patentability search on the inventionPreparing a disclosure of the inventionPreparing and filing patent application in 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PTO)Examination by PTO and PTO’s office actionPublication in 18 months after filing dateSubmitting responsesNotice of Allowance by PTO and payment of an issue feeIssuance of patentWho Owns an Invention?(谁が発明の所有者か)Between employer and employee(雇用者と従业员间)Without written assignment or implied-in-fact assignment (in the case that an employee was hired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 invention), an employee owns the inventionEmployer obtains only a non-exclusive, royalty-free license to use the invention (Shop Right)Importance of a written assignment agreement Who Owns an Invention? (谁が発明の所有者か)Between co-inventors or co-developers(共同発明家、开発者间)Without an agreement, each joint inventor or each joint developer has a full right to the inventionTwo companies end up as joint owners of the invention and any resulting patentEach company may use it freelyImportance of a written agreement regarding which party owns it, how they can use the invention, how they can exploit the invention, and how they will share profitWhat is a Trade Secret?(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とは何か)Information, including a formula, pattern, compilation, program device, method, technique, or process, that are protected by trade secret law.Such as know-how (e.g.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business information (e.g. new product information, business methods, source of supply, customers lists, and even knowledge of a particular customer’s needs), and ideas (e.g. innovations relating to new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Example:CoCa Cola Formula(コカコーラの原液の组成)Three Conditions for Protection(保护のための3つの要件)The information must not be “generally known” or “readily ascertainable” through proper means. (一般に知られていないこと)The information must have “independent economic value” due to its secrecy. (秘密にすることに経済的価値があること)The trade secret holder must use reasonable effort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o protect the secrecy of the information.(秘密を守ることに合理的な努力をしていること) Reasonable Measures to Keep Secret(秘密を守る合理的な方法)A trade secret holder must use “reasonable measur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o protect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Two Protection Measures (2种类の保护制度)Two broad categories of measures that a business can take to protect the secrecy of its trade secrets:physical security measures (物理的秘密保护制度), andnotice measures(通知による秘密保护制度). Physical security measures prevent people who do not need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from coming in cont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e.g., confidentiality barriers). Notice measures put persons who come in cont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on notice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to remain secret.Physical Security Measures(物理的秘密保护制度)A business should:determine how information flows into, through and out of the business; place physical security barriers wherever reasonable; and seek to preclude access by all those who do not need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Notice Measures (通知による秘密保护制度)Generally, an employee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keeping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if the employer has not expressed any desire to keep the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Therefore, all employees (and others) with access to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given express notice as to what information is to remain confidential. Notice Measures (通知による秘密保护制度)Choose procedures that will be easy to show to a court (i.e., leave a paper trail wherever possible). Any communication that identifies either what information is confidential or how to handl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will work as a notice measure (e.g., employee handbooks, memorandum,, newsletters, and signs).Notice Measures (通知による秘密保护制度)Non-Disclosure Agreement(秘密保持契约) Should be SignedTrade secrets are often lost through disclosures in the absence of a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NDA). NDA for EmployeesNDA for Business Partner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の保护内容)Trade secret law prevents misappropriation (i.e., wrongful taking of trade secret information).A wrongful taking can occur in a variety of manners. For example, the taking of information would be wrongful when the taking is a: breach of contract, breach of fiduciary obligation, theft, or other legal wrong. Injunctive Relief and DamagesPatent vs. Trade Secret(特许と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Patent advantages(特许の长所)Perfect exclusivity – you can stop others from using the invention even if other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he inventionPatent disadvantages(特许の短所)Limited period of protectionDiscloses technologyPatent vs. Trade Secret (特许と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Trade secret advantages(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の长所)Unlimited period of protectionInventions maintained in secrecyTrade secret disadvantages(トレードシークレットの短所)Cannot stop others form using the invention if it wa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by the others or if it was discovered by reverse engineering.Easily lost if it is disclosed to publicA third-party patentee could stop a trade secret owner from performing a trade secret, even if the trade secret owner invented (but never disclosed) firstWhat is Copyright?