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喵跑
百科全书encyclopedia这个英文字,希腊文的原意是「一般教育」,拉丁文的原义则是「知识的循环」。简单来说,百科全书就是荟萃人类各学科一切基本知识的出版物。百科全书就像一座大宝库,将全世界包罗万象的各门知识汇整起来,并由专家学者编整出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词条」(entry),再撰写每个词条的入门知识与摘要叙述。就像字典一样,百科全书是每个人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同时,百科全书也是「建立某学门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的最佳资源。百科全书又有二种类型:「综合百科全书」及「专业百科全书」综合百科全书网罗了各门知识领域的基本入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例如大英百科、大美百科、中国大百科伂央F专业百科全书则专精于某一门知识领域,例如医学百科、科学百科、宗教百科…等。古往今来,人类总是想把地上所有的知识加以搜集编整、传之后代,并做为广大民众学习的工具书;中国古代有类书,西方则有百科全书。早在公元前4-5世纪,即己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写作,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把当时所知的科学知识写进讲学的著作中,用来教育民众。到了十八世纪,倡导启蒙运动的法国知识分子,为了破除迷信及封建思想、提倡最新的科学与生产知识、以增进社会的进步,因而以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为首,编撰完成了西方第一套最具规模的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的传播,撼动了社会上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成为1789年掀起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狄德罗所希望的百科全书,就是能「授与人们知识,使人民能够掌握力量,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改造」的书籍。可见百科全书除了做为「使用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工具书」之外,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知识的教科书」。 现代人每天上网找数据的时间愈来愈长,但却会发现,搜寻引擎找出的一长串没有系统整理过的网址与数据,往往还要耗费长时间来一一过滤,而过滤出的数据也不知道其正确性或权威性是否足够。当然,internet有其擅长之处,例如新经济的know-how、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商业市场的动态记录…等「信息」,但是,人类五千年所累积的人文、社会、自然…等「知识」,是比这些网络信息丰富太多了!而这些知识领域的基本入门摘要,则都记载在百科全书中。例如,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发动911攻击事件的「回教 (Islam伊斯兰教)世界」,在百科全书中,你可以获得对整个回教世界的历史、发展、教派…等完整的背景了解;而在internet上,则可找到这次事件的新闻、回教徒的交流网站…等信息,以增进对目前回教活动的认识。百科全书由于规模宏大,编纂过程旷日费时,虽无法收录百科完成后的知识发展,却是能提供使用者寻求基本背景知识的最佳管道。
我爱微辣
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 。百科全书在规模和内容上均超过其他类型的工具书。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百科全书是知识的总汇,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著作。是否有一部优秀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著作概念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也作Encyclopedia)(闽东语罗马拼音: ba kow zu'owng ts'ju) 是指一种大型参考书。采用词典的形式编排,收各科专门名词、术语,分列条目,详细解说,比较完备的介绍文化科学知识。有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也有专科性的百科全书,如医学百科全书、工程技术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是对人类过去积累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书面摘要。类型历史古希腊学者罗纳尔多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魔”,中国汉初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近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者是法国学者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于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18世纪~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西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如《那不勒斯百科全书》、 《华盛顿百科全书》、《莫斯科大百科全书》、《冷战时期百科事典》等。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顺编排,突出工具书的检索功能,并采用小条目主义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主义。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偏重古文史。自1978年起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计74卷,历时15年,于1993年8月全部出齐。并于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版本体例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形式起源西方全书起源于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被认为是西方百科全书的始祖,他们通过讲学记述当时已有的全面知识。古罗马的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编写的《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 libri IX)和《圣俗事物古迹》(Rerum divinarum et humanarum antiquitates)等著作均属百科全书性质.罗马时期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此书为分类的知识选集,对后世百科全书编撰的影响达1,500年之久。