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梦游记
大位移钻井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逐步兴起的一项钻井新技术。90年代末,中国海洋石油将这项新技术成功用于开发边际油田和一般油田,以减少生产平台建设费用。所谓大位移定向井是指水平位移与垂直深度之比大于2的定向井,通常比值接近2的定向井也称为大位移井。大位移钻井技术是在定向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海上石油从1968年开始在渤海湾钻丛式定向井。当时定向工具是涡轮钻具+弯接头+扶正器,地面钻具划线法人工计算定向。造斜段每钻一个单根或立柱起钻电测井斜和方位,精确度低、效率低、风险大。造斜达到设计最大井斜后才改用稳斜钻具钻进。1968~1975年运用这套原始技术在渤海多座平台上钻定向井数十口,使当时海洋丛式井钻井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1976年从国外引进了单点照相测斜仪和戴纳(DYNA)井下动力螺杆钻具,从此由井下定向代替了地面定向,提高了定向精度和钻井效率,使定向钻井技术走上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运用新的定向工具在渤海8号平台上钻定向井12口,平均井深3321m,最大水平位移1184m,平均建井周期55天,创造了国内新水平。1980年中国海油对外合作后进入了大规模油田开发期,陆续引进先进的定向工具。1982年渤海埕北油田定向井使用戴纳和纳威(NAVI)钻具,有缆随钻测斜仪(DOT),进一步提高了钻井效率。埕北油田A平台28口定向井,平均井深1857m,平均建井周期17.37天。1985~1989年先后引进有线随钻测斜仪 SST、电子多点测斜仪、抗磁性干扰测斜仪(SRD)、陀螺测斜仪(BOSS)、无缆随钻测斜仪(MWD)等先进仪器和戴纳及纳威钻具,使定向工具达到国际水准。并对定向钻井人员进行国内外培训,使海洋定向井技术进入现代化水平。至90年代后期,在涠洲10-3、渤中28-1、锦州20-2、绥中36-1等油气田完成定向井数百口,其中不少井为大斜度井和较大位移井。1991~1992年还分别钻成渤中28-1-N6H和涠洲11-4-A13两口水平井。1993年海油南北定向井专业队伍合并,成立海洋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开发工作。先后引进导向马达(AKO)、Land mark定向井应用软件,对导向钻井技术、三维大位移钻井技术、水平井技术等进行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导向钻井技术必备要素成龙配套。首先完善了导向钻具组合,PDC钻头+可调弯角大功率导向马达(AK0)+随钻测斜仪(MWD),其次应用定向井计算机专用软件包,同时培养了一批有经验、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定向井工程师,为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从1995年起导向技术在优快钻井和密集型丛式钻井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在导向钻井技术成熟应用的基础上,又引进LWD,使导向技术进入地质导向钻进阶段,在平湖气田等10多口水平井钻井中应用效果良好。有了成熟的导向钻井技术,也就为大位移钻井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海洋石油大位移钻井技术一上手就旗开得胜,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表11-1)。表11-1 中国海洋石油大位移井统计表(至2002年)一、西江24-1油田大位移井开发技术西江24-3油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水深100m,由中国海油与菲利普斯及派克顿公司合作开发。距该油田东部8km的西江24-1油田含油面积4.2km2,探明地质储量465 ×104m3,油层埋深2500~2800m,是1985年发现的油田。发现井试油日产1905m3,采油指数高达370m3/d.MPa,具有高渗透率、流动性好、不出砂、充足的水体能量,不需注水采油等优点。但是,按常规方法建生产平台或水下井口则无开发价值。直到1995年根据合作伙伴菲利普斯在英国北海钻大位移井的经验和BP公司钻成位移超过8000m开发井的启示,产生了从西江24.3油田生产平台上钻大位移井到西江24-1油田进行开发的新思路。经论证此方案开发费用只需常规开发费用的38%~48%。1996年中国海油成立大位移井钻井工程专家组,分别对油藏模拟、开发计划可行性、大位移井可行性等三大项14个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评估。对综合钻井生产平台、钻机负荷、动力需求、摩阻、扭矩、测量技术要求、井眼稳定与清洗、钻井程序、水力参数等进行反复调研与实验分析,得出了详尽的数据报告,依据可靠的研究,制定出钻机改造计划、钻井计划及实施方案。经过缜密组织和准备,1996年11月西江24-3-A14大位移井开始钻井作业,次年6月完井并投产。井深9238m,建井周期101天,垂深2985m,水平位移8062.7m,位垂比2.70。最大井斜角86.2°,中靶半径45m。降斜段钻穿14个砂岩油层,地质储量增加近1倍,达到875×104m3。该井创3项世界第一纪录:①最大水平位移8062.7m;②311.1mm 裸眼井段长5032m;③MWD/LWD实时传输接收讯号深达9106m。该井还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二纪录:①井深9238m;②244.5mm 套管下深6752m。(一)西江24-3-A14大位移井钻井工程难点a.井深:设计9450m,实钻9238m,前所未有;b.“S”形井身剖面,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c.