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边上观望
慕容诗月
国际刑警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通称Interpol,缩写ICPO),成立于1923年,专门调查及打击跨境罪案。前身是“国际刑事警察委员会”,1956年更名为“国际刑事警察组织”。 其总部最初设在维也纳,德奥合并后,该组织被德国秘密警察接管,成为盖世太保的一个分部。德国投降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刑事警察成立了新的组织,沿用“国际警察组织”的原名。 国际刑警组织是除联合国外,规模第二大的国际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警察组织,包括190个成员国,每年预算超过3000万欧元。1989年以前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其后迁往里昂。现在它有190个成员国,其运作资金由成员国拨出。由于国际刑警组织需保持政治中立,它并不会介入任何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罪行,也不会介入非跨国罪案。它的目标是以民众安全为先,主要调查恐怖活动、有组织罪案、毒品、走私军火、偷运人蛇、清洗黑钱、儿童色情、高科技罪案及贪污等罪案。国际刑警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并经常举行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研讨会。该组织日常与各国国家中心局保持密切关系,组织国际追捕。“红色通缉令”是国际刑事警察组织在打击国际犯罪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紧急快速通缉令。
小阿殷-
际刑事警察组织(Interpol或ICPO,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亦称国际刑警,成立于1923年,专门调查及打击跨境罪案。其总部最初设在维也纳,德奥合并后,该组织被德国秘密警察接管,成为盖世太保的一个分部。德国投降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刑事警察成立了新的组织,沿用“国际警察组织”的原名。国际刑警组织是继联合国外,规模第二大的国际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警察组织,包括184个成员国,每年预算超过3000万欧元。另外有ATV电视剧《国际刑警》中文名:国际刑警外文名:Interpol属 于: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机构所在地:法国·里昂现任主席:Mireille Ballestrazzi性 质:国际组织分享简介国际刑警组织标志1989年以前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其后迁往里昂。有186个成员国,其运作资金由成员国拨出。国际刑警组织需保持政治中立,它并不会介入任何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罪行。它的目标是以民众安全为先,主要调查恐怖活动、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军火、偷运人蛇、清洗黑钱、儿童色情、高科技罪案及贪污等罪案。在2001年,参与国的警方在国际刑警的通报及帮助下,成功逮捕的通缉犯及寻回的失踪人士,达1,400多人。要犯通报分类国际刑警组织要犯通报分为7个分类,用以表示不同的目的(而非等级划分)。红色通报表示需要逮捕和引渡,但国际刑警组织在红色通报下加以标注“这些要犯在被司法宣判有罪之前,都视同无罪”,表示被通缉的要犯需在审判后才能定罪。红色通报 (Red Notice)。蓝色通报 (Blue Notice)。绿色通报 (Green Notice)。黄色通报 (Yellow Notice)。黑色通报 (Black Notice)。橙色通报 (Orange Notice)。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安全会议特别通报 (Interpol-United Nations Special Notice)。紫色通报 (Purple Notice)。秘书长秘书长为1923年成立国际刑警组织时就设有的职位:Oskar Dressler 至1946年Louis Ducloux 至1951年Marcel Sicot 至1963年Jean Népote 至1978年André Bossard 至1985年Raymond Kendall 至2000年Ronald Noble 至2014年总经理总经理亦于设立组织之初即有的职位:Johann Schöber 至1932年Franz Brandl 至1934年Eugen Seydel 至1935年Michael Skubl 至1938年Otto Steinhäusl 至1940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至1942年Artur Nebe 至1943年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至1945年Florent Louwage 至1956年Agostinho Lourenço 至1960年Richard Jackson 至1963年Fjalar Jarva 至1964年Firmin Franssen 至1968年Paul Dickopf 至1972年William Leonard Higgitt 至1976年Carl Persson 至1980年Jolly Bugarin 至1984年John Simpson 至1988年Ivan Barbot 至1992年Norman Inkster 至1994年Björn Eriksson 至1996年Toshinori Kanemoto 至2000年Jesús Espigares Mira 至2004年Jackie Selebi 至2008年邱文晖 从2008年具体介绍(简称国际刑警组织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 TERPOL) 成立于1923年,最初名为国际刑警委员会,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二战期间,该组织迁到德国首都柏林,一度受纳粹组织控制。二战后,该组织恢复正常运转,总部迁到法国巴黎。1956年,该组织更名为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简称国际刑警组织。1989年,该组织总部迁到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机构包括全体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国家中心局。