中世纪前期较为著名的百科全书--英克拉斯(Honorius Inclusus)编著的《世界宝鉴》(Imago mundi),广徵博引,编排完善,为前人所不及。中世纪最重要的百科著作是博韦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编的《大镜》(Speculum majus)。全书近10,000章,共80卷,是18世纪前期篇幅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1559年,德国编纂家斯克利赫(Paul Scalich)在巴塞尔(Basel)出版一部《百科全书》,首次用此词作为书名。17世纪、18世纪培根(Francis Bacon)的《伟大的复兴》(Instauratio magna,未完成)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影响极大,其贡献是为百科全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合理的知识分类体系。英国哈利斯(John Harris)编的《技术词典》(Lexicon Technicum,1704)已具有现代百科全书的因素。钱伯斯(Ephraim Chambers)创立的参见系统被认为是采取现代百科全书编辑技巧的先驱。狄德罗(Denis Diderot)和达朗伯(d'Alembert)主编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e;1751-1765)规模宏伟,具有历史意义,比同时期的其他工具书更具影响力。该书第一卷出版后曾受教会指责与官方非难,但却得到民间支持.狄德罗的贡献在於适应法国日益高涨的革命精神,点燃人们的思想火花。《大英百科全书》于1768年、1771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初版,以后各版逐渐完善,已出至第15版。布罗克豪斯(Arnold Brockhaus)适应德国人需要,所编出的第一部《社交词典》(Konversations-Lexikon,1796~1811),成为西方世界后来出版的至少半数百科全书之典范。其特点是选收范围广泛,条目简短,事实充分,并以材料精新见称。法国人拉鲁斯(Pierre Larousse)在百科全书编纂方面颇有创新精神。《拉鲁斯百科全书》声誉很高,特点是文字通顺流畅。韦伯斯特(Noah Webster)著的《美国英文词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实质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与《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和《拉鲁斯百科全书》一样,是画时代著作。《苏联大百科全书》(Bolshaya sovetskaya entsiklopedya)於1926~1947年初版,共65卷;第2版51卷,现已出第3版,30卷。《大美百科全书》在《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第7版基础上编成,采取连续修订体制,获得很大成功。西班牙《插图欧美大百科全书》(Espasa,1905 ~197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主体部分80卷。《意大利百科全书》(Enciclopedia italiana,1929-1936)素以插图精美和学术性著称。20世纪以来,出版了百科全书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希腊,匈牙利,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瑞典,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立陶宛等。东方全书中国编撰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不同於现代西方的百科全书,类书基本上是重要文献的选辑,分类编排,主要是供仕途举子采缀参考而编,有的还带有某些辞书成分。中国第一部著名的类书是西元220年由魏文帝主持编撰的《皇览》,现已散失,后来编撰的著名类书还有杜公瞻编的《编珠》,欧阳询编撰的《艺文类聚》100卷,虞世南所编《北堂书钞》,徐坚等人编的《初学记》。宋朝李昉奉宋太宗命组织编修《太平御览》,后来经重修曾改用活字版印刷。《册府元龟》(1013)著重历史和传记内容,篇幅之大几与《太平御览》相当。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2)於1267年编撰的《玉海》,是一部重要的百科著作,1738年曾重印,共240卷。明初编成的《永乐大典》,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可惜大部分都已散失,1963年影印出版了残存的730卷。明代王圻父子所辑《三才图会》106卷,插图丰富。清康熙年间奉敕修撰的《佩文韵府》及其补篇《韵府拾遗》,是中国文学百科全书。其他敕撰的类书还有《骈字类编》和《子史精华》。1726年陈梦雷等编的洋洋巨篇《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包罗了中国的全部文化遗产。清代的其他类书还有:汪汲的《事物原会》(1796),陆凤藻的《小知录》(1804),陈炜的《经传绎义》(1804),王承烈的《齐名记数》(1806),戴兆春的《四书五经类典集成》(1887),魏菘的《壹事记始》(1888),刘可毅的《九通通》(1902)。中国第一部现代百科词典是民国初年陆尔奎主编的《辞源》(1915)。日本自德川时代已出现受到中国影响的类书。现代类型的百科全书出现於1926年以后,主要的有:《大百科事典》(28卷,1931~1935),《国民百科大辞典》(15卷,1934~1937)和《世界大百科事典》(24卷,1955~1968)。1972年开始出版《大英国际大百科事典》(28卷)。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伊本古泰拜(Ibn Qutaybah,828 889)编撰的《传统菁华》(Kitab Uyun al-Akhbar)。他引用传统的格言,史实和古诗歌来解释所述的事物。伊本阿卜德(Ibn Abd Rabbih of Cordoba)改进伊本 古泰拜的著作,编成《珠鍊》(Iqd)。波斯学者夸里兹米(al-Khwarizmi)于975~997年编的《科学之钥》(Mafatih al-Ulum),分为该国知识和外国知识两部分。埃及历史学家安努韦利(an-Nuwairi)编出马木路克时代最著名的百科全书《文艺知慧之的》(Nihayat al-arab fi funun al-adab),全书近9,000页,1923年出合卷本。于1876~1900年间黎巴嫩的布斯塔尼(Butrus al-Bustani)及其子编著《百科全书》(Dairat al-maarif),1923~1925年出第2版,1956年出第3版。1955年阿伯特·里哈尼(Albert Rihani)出版单卷本《阿拉伯百科全书》。工具类书现又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收录各种专门名词和术语,按词典刑事分条编排,解说详细。“百科全书”通常是指一大套书。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腊语(εγκ?κλιο?)(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α(paideia)。