(著作権とは何か)A Copyright is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o protect the tangible expression of ideas(具体的な考えの表现), not to protect an idea itself.For example, a copyright protects an author of a book from having the work copied but does not protect the author from having the ideas disclosed in the book utilized.Subject Matter of Copyright(著作権の対象) (1) literary works(文芸著作物); (2) musical works, including accompanying words(音楽著作物); (3) dramatic works, including any accompanying music(演剧著作物); (4) pantomimes and choreographic works(舞踏振り付けの著作物); (5) pictorial, graphic, and sculptural works(図画雕刻著作物); (6) motion pictures and other audiovisual works(动画视聴覚著作物); (7) sound recordings(录音著作物); and (8) architectural works(建筑著作物).Subject Matter of Copyright (著作権の対象) Computer Programs/Software(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ソフトウエア-): Prior to 1980 courts generally viewed computer programs as literary work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s literary works. A 1980 amendment to the Copyright Act extended copyright protection to computer programs, which it defined as “a set of statements or instructions to be u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a computer to bring about a certain result.”Subject Matter of Copyright (著作権の対象) Derivative Works(派生著作物) A “derivative work” is a work based upon preexisting material to which enough original creative work has been added so that the new work represents an original work of authorship. Examples of a derivative work includ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book written in Japanese, a movie based on a book, and a jazz version of a pop song. Remaking right (リメーク権) is one type of copyrights to derivative works. How to obtain a Copyright(著作権の取得方法) A copyright starts to exist as soon as a work of expression is rendered in some fixed, tangible form, such as a book, word processor file, audio recording, digital recording, etc.A registration is not required for a valid US copyright.How to obtain a Copyright (著作権の取得方法) Two Requirements of Copyrightability(著作権の2要件) (1) Fixation(固定性). The work must be fixed in a tangible medium of expression. That means it must be reduced to some physical form or representation “sufficiently permanent or stable to permit it to be perceived, reproduced or otherwise communicated fo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ransitory duration.”How to obtain a Copyright (著作権の取得方法) (2) Originality(独创性). 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originality – independent creation and a modest quantum of creativity:A. Independent Creation(独立した创造). This condition is met if the work was not copied from another work. This condition does not require the work to be new, novel, or unique.B. Quantum of Creativity(わずかの创造性). This condition is met if the work demonstrates a minimal amount of creative authorship. Artistic merit or aesthetic value is not required.很遗憾字数超过了 你给我邮箱吧

107 评论(14)

偶是杨洋

请看近期相关方向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可以进一步从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找小论文的选题方向(其他语言的,也有参考价值)[1]于金平. 侧向测井方法与装备专利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2]胡杨. 企业外宣新闻网络文本翻译研究报告[D].天津财经大学,2014. [3]李培璐.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4]陈琛. 西班牙语商标汉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5]饶娜. 英国《知识财产法》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5. [6]熊剑. 《商标法的历史基础》第七章翻译报告—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方法及技巧[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王媛媛. Cross-Lingual Meme in Brand Name Translation[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8]马佳佳.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品牌名称的翻译[D].延安大学,2013. [9]韩晓岚. 试论关联理论下商标英汉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王燕娟. “衣译”生辉[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郭新文. 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动态顺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12]张蕾. 基于语料库的海洋石油英语的词汇特征分析[D].长江大学,2013. [13]胡静文. 《装瓶及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烟台大学,2013. [14]张文茹. 《灌装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5]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6]伊先婷.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17]周俊. 汉译英中不可译及其转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8]李敏.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喜福会》汉译本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9]张立电.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lanning[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0]傅红.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中南大学,2013. [21]金宜洛. 《洛阳聚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3. [22]印越. 从兵法思想中体现出的跨文化整合看英汉商标中动物词的翻译[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3]范洁婷.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探究日本商标名称的汉译[D].湖南大学,2014. [24]连天娥.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Brands Named by Animal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5]文婕.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商标名称英汉互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 [26]金蕾. 商标名称英汉互译的最佳关联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7]蓝婕. 优选论视角下的商标名称英汉翻译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8]杨婷婷. 审美移情视阈下商标品牌名中英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重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2. [29]叶育春.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0]沈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俄商务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1]刘玲英.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的汉译[D].中南大学,2011. [32]陶韵竹.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辞令中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D].西南石油大学,2012. [33]杨阳.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俄语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4]席欣. 英语商标名的词汇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5]李旭晴. 目的与合作[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6]王婧. 从顺应性理论看商标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7]李诗涛. 外来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和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8]冯志健. 商标名的汉英翻译:商业利益与语际一致的矛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9]应葳. 从广告翻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认知解释力[D].天津大学,2007. [40]沈菊芹. 英语商标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1]吴迪菲. 试论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2]牟燕.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D].电子科技大学,2008. [43]吴晓明.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汉语商标的英译[D].重庆大学,2008. [44]孙艳霞. 