裸眼井段长,最长5032m,维持井壁稳定、套管防磨难度大;d.地质条件复杂:有大段水敏性泥页岩,钻遇断层和砂泥岩应力段;e.靶心直径要求高:设计152m,实际90m;f.井斜大(设计最大斜度79.14°,实际86.2°)、裸眼长,井眼清洗难度大;g.安全固井和完井难度大;h.设备需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扭矩最大达69147N·m,大钩负荷最大达3825kN,井架最大负荷680t,最大排量5.7m3/min,最高泵压47MPa。该井虽然难度大,但在专家们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钻井作业并成功投产。投产后日产原油稳定在1000t左右,半年多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2261万美元。在西江24-3-A14井成功的鼓舞下,1999~2002年又从西江24-3油田平台向西江24-1油田钻成4口大位移井,井深8610~9189m,垂深2820~2851m,最大井斜78°~84.50,位移垂深比2.65~2.82。且井越打越快,最快的A18年完井周期89天。投资也大幅度降低,投资最高的A17井1800万美元,最低的A18井为985万美元。(二)新工艺和新技术西江大位移井之所以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起了关键作用。应用的主要新工艺和新技术如下。1.导向工具①TRACS和AGS可遥控变径稳定器;②新型加长内喷嘴导向马达;③旋转钻进自动导向系统;④配合“PowerDrive”旋转导向工具特制PDC高效保径钻头,适应软硬地层钻进,可倒划眼;⑤液力加压系统。2.降摩阻/扭矩工具与技术①扭矩/摩阻监测计算软件;②软扭矩旋转系统;③非旋转钻杆保护器(NRDPP);④直读扭矩指示器;⑤低扭矩、低摩阻钻井工具;⑥钻压扭矩短节。3.测量仪器与技术①高精度差率示波陀螺仪;②地面综合处理钻井录井测量讯号显示系统(IDEAL);③MWD/LWD、(CDR+AND)/APWD等多联随钻测量及连续脉冲有效传输技术;④近钻头井斜/方位测量技术(AIM);⑤MWD的“零间隙调控”(Zero—Gap脉冲器)和FSK(6BPS)新技术;⑥钻杆传送测井仪。4.固井配套工具①套管漂浮接箍;②滚柱式套管扶正器和螺旋套管扶正器;③自封式套管循环接头;④可切削式套管鞋;⑤斜井用可旋转尾管悬挂器。5.钻井液及其他①低毒油基钻井液;②泥浆当量环空密度(ECD)和环空返速(MTV)监测软件;③先进配套的固控系统;④液压泥浆防喷盒和钻台真空吸液装置;⑤高扭矩φ140mmS-135钻杆;⑥机械效率与分析软件包(MEL);⑦卡钻预测软件包(SPIN)。二、歧口17~2和秦皇岛32-6油田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渤海歧口17-2油田分为东西两个高点,西高点为油田主体。距主体4km的东高点,按常规至少要布6口开发井,建一座导管架,铺设4km海底管线。开发成本高,效益低。运用大位移井技术,从西高点生产平台打4口大位移井到东高点进行开发,可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1999年在歧口17-2油田顺利完成4口大位移井钻井作业。井深4435~4690m,垂深1869~2082m,最大斜度76°~93.8°,水平位移3631~3697m,水垂比1.77~1.94。2001年在歧口17-2油田大位移井技术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秦皇岛32-6油田钻成两口大位移水平井,开发该油田馆陶组油层。开创了利用大位移井技术开发单一油层、减少生产平台、降低油田开发成本的先例。秦皇岛32.6油田馆陶组油层按常规开发方案,需布生产井10多口,建一座生产平台,采用大位移水平井技术,只需钻两口井就可开发该油层,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还缩短了油田建设周期。秦皇岛32-6-A25井,井深3038m,垂深1496m,最大井斜角91°,水平段长702m,位移1942m,水垂比1.3。秦皇岛32-6-A26井,井深3715m,垂深1492m,最大井斜角92°,水平段长981m,位移2997m,水垂比2.01。歧口17-2和秦皇岛32-6油田大位移井的成功实践,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是关键。(一)设备a.购置“HIGHG”型线性振动筛、新型离心机等固控设备,增强了固控能力。b.UE13200型绞车采用无功功率补偿技术,无新增设备情况下,使配电站负荷增加700kW,提高了绞车提升能力。c.配置高强度139.7m钻杆,不仅保障了钻具安全性,也提高了井眼环空上返速度,增强了钻井液携屑能力。(二)钻井设计a.与石油院校合作,进行岩石力学、井壁稳定研究,为钻井设计提供依据。b.井身结构、井眼轨迹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筛选优化。c.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研制了一套扭矩、摩阻预测分析软件,在应用实践中证明误差不超过15%,接近外国公司同类软件的先进水平。(三)钻井液自主开发出水基聚合醇(PEM)体系钻井液。具有强润滑性、摩阻系数小(0.1以下)、携屑性能强(钻屑热滚回收率达90.7%~93.2%)、对泥页岩抑制性强、对环境无毒害等优点。(四)井眼轨迹控制技术a.极软浅部地层大井眼造斜技术。300~500m井段,444.5mm( )井眼造斜,井斜角达到70°以上进入稳斜段。b.采用MWD/LWD和井下可变径稳定器,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实施三维井眼轨迹控制。其中,在秦皇岛32-6-A26井使用了自主研制的可变径稳定器,试用效果良好。(五)固井完井技术a.244.5mm( )套管采用套管漂浮接箍,顺利通过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下入预计井深。