全体大会为其最高权力机关,由各成员国代表团组成;执行委员会由大会选出的13个成员国的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准备大会的工作日程、监督秘书长的管理情况等;秘书处由秘书长和该组织的技术、行政人员组成,负责执行大会和执委会的决议、编辑各种刊物、通缉作案逃犯等;国家中心局是该组织在各国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各国警方同国际刑警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截至2006年9月,国际刑警组织共有186个成员。国际刑警组织总部建有一个存有150余万名国际刑事罪犯材料的资料档案库和一座用以鉴定货币及其它有价证券真伪的实验室。它传送的国际通知分别以红、绿、蓝、黑四色标示轻重缓急和内容主题。国际刑警组织的电子邮件网络系统每年可处理100万封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的各种“通报”。出版物有《国际刑事警察评论》(每年10期)和《伪币和伪造物》(技术期刊)。国际刑警组织的宗旨是保证和促进各成员国刑事警察部门在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合作。它的主要任务是汇集、审核国际犯罪资料,研究犯罪对策;负责同成员国之间的情报交换;搜集各种刑事犯罪案件及犯罪指纹、照片、档案;通报重要案犯线索、通缉追捕重要罪犯和引渡重要犯罪分子;编写有关刑事犯罪方面的资料等。国际刑警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并经常举行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研讨会。该组织日常与各国国家中心局保持密切关系,组织国际追捕。“红色通缉令”是该组织在打击国际犯罪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紧急快速通缉令。2006年7月,国际刑警组织宣布将在维也纳或周边地区建立一所集培训与研究为一体的反腐败学院。中国于1984年加入国际刑警组织,同年组建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1984年9月5日,在卢森堡举行的第53届国际刑警年会上,中国被正式接纳为该组织的成员国。同年10月,“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在北京成立,设在公安部内。它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刑侦局,担负着对外的联络工作和打击走私、贩毒、伪造国家货币、国际恐怖活动和国际诈骗等国际性犯罪的任务。1986年和1995年又分别在广州和上海设立了联络处。1995年,国际刑警组织第64届大会在北京举行。多年来,中国始终与国际刑警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Ronald Noble组织成员国Afghanistan阿富汗| Albania 阿尔巴尼亚| Algeria 阿尔及利亚| Andorra 安道尔共和国| Angola 安哥拉| Antigua & Barbuda安提瓜和巴布达| Argentina 阿根廷| Armenia 亚美尼亚| Aruba阿鲁巴| Australia 澳大利亚| Austria奥地利 | Azerbaijan 阿塞拜疆 Bahamas 巴哈马| Bahrain巴林| Bangladesh 孟加拉国| Barbados巴巴多斯| Belarus 白俄罗斯Lithuania 立陶宛| Belgium 比利时| Belize伯利兹| Benin贝宁| Bolivia玻利维亚| Bosnia-Herzegovina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Botswana 博茨瓦纳| Brazil 巴西| Brunei文莱| Bulgaria保加利亚| Burkina-Faso 布基纳法索| Burundi 布隆迪Cambodia 柬埔寨| Cameroon 喀麦隆| Canada 加拿大| Cape Verde佛得角|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中非共和国| Chad乍得| Chile智利| China 中国| Colombia哥伦比亚| Comoros 科摩罗| Congo 刚果| Congo (Democratic Rep.)刚果民主共和国| 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 Cote d’Ivoire 科特迪瓦| Croatia 克罗地亚| Cuba 古巴| Cyprus 塞浦路斯|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国Denmark 丹麦| Djibouti吉布提| Dominica 多米尼克| Dominican Republic 多米尼加共和国Ecuador厄瓜多尔| Egypt 埃及| El Salvador 萨尔瓦多|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几内亚| Eritrea 厄立特里亚| Estonia爱沙尼亚|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Fiji斐济| Finland芬兰|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前南斯拉夫| France 法国Gabon 加蓬| Gambia冈比亚| Georgia格鲁吉亚共和国| Germany德国 | Ghana 加纳| Greece 希腊| Grenada 格林纳达| Guatemala危地马拉| Guinea几内亚| Guinea Bissau 几内亚比绍| Guyana 圭亚那Haiti 海地| Hondu
青笋丝爱吃榴莲
