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usahana兔
江苏省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2月25日,初名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堂址在沧浪亭东侧羊王庙内,首任堂长章式之,当时招收学生32人编1班。宣统三年时(1911年)改名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14年迁校至谢衙前,全校设5班学生180人,此后校名屡易。1931年校名定为吴县县立善耕中心小学,抗战爆发,一度停办,抗战胜利以后校名改称灵鹫、古市镇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全校共设24班(含幼稚园2班),学生1396人。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1年始名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校。文革期间三改其名,到了1972年又恢复原名,1978年学校设19班学生855人。1985年设18班(含幼儿园3班)学生748人。1997年设24班(含幼儿园3班)学生1216人。 解放前,学校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第一把好入学考试关,凡来校就读学生,不管是新入学者,还是初小毕业再读高小者,以及中途插班者,均须经过严格考试,不合格者淘汰或降低年级就读。第二注意师资配备,规定任教高年级者一定要师范本科毕业,如地理教师高元宰是留法地理学家,音乐教师王宪伦是上海艺术大学毕业生。第三强调因材施教,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年级取自学辅导法;中年级采取中心联络法;低年级取设计教学法。第四校长处处以身作则,教师同心协力,发现好的教学方法及时交流推广,在苏城小学中居领先地位。 1935年初吴县教育局抽考小学五年级算术,善耕成绩特优,受到通令嘉奖。 善耕中心小学又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中共地下党在校内活动频繁,毕业生中有数名烈士。蒋宗銮、姚昌允、赵土云事迹陈列于横山烈士陵园。解放后首任校长金国忠为中共地下党员。 解放后学校继承优良传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育质量,教师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党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升学率一直较高。1960年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学制改革单位,进行五年一贯制教学,从1975年推广普通话成为学校的传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善耕小学老校焕发青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八十年代开展科普工作,提高科学素质,曾被授予江苏省十年科普先进集体。学校配有紫金二号望远镜,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天文活动)获江苏省日环食观测摄影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在“打好基础,发展特长,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要求下,学校在1985年进行语文考试改革,在省教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作介绍,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市绿化先进单位,市红十字先进单位,首批命名全国无吸烟学校之一。 近年来,学校新建幼儿园教学楼,教学实验楼,设置微机、语音、自然实验、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学校现有23个班,学生1262人,教职工61人,其中大专文化45%。经过近百年磨砺,学校形成文明奋发的校风,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勤奋求知的学风。 顾敦荣同志在九五为本校题“求真、求美、求善、求实、善问、善学、善教、善耕”成为我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们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创建一流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系列化,计算机教学和辅助教学研究活动,推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善耕中心这所这所近百年的老校,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诚请海内外善耕校友,以及曾在百年中辛勤耕耘的教学人士,共同关心母校的明天,为振兴善耕,为善耕百年作出贡献!明天,为振兴善耕,为善耕百年作出贡献!善耕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严格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育环境,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出办学特色,把学校办成现代化的一流学校,特制定学校现代化发展建设规划。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使学校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1、健全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争取在五年内实现“315”工程,即三个特色:外语教育特色,少先队工作特色,科技天文活动特色;一个目标:培养现代化创新型合格人才;五个一流:一流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力量,一流育人环境,一流教育教学质量。2、加强领导班子的学习和研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表率作用,不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以领导的作风影响教风,学风和校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分部门实行考核。3、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分块管理,集中考核,真正体现“求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校整体上一个新台阶。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上一个新水平。1、定期组织职工政治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德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日常为规范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岗位规范,健全教代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文化,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学习,对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力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备双考证书,全体教师完成计算机网络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通过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教育科研,进修,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五年中争取培养出3-5名学科带头人,5-7名骨干教师,创一流的师资历水平。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