b.水平井尾管送入技术:适当扶正器,加重钻杆放在靠近直井段管柱上,以便增大轴向力推动尾管下行。c.水平井段裸眼砾石充填技术。d.筛管砾石充填完井技术。e.套管射孔完井技术。(六)堵漏技术采用碳酸钙封堵漏层,可酸洗或油溶解堵。三、大位移钻井技术成果显著a.经济效益可观。钻大位移井开发油田的投资比常规开发方案低,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西江24-1油田5口大位移井,截止2002年6月底已产原油256.3×104m3,总收入3.3亿美元,累计获净现金流1.2亿美元,政府税收1.5亿美元。预计经济生产寿命可至2008年,可累计产油2810桶,获净现金流2.3亿美元,政府税收可达2.7亿美元。b.可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边际油田在我国海域已发现的油田中占有相当比重,大位移井技术为今后高效开发海洋边际油田闯出了一条新路,将为国家增加大量可用油气资源。c.结合大位移井钻井与完井工程实践,对大位移井的井身结构与套管柱优化设计、井下扭矩/摩阻的数值模拟与控制、井壁不稳定性评估与控制、井眼轨迹导向控制与可视化、钻头选型、钻井液及井下工具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海油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位移井钻井与完井工艺技术,标志着我国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海上边际油田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d.扩大了中国海洋石油在国内外的影响,并提高了声誉。围绕西江大位移钻井与完井工程,先后两次在广东省蛇口组织召开了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几十家油公司及技术公司近百人的“大位移井技术国际研讨会”,表现了世界石油界对西江24-1油田大位移井开发成功的肯定及对技术成果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紫晨郡主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激荡在李新民胸中……走铁人的路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的李新民是读着铁人的故事长大的,从小就对铁人充满了崇敬,做一名石油工人是他的向往。 1990年,李新民从大庆石油学校钻井专业毕业,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能被分配到1205钻井队———这是当年在铁人王进喜带领下创造了月钻井进尺5009.47米全国记录、“祁连山上立标杆”的钻井队,1960年王进喜又带领这支钻井队成为大庆油田会战中的英雄队伍。“这可是我一直仰望的‘精神高地’啊!”李新民说。 李新民暗暗告诫自己:要像铁人那样工作,像铁人那样做人,一定不能给这个英雄的集体丢脸! “纸上得来终觉浅”,刚参加工作时,李新民感到同事、前辈们的实践经验比书本上的理论概念丰富多了,于是,他把全队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师傅,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能单独顶岗了。无论是当场地工、钳工,还是当技术员、井队干部,他始终牢记要像铁人那样坚持学习,严细认真,工作在前,吃苦在前。 1995年,1205钻井队在大庆萨南打井,搬家时,大伙把设备整备停当正要准备起架,时任技术员的李新民突然发现一直都是“顺穿”的大绳,有的是“花穿”的。于是他赶紧叫工人们停下,重新换大绳,重新穿绳。这时,有人嫌麻烦,李新民仍坚持换绳。事后,有经验的老工人说,如果当时不换绳,井架起来就可能发生意外,不但要重起井架,费时费力不说,后果轻则摔坏井架,重则会有人员伤亡。他就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即使井架某个削子上的小别针没别也不能开钻,虽然那样不会影响开钻。 2000年8月,一次施工中,在给泥浆提高比重的紧急时刻,赶上了暴雨,拉石粉的车陷进了距井场300米处的泥水中。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井上只有8名钻工,如果不及时加重,就无法继续施工。李新民毫不犹豫地说:“就是扛,也要把石粉扛到井场!”当时,他的关节炎复发,刚打完封闭针,走路腿都发僵,膝关节阵阵作痛,可他硬是咬着牙,带领8名钻工凭着铁人“人拉肩扛”的精神,在泥泞中往返30多趟,把26吨重晶石粉一袋一袋地背进了井场。汗水雨水交织在一起,湿透了工衣,靴子全灌满了泥水。当他扛完最后一趟石粉时,双腿再也支撑不住,腿一软瘫倒在地上。 曾经在1205钻井队工作了22个年头、当过副队长的于常发师傅,对李新民印象最深的就是“好学”。他说:“他们一批分配来的年轻人里,李新民最好学,井上所有的活儿,没有他不琢磨的,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近些年,随着钻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钻井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李新民更是以铁人“识字搬山”的精神为动力,每天都抽出时间学习。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点、重点问题,他都一一记到本上,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找答案,和工友们一起研究探讨。为提高闯市场的能力,他翻起了多年不动的英语书籍,买来他读起来非常“生涩”的计算机类书籍,一有时间就学。通过刻苦自学,李新民获取了自修钻井工程本科学历。