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3

我喜欢DHC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中国的英语培训发展历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冰冷的火夫

已采纳
我国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 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这是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开端。直到1862年 ,在恭亲王奕沂(1833—1898)的反复奏请下,清政府才在俄罗斯文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 英语和法、日等国语言。此后的4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漫长的萌芽阶段。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宫中学堂章 程》,开始兴办中学堂,并将英语列为中学堂的必修课程。这样,我国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19 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将英语规定为中学的必修课程。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国,规定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英语课标准》,其中规定了 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 ,有机会学习英语的人不多。故英语教学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期。国家把外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并逐步由专门机构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英、俄语教材。令人遗憾 的是自1953年至1957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到不应有的排斥,绝大部分中学都只开设俄语。 这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应该说是一次严重的历史教训。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扩大了开设 英语的学校,英语教学又逐步走上了正轨。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英语教学的"第一次复兴”。1966 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遭受了空前的摧残,曾一度陷于停顿。 1969年到1970年以及以后几年 ,部分学校恢复英语教学,但教学内容政治化,教学方法简单。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英语热"伴随求知热在全国迅速掀起。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 以10%记入总分,以后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语高考总分以100%记入总分。 从此英语成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 目之一,这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以后的十几年里,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 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史上的"第二次复兴",是我国英语教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英语教 学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态势还在继续。

中国的英语培训发展历史

139 评论(13)

虎斑宝贝

我个人认为,培训行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到1990年,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管理技术是国人必须的,开始的标记为中央电视台的《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这个通过电视进行培训的方式,推动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制造管理技术的热潮。1990年到2000年,这个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培训里程碑,倒是风靡在各个行业的ISO9000认证推动了另外一轮席卷全国的培训,接受培训,接收审核,学习质量管理技术,获得ISO9000认证证书,成了那个时候培训的标记。2000年到现在,是培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中以2001年余世维先生在好像是南京电信进行的《职业经理人的11个常见错误》为起点,掀起了中国职业培训的浪潮,在北京时代光华公司的推动下,中国才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培训阶段。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还请多多原谅!

181 评论(11)

阿籽猫77

英国人很早就通过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购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等商品. 中国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润被地中海和中亚国家垄断盘剥. 地圆学说激发了哥伦布向西航行到中国的欲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后来英国海上霸权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于1600年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以此为大本营与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交往. 英语是在商务和传教士的交往中逐步传到中国,大量频繁的交流出现于门户开放的洋务运动之后。

108 评论(15)

DD大小姐

英国人很早就通过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购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等商品. 中国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润被地中海和中亚国家垄断盘剥. 地圆学说激发了哥伦布向西航行到中国的欲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后来英国海上霸权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于1600年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以此为大本营与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交往. 英语是在商务和传教士的交往中逐步传到中国,大量频繁的交流出现于门户开放的洋务运动之后。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由古代从德国、荷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14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