“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则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 “encyclopae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于1531年。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在英国最早见于1644年。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但也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定义为“按辞典形式编排,系统概述人类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分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综合性百科全书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无所不包,是知识的宝库。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百科全书可以是综合性的,包含所有领域的相关内容(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可以是专科的百科全书(例如医学或哲学百科全书)。也有一些从某种特定文化或国家观点来讨论广泛议题的百科全书,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全书之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中国全书中国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书体。民国时的著名学者李煜瀛是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将这一书体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早期全书狄德罗等人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古代的许多作家(像亚里士多德等)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却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数法国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与工具书的区别: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经常需要分成许多的小标题。品种类型综合性书综合性百科全书选收各时代已有的各门类知识。前期多采取分类编排法,而分类体系则依编纂者而不同。16~17世纪受词典编纂法影响,出现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百科全书,德国的《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两种格局的代表,前者始终严守一种将知识整体分解为十分狭小的条目的体制;后者新版的「便捷参见索引」(简编)也带有某些布罗克豪斯型的因素,但全书以大条目的「详编」为主体。地区性书国家与地区性百科全书出现於19世纪末,内容局限於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情况,如《南非百科全书》(1961),《澳大利亚百科全书》(1958),《新西兰百科全书》(1966),《墨西哥百科全书》(1966 ),《阿根廷大百科全书》(1956~1964),《罗马尼亚百科全书》(1938~1943),《波兰百科全书》(1916~1920),《加拿大百科全书》(1957~1958)。少儿全书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出现于19 20世纪,拉鲁斯于1853年出版《儿童小百科全书》(Petite Encyclopedie du jeune age)。1957年改编为《拉鲁斯儿童百科全书》。更受人欢迎的是英国作家密(Arthur Mee)主编的《儿童百科全书》,美国版称为《知识全书》(The Book of Knowledge)。《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是另一部成功的少年百科全书,旨在「寓知识於故事和图画之中」,《大英少年百科全书》于1963年出版,读者对象为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牛津少年百科全书》与前几种少年百科不同,采取分类编法,12卷分收12大类,第13卷为索引。百科词典百科词典于17~18世纪开始盛行,是介于传统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之间的工具书,早期代表作是英国哈利斯的《技术词典》(1704)。此外,有些百科全书,如《大英百科全书》,以印刷和电子两种版本发行,电子版本以光碟产品或网路服务方式出现。百科全书中的众多条目必须让想要在特定主题上找到资讯的读者易于取得,在印刷的百科全书中把条目标题按字母连续顺序排列,这是通行的做法,虽然有些百科全书以较广的主题范围为本将条目细分,经由字母索引或条目间的参照等辅助方法,也有助於找到想要的资讯。电子百科全书中的搜寻和撷取程式能产生表列的条目,其中含有合于读者特定要求的资讯。编排方式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大类编排,条目按字顺编排发展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自由内容可公开编辑,且多语言的网络百科全书协作项目,通过Wiki技术使得包括您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简单地使用网页浏览器修改其中的内容。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一字取自于本网站核心技术“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混成词“Wikipedia”,当前维基百科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并接受捐赠
queenwendy
百科全书用英语翻译是encyclopedia。
encyclopedia
英 [ɪnˌsaɪklə'pi:dɪə] 美 [ɛnˌsaɪkləˈpidiə]
n.百科全书
na.“encyclopaedia”的变体
1、They compiled an encyclopedia.
他们编纂了百科全书。
2、This is an encyclopedia.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
3、This book contains all kinds of knowledge, it is all but anencyclopedia.
这本书包括各种知识,几乎是一本百科全书。
4、We can refer to an encyclopedia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ubject.
我们可以在百科全书里查阅这问题的有关资料。
5、This isn't your work. he said. Someone typed it for you straight out of the encyclopedia.
这不是你写的,他说,有人帮你从百科全书上原封不动地打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