现在,他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正常对话的程度,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控制井眼轨迹。 “铁人走的道路就是我们中国工人的道路。虽然今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铁人对待人生与事业的价值观是我们工人阶级永远的追求。”李新民说。 所以,参加工作16年以来,李新民从场地工、钳工、技术员、副队长、队支部书记,到2003年担任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2005年又兼任1205钻井队海外项目部经理,带领井队在苏丹执行钻井作业任务,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用铁人的榜样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在实践中切身领会和感悟着铁人精神的真谛。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2003年,李新民接任1205队队长,成为铁人井队这个英雄集体的第十八任队长。他的前任在工作移交时严肃地说:“新民,05队的‘接力棒’就交到你手里了。05队队长这个职务不是权力,不是利益,更不是荣誉,而是一份责任,忘记了这份责任,我们就愧对铁人老队长,就愧对所有的05队人,也愧对05队的后来人!” “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决不能让05队这面红旗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褪色!”李新民说。 1205钻井队自1953年在玉门油田组建以来,在铁人老队长的言传身教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在中国石油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绩:1958年,铁人老队长带领井队打出了“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当时全国高水平;1960年3月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以“不上十万非好汉,不夺冠军心不甘”的革命精神,创造全国高水平;1966年,年进尺突破10万米大关,超过了当时美国的王牌钻井队和苏联的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70年代为完成老队长未竟的事业,全队职工继承发扬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于1971年底,实现了铁人老队长生前提出的“日上千、月上万,一年打它12万”的奋斗目标,并首创月进尺16201米、年进尺12.7万米的当时全国最高纪录;80年代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百万米和上千口井的钻井队。自1990年到2003年,1205钻井队已连续13年实现年人均交一口井的奋斗目标。面对1205队往日的辉煌,李新民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李新民说:“铁人老队长说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应该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铁人精神,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当好表率,用铁人精神带队伍。” 2004年2月,在1205队钻井进尺向200万米大关突破的关键时刻,井架立管油壬突然刺漏。井架立管油壬就像人的动脉血管一样,一但受到损伤,钻井液就不能正常循环。这时井已打到1000米的下部油层,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仅迅速突破200万米进尺大关的计划泡汤,还将造成卡钻的严重事故。李新民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立即成立抢修小组,迅速查出刺漏原因,马上组织排除故障,可是在油壬旋紧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只见李新民系上安全带爬上井架,双腿盘住槽钢,一只手抓住保险绳,另一只手抡起十几斤重的大锤奋力砸紧油壬。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下一下地砸着。20多分钟过去了,油壬终于砸紧了,钻机开钻了,可李新民的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了。工人们劝他休息一下,可他二话没说,又投入到紧张的钻井生产之中。 2005年4月份,1205队在大庆油田南一区胜利村钢材大市场院里打井。由于连续几天下雨,加之地面翻浆严重,给搬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井场上的地面设备,包括活动房、爬犁等都深深地陷在泥水里,挂不上绳套。李新民第一个趟进泥水里,把手伸到淤泥里,摸索着把一个个绳套挂好。泥水浸透了工鞋,湿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顾。职工们看到队长如此果断,也都纷纷下到了泥水里拖拉设备,使整个搬迁工作赢得了主动,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担任队长后,李新民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工作上,坚持常年驻队。有时打井的地方即使离家很近,他也仍然与当班的工人一起吃住在井场,共同劳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他都尽量安排职工回家休息,而自己却盯守在井场上。 