导 读 ( 文/ 知识自动化 )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研机构,其研发人员所开展的工作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对人民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作者:肖煌,弗劳恩霍夫协会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研究所;编审:赵敏: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英诺维盛公司总经理。本文经授权发布。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约瑟夫·弗劳恩霍夫的名字命名,是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他们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01、 创新引擎-Fraunhofer 随着创新中心在全世界各地的普及,从 科技 到商业生产的转化,成为各个国家工业的关注点,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一时间被推崇备至,成为放大的焦点。 一提及德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 汽车 、机床等这类以机械制造为核心代表的产品。而实际上在德国大到 汽车 地铁,小到厨房用具无一不体现了整个 社会 对于产品创新和质量的态度,而这些所有创新的背后几乎都和同一个机构离不开关系: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以下简称FhG协会)。FhG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德国以及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约瑟夫·弗劳恩霍夫的名字命名。 他是近代德国非常典型的产学研的代表,以他命名的弗劳恩霍夫光谱奠定了现在现代望远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约瑟夫进而将其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开办了光学仪器工厂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顺利地完成了从基础科研到产品的转化,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应用研究的缔造者。 ▲Joseph von Fraunhofer FhG协会是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他们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近24000科研人员(包含德国合作院校的教授与参与实习的学生与研究生)一年能够服务三千多名企业客户的委托,并完成近万项研发项目,其中2/3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前瞻性的研发工作,确保其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经费中会有至少40%会用于 社会 性,非商业化的科研工作。 ▲图1 研发项目的委托部门 国际合作方面,FhG协会在美国设有研究中心,在亚洲若干国家也设有代表处,2017年6月在新加坡正式成立面向亚洲的研究机构。通过这些国际分支机构推进在世界各地区的业务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在我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与 科技 、企业、教育界的合作至今有超过25年的 历史 ,其间有众多弗劳恩霍夫协会研究所参与实施的研发项目,已经成为中德两国 科技 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科技 搬运工弗劳恩霍夫模式 德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来保持着较高的创新能力,这得益于德国推崇的机构创新原则,其中“弗劳恩霍夫模式”是其机构创新的典型代表。弗劳恩霍夫模式是一种特殊的、面向具体的应用和成果的企业创新模式,它的科研使命在于为市场提供具有相当产品成熟度的科研创新服务,使得 科技 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为市场成熟产品,在德国有着“ 科技 搬运工”之称。 作为大学实践的纯基础研究其研发资金通常都是由公共部门全额捐赠,而作为以原型水准为目标的工业研发则几乎是由特定的私人企业和资本来维持其创新能力。在这两者之间,正是弗劳恩霍夫模式的正面战场。它介于纯基础研究和工业实践研发之间,既注重快速实践的产学研转化,又时刻密切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发展必要的前沿 科技 以创造一种动态的创新驱动力。 03、 研发经费模式 这种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项目之间的动态平衡,既满足了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又极具前瞻性地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弗劳恩霍夫模式的产学研创新制度及其显著地体现在它的经费模式上。目前协会下72家研究所的年经费超过23亿欧元,其中30%来自于政府无偿拨款,另外70%来自公共竞争项目,这其中既包含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竞争性科研项目,也包含来自于企业的委托项目。 ▲图2 经费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经费当中来源于政府的无偿拨款只有在政府认可贡献度的情况下,根据上一年的营收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具体到每个研究所,弗劳恩霍夫总部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向它们分配研究经费。 这些经费由四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是政府每年拨付的基础经费,每一个研究所都会分配到同样数目。 ● 第二部分是与上一年该所的营收情况挂钩,主要目的是奖勤罚懒,上一年做得越好,下一年的经费额越高。 ● 第三部分是和上一年企业委托收入部分挂钩。但这并非毫无限制,各研究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维持在这一比例,该所的经费才会更高,一旦少于或超过这个比例,分配的资金则会相应减少。 ● 第四部分是和上一年承担的欧盟项目收入挂钩。 ▲图3 政府无偿拨款的4部分组成 通过这种分配机制,总部引导着各研究所 健康 稳妥地发展,确保公助、公益、非盈利性质。这种经费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一种兼具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平衡,即能让各个研究所尽可能的为企业提供面向实践的 科技 创新,同时又避免应用科学研究本身过于以市场和产品为导向,借此维持一定比例的科研独立性,以期保障对高风险的、研发周期更长的前沿技术的投入。 04、 服务企业而非与之竞争 从弗劳恩霍夫的经费模式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在保持自身的科研独立性的同时,尽可能的贴近企业客户的需求。