文化视阈下的服装商标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45]李自恒. A Du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Model for Legal Texts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6]王婷. 汉语商品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 [47]刘卫东. 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8]杨秋霞. 中英互借词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2. [49]胡晓姣. 论我国商标词翻译[D].重庆大学,2003. [50]游玉祥. 从关联理论看商标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灵活移植[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1]沈碧莉. 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2]陈福宇.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论商标翻译中的功能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4. [53]罗卫佳. 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汉语广告的英译[D].吉林大学,2004. [54]黄永亮. 英文商标音译词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 [55]王娟. 从文化视角谈中文商标名的英译[D].重庆师范大学,2008. [56]冯小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7]郭丹丹.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英文商标的汉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8]李丽伟.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看英汉商标词翻译[D].长春理工大学,2009. [59]曾婷. 俄语广告口号的语言特点分析[D].复旦大学,2009. [60]刘凝. 从目的论角度论汽车商标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9. [61]徐海江. 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2]戴颖玉. 商标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63]李小川. 论中药说明书的翻译[D].苏州大学,2010. [64]何芳. 互文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5]宋仕振. 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探究[D].河北大学,2007. [66]蔡蓉蓉. 社会符号学指导下的中文商标词英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67]胡照.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语翻译[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8]李欣.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体育英语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9]范成功. 从释意派角度谈《中国名吃特产指南·汉英互译》的译法[D].天津大学,2009. [70]马小莉.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71]凌兰波. 论英文商标汉译中的文化语境动态顺应[D].南华大学,2010. [72]赵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3]李丹. 从顺应论角度看汽车商标的翻译[D].山西师范大学,2010. [74]赵翔. 商标翻译的多角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 [75]梁多. 接受美学视角下英语商标词汉译[D].中南大学,2011. [76]刘彬. 基于模因翻译论的药品英文商品名汉译规范研究[D].南华大学,2011. [77]唐文茜. 商标英汉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78]李贝贝. 目的论视角下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9]于博. 中日商务合同翻译技巧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80]高军.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1]田昕. 《主妇生协的发展历程》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2]徐姣龙.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本地化概念的引入对广告翻译策略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3]张俊华.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英语商标的汉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3. [84]常金金.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看英译立法文本的风格特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85]曹鲁婷.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标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5. [86]黄怡晴. 企业管理制度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4. [87]张贞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宁波大学,2015. [88]栗丹丹. 中英广告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D].内蒙古大学,2007. [89]杨波. 经贸英语汉译技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0]马艳玲.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商标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1]马丽花.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商标词翻译[D].四川大学,2007. [92]南俊军. 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3]曹蕾. 试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08. [94]于霞. 从纽马克理论角度研究广告翻译[D].成都理工大学,2008. [95]宁晓静. 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6]芦国荣.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互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7]林元彪. 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8]权锋.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谈汉英广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99]龚磊. 英语广告的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100]郝明星. 英语商标汉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1]肖新英. 英语广告语篇特点与翻译[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2]柳阳武. 从符号学角度看俄语商标词的翻译[D].吉林大学,2006. [103]李丽平. 广告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5. [104]范献辉. 商标翻译中文化蕴涵的迁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105]彭艳坤.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on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06]伊娜. 英语商标词的汉译[D].山东大学,2006. [107]李婷. 从目的论角度看日本品牌名称的中文翻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108]吕慧春. 文化对中英商标翻译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09]刘莹. 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110]陈梅梅. 模因论对英语商标汉译的启示[D].中南大学,2010. [111]孙盛楠. 从文本类型及文本特点角度分析经贸文本的英汉翻译[D].吉林财经大学,2010. [112]张培花. 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论汉语商标语的英译[D].天津大学,2010. [113]周建良. 目的论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 [114]于淼. 诺德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妆品产品介绍汉英翻译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5]李菲. 中英文广告互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及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 [116]董丽敏.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D].东北大学,2009. [117]芦珂. 商标名汉英翻译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8]陈弦. 从目的论看广告零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19]虞佳. 从功能理论的角度看汉语商标词的英译[D].苏州大学,2012. [120]周先红.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D].安徽大学,2012. [121]王汝亚. 目的论视阈下化妆品英语商标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22]钱韵玉. 《国际知识产权法》之“专利和商业秘密”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3]郑晴. 词义引申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4]李旎. 从接受美学视角评百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得失[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5]谭宁. 从评价理论角度评析《人生不设限》译文[D].北京林业大学,2015. [126]王宏伟.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文品牌名称的英文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5. [127]汪海洁.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8]杨东芳. 英汉商标名称之功能解析与翻译[D].东南大学,2006. [129]郑畅.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汉商标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0]王怡薇.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服装商标名称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31]刘婷婷. 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D].吉林大学,2007. [132]吴双艳. 英文商标语言学层面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33]陈淑芬.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英译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

