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1

卡娃依叻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研究比赛指导培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好奇诶

已采纳
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现中职学校师生教学水平和互相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平台。通过技能竞赛,我们看到中职生朝气蓬勃、青春亮丽、积极上进和敢于表现的风采。指导教师在精心的训练和仔细观摩竞赛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更好更决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选手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英语水平,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自信心。虽然我们在大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优异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兄弟学校的优秀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校学习的地九特别是在听力方面,我校学生的精听能力和对多个内容信息点的捕捉和复述能力等多个综合能力方面有待提高。2010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英语应用技能竞赛“主题演讲”、“图片情景描述”、“现场答问”、“英文听打”等竞赛项目体现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全面检验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英文打字能力。大赛项目设置合理、科学。我们在培训选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项目训练法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体现了做中教和做中学的职教理念,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富有竞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今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可以引人这种项目教学法,围绕竞赛各项目的技能要求配合基础知识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技能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跟随着所有的相关基础知识,完成一个项目就有了相关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采用互动模式,采用小组比赛模式,激发学生们对英语应用技能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三、稳定中尝试课程改革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审定组成员张连仲教授在《求实、踏实、扎实、落实的中职外语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中职英语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突破传统僵化的语言观和教学观,不把知识体系积累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应把教学目标的重心、教学和评价的方法调整到以学生原有能力为基础,以话题组织的语境化、语用化的语言输人和输出为特点,培养学生在有交流需要时,进行最基本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这样一种语用能力上来。”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标、以活动为基础”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最为关键。 我们将以大赛为契机,根据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对“英语视听说”课程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更新、育人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技能竞赛意义,具体改革如下: (1)本着“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原则,项目组成员积极认真对英语视听说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选择、整理、增加实用性强、体现多样性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拓展教材。同时,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设计和组织以培养英语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英语视听说的学习和训练。 (2)根据广东省中职学校英语应用技能竞赛的要求,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把传统的听力课与口语课脱节的教学发展成为视、听、说相结合、实用性强、视听内容丰富、图片描述与主题演讲结合、“泛听复述”与“精听打字”有机结合的教学。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制作全部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开展网络辅导和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之余,积极通过教师提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听打技能、演讲技能和口头图片描述能力。 (3)积极探索测评方式的改革。通过平时课堂活动表现与期中、期末笔试结合等方式,建立了重视过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方位主动学习。 (4)将第二课堂英语角活动、英语技能比赛和参加全省比赛培训活动正式纳人教学管理范畴,使之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通过技能竞赛与教学教育改革相互促进,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英语角、校内英语技能比赛和省英语技能竞赛选手选拔活动)的语言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信心,使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在我校真正形成“苦练技能,勤学本领”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快商务英语技能人才培养,借助技能大赛平台成就一批学生尖子,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创建我校商务外语品牌专业,为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作最大的努力。

英语研究比赛指导培训

170 评论(11)

枫月絮影

课题研究的步骤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这三个大模块。 一、准备阶段 主要做好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资料的工作。选题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才能确定好课题的研究基点。 二、实践阶段 1、抓课题研究小组。 首先,引导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研究,强化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课题的理性认识。这就是课题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成果、质量的保证。每项课题都有其课题思想和理论依据。一个课题组也是一个理论学习班。学校应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聘请专家加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2、抓课题研究时段计划。 3、抓研究过程的检查与调控。 4、做好信息的管理与收集。 5、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6、寻找多方合作。 7、力求体现特色。 三、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最终成果通常以书面文字形式来反映,而且以研究报告和论文为多数。因此,抓研究总结也是课题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每位教师做课题研究都有一个基本过程,经过整理得到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收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炼制论文的过程。 这样制定确保课题有序的进行。选题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阅与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既可提升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为做课题寻找到理论的支撑,也能确定好课题研究的基点。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1、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阅读一些如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报刊,通过阅读获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2、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导我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新的教学观念,理论,在学科中具体反映。就目前来说,《新课标解读》是有必要反复学习的,它能使我们以最快捷的方式汲取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了解课程最新发展的趋向。3、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当确认了研究课题后,还有必要去收集别人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学习他人的经验。这样能使我们了解自己所做的课题是在什么层面上,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有待去研究,他们是用什么方式研究的,结果是否科学。

194 评论(15)

tongtongaiya

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在淡漠,而对教师、书本的依赖、盲从、迷信程度则越来越严重。 困境 1 .适应课改的文化生态不够成熟 2 .实施与推进策略不够 “忽略了制约课程以及课程实践的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课程研究的方法看,更多地关注思辨忽视实证,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证研究与实验还不多,更缺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实验” 3 .转化的具体策略不够 专家太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却没有认识到 ,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的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实在在的操作策略。 新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然而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本被各类时髦、高深术语堆砌的理论专著 ,聆听一位位不屑普通教育的课改专家的高谈阔论时 ,我们所苦苦寻觅的课程改革切入点、具体的操作策略却踪迹全无。新课程改革的的推动者的确注重了理论的引导 ,但是 ,课程理论研究者与课程实施践行者之间在认识上的差距的弥合和对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无疑使教师对新课程认同大大地打了折扣 ,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生命力,势必产生问题。 问题一:形式化。 问题二:自由化 问题三:活动化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理论学习是要有,但必须把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是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肥沃土壤也一定是课堂。 咬定家常课 首先,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活动课……对于性质不同的课,评价标准不同。 其次,一节课的内容也会影响到评价标准。学科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同为地理课,基础知识的讲述课、重点难点的剖析课、以及科普知识普及课,这些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 再次,教学的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小、初中、高中、大学,哪怕同为高中,也有年级和对象的区别,直接影响教学的差异,而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35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