2003年5月,1205钻井队安装全公司第一部变频钻机,厂家来人把设备安装完就离开了。没有操作经验,李新民就带领大家按图纸边琢磨边操作。为了尽快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他一直顶在井队,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多日见不到他身影的儿子和妻子来到井场看他,他只是利用午休时间领着他们到附近商场买了些吃的,就打发他们回去了,自己又急忙回到井队。 井队做过统计,一年当中,李新民有270多天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时跟班作业。 李新民说:“要使一个队伍有凝聚力,就要营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和谐环境。”在钻井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李新民注意观察职工一举一动———“平时看状态,工作看表现,走路看姿势,吃饭看情绪”,通过职工的行为举止了解和判断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遇到问题及时开导。 有一天,钻工小丁一上班,李新民就发现他的情绪很低落,而且心事重重的样子。李新民知道小丁的父母都在市建单位上班,经常开不出工资,家庭比较困难。经过询问得知,小丁的父亲被确诊为食道癌,需要马上手术治疗。李新民听后安慰小丁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们大家一起帮你渡过难关!”之后,李新民把小丁家里的情况讲给了队里的职工,并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大家你30他50,一会儿的工夫,就捐了2000多元钱。当李新民把大家的“一片爱心”送到小丁父亲的床前时,父子俩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李新民还让队里建立了“家庭互助网”,把全队职工的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制作成卡片发到每一名职工家中,以便于当某个职工家里出现特殊情况时,其他倒班在家的职工或职工家属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平常无论是职工婚丧嫁娶,还是父母患病住院、爱人生小孩,他都会前去看望、慰问。 李新民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带动职工在井队营造出一片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使这支队伍始终充满战斗力。他担任队长以来,带领1205队共打井250多口,创出了井身质量和固井质量合格率均达100%的好成绩。2004年2月2日,李新民带领1205钻井队第一个在全国实现累计钻井进尺突破200万米,相当于钻穿220多座珠穆朗玛峰,为铁人队的辉煌队史又写下了浓重精彩的一笔。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 李新民说:“铁人老队长文化水平虽不高,但脑子非常聪明。他懂得科学的重要、技术的分量,非常重视学习。他曾说过,三国有个张飞还粗中有细呢,我们打的是科学仗,一定得有个细劲儿!他是一个既讲艰苦奋斗精神,又讲科学精神的人。” 李新民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同时,还提出了“以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的学习理念,带动全队职工加强学习。2003年初,他组织创建了1205队“青工岗位技校”,亲自担任授课教师,指导大家学习前沿钻井技术、涉外承包等知识,组织开展“岗位交差、技能升级”达标竞赛,创出一套“一日一题、一周一练、一月一考、一季一赛”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广大青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目前,全队人人能用英语填写生产报表,达到“本岗精、多岗通、全岗能”。2004年6月,李新民创建的“青工岗位技校”,得到了团中央的充分肯定,团中央专门在1205队召开“青工岗位技校”经验交流会,向全国的青年班组推荐1205钻井队的经验。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应用新工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新民带领职工不断钻研前沿技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占领钻探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4月,在大庆油田南1-32-斜242井施工中,由于施工难度大,李新民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及时根据地下情况,调整施工技术方案,并采用了泥浆脉冲随钻测斜仪控制井眼轨迹。为达到各项数据准确无误,他利用计算机对定向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确保了上百组数据无一差错,实现了定向一次成功,大幅度缩短了建井周期。在生产中,针对ZJ153900DJ钻机气控箱设计复杂,管线繁多,给搬家带来很多不便的问题,他带领革新小组进行认真的研究,大胆地对钻机气控箱进行改造,经过改造,有效地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缩短了生产时间。近几年,他带领革新小组通过创新实践每年都为队里解决一二十个生产难题。 