332 评论(11)

ritafanfa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节录)(1992年12月22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刘敏学一、商标法修改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足1982年8门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商标法》是以保护商标专用权为核心的一部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法律。《商标法》施行九年多来,对保护生产力,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商标事业的发展。1982年商标注册申请数量为18565件,1991年增至67604件;有效注册商标1982年底为84047件,1991年底增至318915件;来我国注册商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断增加,1982年有2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13148件,1991年有62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47859件。 《商标法》毕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同时,我国又先后于1985年和1989年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商标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相衔接,以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现行《商标法》作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经过3年多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形成了现在提请审议的《商标法》修正案(草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节录)(2000年12月22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王众孚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作如下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现行商标法)是1982年8月23日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1983年3月1日施行)。1993年2月2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部分条文作了修改。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商标的所有权人保证商品或者服务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商标保护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方面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主要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协议),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已对外承诺在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协议。为了完善我国商标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商标法作适当的修改是迫切需要的。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总结现行商标法实施多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并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 (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已经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通过。这次修改现行商标法,从完善现行商标保护制度考虑,主要是按照我国对外承诺,对现行商标法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存在差距的条款作修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节录)(2001年4月1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商标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初步审议。许多常委委员认为,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对商标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必要的。同时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征求意见。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法律委员会于4月 11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委员的审议意见及其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4月18日。法律委员会再次进行了审议。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保护制度,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对商标法作出修改是必要的。同时提出以下主要修改意见: 一、修正案草案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有的常委委员、地方和部门提出,我国商标法既保护商品商标,也保护服务商标,因此,不仅应当促进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商标信誉,而且提供服务的经营者也应当保证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因此,法律委员会建议将修正案草案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一条)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等五个法律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节录)(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维澄 二、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草案) (一)有的常委委员提出,加强商标管理不仅为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包括了保障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本法立法目的中应体现这一内容。因此,法律委员会建议将草案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建议表决稿第一条)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节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节录)(2000年12月22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王众孚 四、关于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协议第十六条、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二规定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现行商标法对此未作规定。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只是规定了对“公众熟知的商标”的保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6年发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并于1998年修订后重新发布。实践中,我国已经按照巴黎公约的要求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为了切实保护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利益,根据知识产权协议的规定和我国的实际做法,草案增加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第六条).我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1985年3月,中国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了中国在驰名商标保护工作方面的探索性实践。 1987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在商标异议案件中认定美国必胜客国际有限公司的“PIZZA HUT”商标及屋顶图形商标为驰名商标(这是中国加入《巴黎公约》后认定的第1件驰名商标),对澳大利亚鸿图公司在相同商品上抢注的相同商标不予注册。 1988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在处理商标纠纷案件中认定英国尤尼利弗公司的“Lux及力士”商标为驰名商标,禁止上海百货公司日用品批发部在皂盒上使用该商标。 1989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还认定中国“同仁堂”商标为驰名商标,以帮助当时的北京市药材公司解决该商标在日本遭抢注的问题。 1991年至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还曾以公众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先后大张旗鼓地认定过“海尔”、“贵州茅台”、“张裕”、“熊猫”等18件驰名商标。这些举措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促进了法律意义上驰名商标的概念在中国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中的传播。 1996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以第56号局令的形式发布并实施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国家工商局56号令》)。其英文本中“驰名商标”一词也译做“wen—known mark”。这是中国明确保护“驰名商标”的第一部法律性文件。 2001年11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程序中认定美国杜邦公司的“DUPONT”商标为驰名商标,并维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他人将该商标作为域名注册的一审判决。这是中国司法机关认定和明确保护驰名商标的第一个案例。

34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