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的研究机构每年会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既是评估其获取企业项目委托的能力。 这种指导原则明确了企业和研究所之间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合作关系。在任何一个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其服务模式均是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其开发量身定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从产品的研发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再到产品原型开发,弗劳恩霍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科研委托的方式服务于客户,这期间产生的科研成果,弗劳恩霍夫必定会自己申报、保护专利,同时对客户授予独家或者排他性许可权,或者规定具体应用范围的使用期限许可等。 这样一种需求来源于企业,研究成果也最终归于企业的模式,大大缩减了技术转移所消耗的时间,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也能更顺利、高效地实现转移。 © Fraunhofer IDMT 除此以外,企业客户对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通常研究所定期召开战略会议,邀请行业中的客户代表,倾听其想法和意见,尽可能的贴近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降低在科研创新犯错误的几率。通过这种技术供求、人才供求、管理共享的战略化合作,弗劳恩霍夫就能够与企业实现共荣双赢,双方的技术转移更为密切。 05、 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 尽管弗劳恩霍夫协会的7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公共竞争的企业及政府项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协会旗下的研究所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对于科研本身,弗劳恩霍夫模式持有一种极其开放的态度,对于属于其协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所,只要符合基本的弗劳恩霍夫治理框架的理念,研究所通常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各个研究所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预算和决策中心,并能有很大的研究自主性,协会通常情况下极少干预其运营。 反观各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技术上的重合和业务上的竞争通常都是鼓励的,并且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谁拥有更敏锐、更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谁就能够做得更好,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然而,研究所之间通常更多地是选择分工合作的方式 为企业提供更强健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各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互相依存要求研究所之间更多的是协同合作,而非直接的强硬竞争。 因此,弗劳恩霍夫还经常以自身的号召力主导创新聚集区,整合局部地区关键企业、技术、高校等机构,针对某个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协同机构创新实例。 例如,2016年由协会发起的面向工业大数据的旗舰项目:工业数据空间,即是由十二个协会旗下研究所共同来承担研发任务 ,目的在于凝聚各方的研发力量解决工业4.0的数据共享的重大难题,比如位于慕尼黑的弗劳恩霍夫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研究所(AISEC)负责提供工业4.0跨领域数据可信任共享和信息安全、北莱因圣奥古斯汀郡的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IAIS)则负责智能大数据分析的课题研究等。 科研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弗劳恩霍夫协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模式。 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中,既有核心的资深科研人员,也有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合同制研发人员,这部分人员占到了60%的比例。正是因为弗劳恩霍夫面向企业合作的特性,常常会要求人员常驻企业内部开发项目,这种人才共享机制本质上保障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转移,而产学研的本质上就是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和转化。 此外,担任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所长以及主要负责人通常都是合作高校中的全职教席教授(Lehrstuhl),这一方面保障了研究所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的基础科研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向客户的实践平台。 06、 小记 从基础科研到产品的转化,被美国人形象地成为需要跨越的死亡之谷。然而,这个死亡之谷对于德国而言似乎是一直平坦 。弗劳恩霍夫提供了一个跨越鸿沟的经典。 而弗劳恩霍夫的工作和服务内容: ● 一方面神奇地位为企业提供了科研服务——这是一个神奇的组合搭配; ● 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人才流动的通道,将高校和企业等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这种无缝的资源流动与连接机制,正是推动工业创新的根本性力量。(本文完)
