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较的心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是由英文Critical thinking 翻译过来的,最早来自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教导,批判性思维不是说要批判谁,或者推翻谁的理论,也不是要跟人抬杠,它指的是在人格平等状态下,对自己和他人观点做谨慎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跟《中庸》说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一个道理。
作为一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一般认为是肇始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所提出的“反思性思维”这个概念。然后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开展了关于中小学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年研究”。
其主要成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正式取代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第二就是当时开发了一套批判性思维测试题,“华生—格雷泽批判性思维评估”,这套题现在仍然在使用。
从七、八十年代以来,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我把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我称为“反应型定义”,即它的关注点是评估已存在的理智成果。它的关键词是“质疑、评估”。第二类定义我称为“建构型定义”,它的关注点是在复杂情况下做出判断和决定,它的关键词是“判断、决策”。
比如,稍微对批判性思维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会听说过恩尼斯的定义,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建构型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也就是说,它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我们怎么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性决策,而不是仅仅对别人说的话或者论证进行评估。恩尼斯的定义被广为引用,很有影响力。它足够宽泛,最大限度地包含了需要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场合。但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几乎跟“好的思维”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来自另一位批判性思维领军人物理查·保罗,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基于充分根据的判断,它通过使用适当的评判标准来决定事物的真实价值。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这个定义就给出了一些标准,可操作性更强一些。
说到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对你有效、对对方有善意的工具。我们鼓励你运用这种工具去发现世界的真相,不要因为自己的成见而阻碍你发现信念的美妙。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再思考,它有3个关键词:不懈质疑、多元意见和理性判断。这三个词的提炼来源于武志宏教授的分享,也基于对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1. 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不是陷入怀疑主义,什么都不相信了。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
2. 多元意见: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复杂的。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优越的,但这也绝不是说一定要全盘接纳别人的意见。
3. 理性判断: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纵,能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做出明智的判断。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解决问题、采取行动。
Critical thinking有不同的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是最早和传播最广的翻译,本身批和判与critical之间也有对应。只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对批判这个词有很多误解,以为批判就是否定。
香港教育评议会曾用过“明辨性思维”这个词,后来也有翻译为“审辩式思维”,有用辩论的辩,或者辨别的辨,其实大家说的都是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用哪个翻译,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对某一观点进行质疑,并给出合理依据和论证,支持这一质疑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个体的理性思考、客观决策,对于我们个人乃至企业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促进企业合理决策的重要抓手。通常来说,企业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面临较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批判性思维是推动个人理性思考的有效助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日益增多,而且有时也难辨真假。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个人树立理性分析的意识,优化看待问题的方式,提高对于信息的辨别、分析、提取能力。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至于陷入人云亦云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辅助自身的决策。
教育是希望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取得成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该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的核心能力去培养呢?我一直都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真的是刚需,只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
人们按照自己被社会塑造的样子生活,却从未思考过人生另外的可能性。很多人也习惯了这个社会现在的模样,没想过我们的孩子可能生活在怎样一个更好的社会中。改变,就可以从改变自己的思维开始。
宝哥哥艺涵
很多人可能只是告诉我们要思考,却根本未解释思考是什么,以及一名好的思考者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时候告诉我们的人可能认为我们懂得如何思考,但大多数时候,给我们提建议的人自己也有可能不懂得什么是思考。
大脑是人用来思考的器官,而人类大脑其实是个“懒家伙”,它遵循最低能耗原则: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所以文森特·鲁吉罗说过“我们许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思考,我们信奉并且感觉着,但并不思考。懒得思考是人最常见的特质之一”。
而更有甚者,为了不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懒惰的人,很多人宁愿以身体的勤奋“代替”思考,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忙。究其原因,是人们想获取知识、智慧、成就,但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所以只能有所谓的“勤奋”、“忙碌”让自己心安理得。残酷的真相是:不懂得思考,勤奋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用”。
思考分为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创造性思考通常跟想象力有关,这里我们主要说的的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是Critical Thinking,通常翻译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很准确,批判在中文里是个贬义词,有批驳否定的意思。
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要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评论,因此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用于我们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优点的过程。换句话说,批判性思考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寻找答案,是一种探究,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分析事物的规律。
通常我们把“我感觉”和“我认为”当成同一个意思,但其实差别很大。
感觉 就是情感、情绪和欲望的主观反应;它通常自发生成,而不是借助于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产生。感觉在引导我们注意到自己应当思考的问题上是有用的,但它从来就不是思维的一个良好替代者,因为它极不可靠。
想想看,如果蒙上我们的眼睛,味觉和嗅觉、触觉、听觉都有可能欺骗我们;而且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就像摸象的盲人,虽然每个人的感觉都没错,但是的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
思考 是用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
感觉除了表达自身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但是思考则有超越自身而达成知识或采取行动的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被引导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是直觉是靠谱的吗?
比如很有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而想到的;万有引力(牛顿第三定律)是在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之后才发现的。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为什么没能有这么突破性的发现呢?那是因为突破性思维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头脑,实际上是思考的延迟结果,而不是仅靠直觉。
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尽力领会事情的复杂性,对其保持好奇心和耐心,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好的思考者比差的思考者更好地学会如何停止随意的、恍惚的想象,以及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仔细地考察它,并形成关于它的判断。他们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智,积极和消极地运用心智。
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出错误时,他们就修改判断。
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控制,三思而后行。
历史上,对李鸿章这个人的评价颇具争议,有的人说其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是再造玄黄之人。只凭电视剧塑造或历史书上的描述,就对其做出评价,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首先要调查(搜寻到足够的文本资料),在调查的时候,仔细探究这些资料的合理性、可靠性,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解释这些论据,最后的出结论,这个结论必须是逻辑自洽的。
这就是一个批判性思考所要做的基本活动。
以上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