近些年,随着企业重组改制,过去封闭式生产的格局被打破,1205钻井队和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其他单位一样,被推向充满竞争的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李新民说。所以,井队生产之余的时间都安排成了各种学习、培训。 2005年3月,为了能够成功打入国外市场,李新民带领项目组人员,到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了全封闭式学习。在外语学习时,李新民给井队项目组人员制定了一条“硬性规定”———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宿舍,只要见面说话必须说英语,说得不标准可以,但一定要说。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的GW1205队海外项目组人员全部通过了英语900句、HSE和IADC井控培训,他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托福考试。6月,为尽快学习深井钻井技术,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到钻井一公司在徐家围子地区从事深井施工的钻井队驻队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项目组人员很快就掌握了ZJ―50DBS钻机的维修、保养和操作规程以及深井钻井的技术、技能。8月,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在天津大港油田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组装了新型钻机,顺利通过了国际钻机检测公司Modspec的验收。9月,在大庆油田安装调试ZJ40DBS钻机,成功打出了2306米的调整井。11月,中标苏丹337区块,标志着1205钻井队成功地闯入国际钻井市场。 2006年2月,李新民带领海外项目组正式开赴苏丹油田。这是1205钻井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建队以来首次走出国门打井。为“标杆队”增添新活力 1205钻井队所在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组改制后,为了确保重组改制平稳过渡,针对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连续5年每年确定一个发展主题:2001年为“企业管理年”,夯实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2002年为“成本效益年”,对照社会平均水平找成本差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03年为“推进发展年”,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2004年为“市场拓展年”,让企业全面进入市场;2005年为“打造优势年”,乘势而上,精心打造产业优势、体制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队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 作为铁人井队队长,李新民深知,作为一个全国石油战线的“标杆队”,要想“红旗不倒”,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推进各项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他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也是铁人精神的题中之意。” ———为使职工牢固树立“为油田产能建设负责一辈子”的精品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李新民带领井队严格按照ISO9002质量标准,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每次开钻前,他总是根据地质情况和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单井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中,他根据生产中的不同情况,组织制定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并推行实施了泥浆大班全天住井制、副司钻坐岗制,及时把好开钻前、打开油层前、完钻电测前和固井前四道泥浆处理关,做到勤观察、勤测量、勤维护,从而使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2000年以来,他带领1205队创出了井身质量和固井质量合格率均达100%的好成绩。2003年10月,1205队通过HSE和ISO9002国际认证,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甲级钻井队资格,拿到了进军国内外钻井市场的“通行证”。 ———结合大庆石油管理局“三转一调整”的要求,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李新民首先压缩非生产人员,使原来的12人精简到9人。其次,在大班和司钻等关键岗位实行差额竞聘上岗,选择素质好、技术强的人员负责重要岗位。为全面贯彻改革方案,他提出了在奖金分配上打破干部拿1.2系数、司钻拿1.1系数的常规,改为每名干部都拿1.1系数、四个班的司钻拿1.3系数,平均每个月干部比司钻少拿200多元。激发了全队职工面向市场,勇于拼搏的干劲。 ———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成本意识,打造效益品牌。