舜井街的猫
强烈推荐北外培训学院北外德语学习随想 薛家铭 有人说,人生的旅程因憧憬而起,却常因困境而终;而对我们这些梦想到德国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就像前述的困境,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也有人戏言,学习语言如同穿过一个密林,学英语的学生哭着入林,笑着出来;学日语的学生笑着入林,哭着出来;而学德语的学生哭着入林,却又哭着出来。由于语法的严谨,德语入门显得尤为艰辛,由于动词名词的诸多固定用法,德语学习走上正轨后,仍困难重重。当北外DSH的最后的口语考试顺利结束,和幽默随和的德国考官握手之际,我知道,我终于结束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德意志学习的大门此时开始向我敞开。值此之际,回顾在北外的学习,亦有些许感受,愿与同人分享。 最初选择北外学习德语初级,原出于无心之举,因同学在此学习,便插班在这里。教我们的是北外的两位老德语教师,敬业负责的精神让我们感到敬佩。每周20小时的课时集中在周六周末两天,常常下课时天色已黑,但两位老教师每次都兢兢业业,坚持上课到最后一分钟,让我们这些常常想提前下课的学员每每都感到汗颜。 中级班报名时正值北外培训学院建立,北外的语言对外培训工作从此也由学院统一管理。由于时间安排关系,我报名参加了培训学院的德语中级周末班;在这其中,也认识了更多敬职敬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教我们综合课的黄国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讲清难点重点,针对周末班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每节课后布置小作业,然后课后对每一位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将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课上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听黄老师的课,常常有种深入浅出的感觉,不浮躁而强调基础,不冒进而强调运用。上课中间,还和大家交流德语学习和留学德国的感受,此时,一位尊长亲切地俨然如同一位身边的朋友。课程到中途时,黄老师脚摔伤,正当我们担心课程的时候,老师坐着轮椅在同学的陪同下仍坚持上课;看着老师上课时从轮椅上站起,艰难地踮着脚为大家写板书时,班里的同学都为之感动了。在黄老师看来,教师就是一个很光荣的职业,而与学生交流更是一件乐事。每当有同学有什么德语学习方面的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们都欣然答应。也许,老师从学生期望得到的,也只是教师节的一声问候。此外,其他的几位老师亦尽心尽责,各有特色。 中级班结束时,我已成功申请了大学,拿到了德国大学语言班的入学通知书。留在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德国参加语言班,半年后参加当地的DSH 考试,另一条是留在国内学习语言,在国内考完相关的考试,然后再踏上德国的旅程。前者似乎有利于德语学习而耗费金钱,后者则未知胜算几何;处于十字路口的我不知如何选择。此时,是黄老师向我推荐了北外的德语高级班,让我定下了在北外培训学院进行德语最后冲刺的决心。 董光熙老师,李逵六老师,马宏祥老师,俞宝泉老师,王建斌老师,这就是北外DSH班的老师班底。初听黄老师介绍他们时,尚还以为有夸大之词,四个月的学习却让我对这些负责而可爱的老师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德语教学界,要找出这样的豪华阵容实非易事,让这些德语界的大老师教我们这些小学生,更是在了解后有些诚惶诚恐。下面,就挨个介绍这些负责而可爱的老师。 董光熙董老,DSH班的阅读老师。老当益壮,上课富于激情,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教学时,老师常为词而喜,讲到关键之处语气铿锵。结合DSH考试的要点,董老精心挑选阅读的文章;两三篇文章组成一个专题,以加深我们对这些专题的印象。在讲解词语时,一方面注意词语本身的使用特点,一方面注意词语的衍生词关系,使大家在记住一个词的时候,记住一些词语,从而强化学习的效果。作为北外德语系的元老级人物,董老的教学备案就像一位初为人师的教师一样仔细,这,应该也是老先生的生活态度。另一位阅读老师是我们的王建斌老师,被誉为“德语口译第一嘴”。王老师的阅读重理解和实用,强调语言的感觉和全文的把握;将原来枯燥无聊的死背单词的语言学习方式,转换成一种对文字的感知和把握。 李逵六老师,DSH的口语先生。常常听到别人讲李老师的传奇经历,李老师在大家的印象中也总是风度翩翩。李老师的口语课,更重视实际,也更重视操练。从选题到教案,李老师希望通过他的课程,让我们这些即将踏上德国的新人学会在异乡生活、交往。有时,听老师讲他自己过去的故事也是一种享受,通过他的故事,可以了解那个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 马宏祥老师,我们的听力老师。从黄老师那里就听说过马老师,说马老师的课风趣幽默,十分受学生喜欢;一听之下,果然如此。听力课本是一门枯燥课,DSH的听力考试又要求甚高,相对而言,学生上这门课的态度和老师讲授这门课的好坏,就对最后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课上的马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把一门枯燥无味的课变得轻松而不时欢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对上课产生厌倦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真正的妙处,恐怕只有来课堂亲身体验才可以完全感受。 俞宝泉俞老,我们的语法先生。俞老的教学就像德语的语法一样严谨,这是我们大家的一致感受。对中国的考生而言,语法考试既是最容易拿分的项目,也是许多同学的失分所在。俞老的语法教学针对考试,也是他多年积累下的成果;通过严谨的渐进学习,无疑可以为最后的考试打下稳固的基础。 在北外的德语学习终于结束了,不久,我也将圆留德学习的梦想,踏上那片遥远的国土。在北外,我结识了一批良师,也找到了许多益友。北外是一块语言学习的宝地,这一点不免让外人羡慕,也感谢培训学院将这些老师推上前台,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优秀的老师。希望更多的学子在北外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安康,事事顺利,使更多学子感受到良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