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girlme
军训动作的英文:
1、集合! Fall in!
2、报数! Count off!
3、点名! Call the roll!roll call
4、到! Here!
5、立定! Halt!
6、靠拢! Close!
7、向左-转! Left-face(Left turn)!
8、向右-转! Right-face(Right turn)!
9、向后-转! About-face(About turn)!
10、向右看-齐! Right-dress!
11、向左看-齐! Left-dress!
12、向前-看! Eyes- front!
扩展资料:
军训相关术语的英文:
1、军姿 military gesture
军姿是一切军事训练的基础。站军姿看似简单,要站得标准,其实并不容易。
2、口令 command/order
3、队列 queue
各国的队列各有特色,我国的正步(goose-step)是最整齐的。
4、拉歌 chorus competition
不是真的要评出个“部队好声音”,而是像刘三姐唱山歌一样,是交流、娱乐的方式。点击率高的曲目如《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人人都能唱上几句。
5、打靶 shooting
有的学校军训会组织打靶。一般用的是步枪(rifle)或手枪(pistol)。一会儿的功夫,成不了神枪手(sharpshooter),也可以了解一下基本的动作和方法。
starcraftgod
齐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16~122步。
正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跑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70—180步。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第二十条 步法变换。步法变换,均从左脚开始。齐步、正步互换,听到口令,右脚继续走1步,即换正步或者齐步行进。齐步换跑步,听到预令,两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际,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听到动令,即换跑步行进。
扩展资料:
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春秋常服或者冬常服最下方衣扣约15厘米处(着夏常服、水兵服时,高于内腰带扣中央约15厘米处;
着作训服时,高于外腰带扣中央约10厘米处),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蓝精灵helen
约75厘米,当听到齐步走的口令时,左脚向前迈出约75厘米,按照先脚跟后脚掌的顺序,身体重心稍向前倾。右脚照此法动作。迈左脚的同时,右手向前伸出。向前摆臂时,手臂伸直,小臂稍向里合。四指轻轻握拢,大拇指贴于食指第二关节处。
手腕打直,位于四至第五衣扣之间。距身体约25厘米。向后摆臂时,手臂稍向外摆,距身体30厘米。行进时,手脚协调,上体保持正直,两眼目视前方。
正步要领: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
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着夏季作训服时,约与第三衣扣同高;着冬季作训服时,约与第四衣扣同高;着水兵服时,手腕上沿距领口角约15厘米),离身体约10厘米。
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历史发展
正步走是军队或其他组织的队列行进的一种步伐,在英语里叫做goose stapping 是鹅步的意思。其特点是像鹅那样高抬腿向前迈步。这个英文名词最早见于1806年。然而,鹅步并不是正步走的原名。原来,正步走原名来自德文的“阅兵步法”(Paradeschritt)。
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民间舞蹈,特点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当今的爱尔兰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迹)。十七世纪起,流行于普鲁士。十八世纪中,由弗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鲁士军队阅兵式中采用这种民间舞蹈中的行进步法,正式称为正步走。
此后,在普鲁士(后来是德国)军事教官的传播下,正步走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1920年代,希特勒在纳粹党冲锋队率先推行普鲁士军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把正步走推广成为纳粹党卫队和国防军的正式步法。
1937年,墨索里尼在访问柏林期间,对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国后就决定,作为意大利向德国靠拢的一个步骤,正式在意军和意大利法西斯党中实行正步走。千百人的方队正步走由于整齐划一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采用正步走方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齐步走、百度百科-正步
超级好奇诶
齐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16~122步。正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跑步,行进速度每分钟170—180步。
正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意在展现军威,但训练费时费力,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和其他礼节性场合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8世纪中期在阅兵中使用的。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
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是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标准。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三大条令得以颁发执行,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至今,三大条令仍然是我军依法治军的基本依据。
历史发展
正步走是军队或其他组织的队列行进的一种步伐,在英语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是鹅步的意思。其特点是像鹅那样高抬腿向前迈步。这个英文名词最早见于1806年。然而,鹅步并不是正步走的原名。原来,正步走原名来自德文的“阅兵步法”(Paradeschritt)。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民间舞蹈,特点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当今的爱尔兰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迹)。
十七世纪起,流行于普鲁士。十八世纪中,由弗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鲁士军队阅兵式中采用这种民间舞蹈中的行进步法,正式称为正步走。此后,在普鲁士(后来是德国)军事教官的传播下,正步走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1920年代,希特勒在纳粹党冲锋队率先推行普鲁士军的正步走。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把正步走推广成为纳粹党卫队和国防军的正式步法。1937年,墨索里尼在访问柏林期间,对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十分崇拜,回国后就决定,作为意大利向德国靠拢的一个步骤,正式在意军和意大利法西斯党中实行正步走。
千百人的方队正步走由于整齐划一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和炫耀效果。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采用正步走方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