李新民结合成本运行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核算体系,实施“成本一票否决制”,努力做到“三个一块”,即:细化管理压一块———建立材料账册,实行单井预决算,做到“预算准,验收细,交接清,结算严”,使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人头;革新挖潜省一块———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创效”和“修旧利废、挖潜增效”活动,使修旧利废、节约挖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精打细算“抠”一块———为控制日常物资使用,他认真制定口井用料计划,创造性地推行了“成本月度分析卡”,实行材料费用包干,有效地降低了钻井成本。2000年以来,1205队成本节余年年位于公司钻井队前列。 ———李新民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大庆石油管理局率先推出了“绿色钻井”的服务理念,实现了“两不落一保持”的绿色服务,即:保证油污不落地、泥浆不落地,保持施工前后井场和驻地的原貌不改变。在钻井时,他们的泥浆池都要用塑料布铺好,防止钻井液渗透;在井场、驻地实行袋装垃圾,做到“走一处,净一处”。李新民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我们的实践中。” 2004年5月,1205钻井队在大庆萨北打井,当时正值大庆石油管理局全局钻井队伍举行劳动竞赛,大家都想多打井,争第一,觉得自己是铁人队,如果打慢了就会丢人。所以,开钻后干了这口赶那口,就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井场没有及时收拾干净。李新民从北京开会回来时,井队已经这样连续打了10多口井。李新民发现这种情形后,什么也没说,带领倒班的工人一口井一口井进行清理。从此,这样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1205钻井队不仅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和当地百姓的赞扬,也为1205队树起了绿色品牌,成为甲方的免检单位。让铁人精神传四方 1205钻井队的“大本营”是由20多节银灰色的活动铁营房围聚成的一个“四合院”,无论他们搬到什么地方作业都是这样一个模式。院大门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与时俱进钻井行业当先锋,开拓创新铁人精神铸队魂。院子中央树立着4块不锈钢宣传牌,有人们熟悉的铁人王进喜跳入泥浆池搅拌泥浆的照片,有企业服务理念,有大庆石油管理局局歌《铁人队伍永向前》和1205钻井队队歌《踏着铁人脚步》。来这里的人必看的是“荣誉室”,这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纪念馆,通过较丰富的图、文、物展示了1205钻井队厚重而光荣的历史。这也是李新民担任队长后,才把“荣誉室”由原来的一节活动营房,扩大为两节活动营房,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李新民说:“铁人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作为它的发源地,我们在实践它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将之传扬四面八方,让它成为更多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 每年队里分配来新成员,李新民首先把他们领到“荣誉室”,给他们上入队第一课———传统教育,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他每年还要把在1205队工作过的老领导和老同志邀请回队忆队史、讲传统,使这种崇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牢牢根植于职工心中。“1205钻井队现在的成员中虽然没有人曾经见过铁人,但铁人常说的话句句都留在每个人心里!”井队党支部书记王志发说。 1205钻井队作为大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庆石油管理局会战传统教育基地,每年要接待检查指导、参观学习、采访活动130多次。李新民把每次接待都看做是传播铁人精神的好机会,认真准备,尽最大努力使每一名来访者都能更全面地了解铁人,了解大庆会战史,了解铁人带过的这支队伍。担任队长以来,李新民共组织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体800余队次,参加各种座谈会、报告会50多场次,接待新闻媒体采访300多人次,他为此整理、撰写了2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和心得笔记。 今年初,李新民作为GW1205队海外项目经理,带队在非洲的苏丹油田施工。设备刚到第一口井,当地就要进入雨季,如不能及时撤出,设备就要被困在一片沼泽中。甲方的意见是:一个月内如果不能完钻,最好放弃这口井,先搬到安全的地方。但李新民和队员们不甘心,因为设备刚安装调试合格,搬到别的地方,就要浪费不少时间。干!他们每天从早晨6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 4月初的苏丹热得像桑拿浴箱,而当地有种“放屁虫”的侵袭更让人痛苦,只要这种虫子在身上爬过,所到之处就会起水泡,李新民他们再有防备,手和脖子还是常常受到攻击,十分痛苦。李新民始终鼓励大伙:“决不能给中国工人丢脸,决不能给大庆铁人井队丢脸!”赶在雨水之前交井时,甲方向他们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了不起!” 李新民说:“我们的队伍打到哪里,就把铁人精神带到哪里。今天,我们就要让铁人这面旗帜插在国际钻井市场的最前沿,谱写1205队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