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6

洋洋捌月
首页 > 英语培训 > 存在即被感知英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奋斗的小俊俊

已采纳

如果说从哲学史中评选出让人误解最深的一句话,“存在即是被感知”绝对榜上有名。 这句乔治·贝克莱的经典命题,常用来被当成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还有他那句“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跟着一起经常被拉出来批判,然而却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说的是什么。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8世纪著名的大主教,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纪念这位哲学家而得名的。 人如何才能认识世界?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笛卡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哲学史上讨论的问题。 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后,思想/心灵与存在/身体就成了每个哲学家必须要面对的。思想/心灵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体/物质?离开思想独立存在的身体/物质,是通向物质主义、无神论、怀疑主义的道路。 从贝克莱的职业出发,他的哲学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划定认识的界限,维护上帝存在,批判物质主义、无神论和怀疑主义。 必须说明的是,贝克莱是在哲学上论证,而不是常识意义上。通常说的唯物唯心之争,也是在认识的层面上,而不是在常识的层面上。 在常识的层面,谁都知道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没人能否认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后才有人的意识。 然而在认识层面呢? 如果不是预先有一个“杯子”的概念,人怎么知道某个形状的物体是杯子? 贝克莱对怀疑主义的警惕,让他在《哲学评论》中提出,“将人们唤回到常识”,贝克莱对哲学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不能违反常识。贝克莱认为,哲学应该对常识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释。 普通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这种“存在”才是对普通人来说有意义的。 正是从普通人的认识出发,贝克莱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说的存在,是指观念的存在。 他认为,观念,是比物质更确定的东西,也是在逻辑上先于物质存在的东西。 逻辑先在,就是人们常说的谁为第一谁为第二的问题。 只是这个顺序,不是时间顺序的先后,而是认识的先后。 贝克莱拿一个三角形举例。在一个人心里没有三角形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可能见过无数这类形状的玩具、物体,但他不会认为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并不在他的认识里存在。 想起我们上学的时候,接触到“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才能对上号这些这种形状的东西是“三角形”。 所以贝克莱认为,虽然人们常常把他们感觉到的东西叫做“事物”,例如我们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这个词真实表达的含义却是“观念”。 当我们说“杯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指一个物体的杯子,而是观念中的能装水或者有着某种用途的杯子,正如我们说“手机”指的是具备通讯、上网功能等等的一个观念,而不是不具备这些功能的“板砖”。 在贝克莱那里, 事物=观念的集合 。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两层含义,也对应着两种观念的存在。 第一层含义,观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这里的感知,是一种能力,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 说某种颜色存在,是因为人能看见这种颜色,同样,说某物存在,是因为人能接触到,能感知到这一类可感物的观念。 由这个观点出发,贝克莱推出,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说某种声音存在,是因为能听到这种声音,试想人听不到的声音,蝙蝠却能听到,但对人来说,蝙蝠能听到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对贝克莱的批评在于: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时候就不存在了吗?那如果曾经感知过,后来没有感知的时候,这个事物存在吗? 事实上,这种批评在贝克莱同时代就已经给出了,对此,贝克莱回应说,“感知”是整体的感知,而不是个人的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层含义,是说存在只能存在在心灵之中。 当我看见眼前的书,“书”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当我说书存在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觉到它存在。 在感知之外的物体,对人的认识而言,并不存在。 例如在人们发现海底的某座被遗忘的城市之前(亚特兰蒂斯),在常识范围内,那座城市就在那里,但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认识,并不存在在人的认识里,在贝克莱那里,这座城市就相当于不存在,因为它是否在那里,与人的认识毫无关系。 这跟王阳明那段著名的关于“花”的阐释有点像: 对于人来说,大千世界纷纷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着很多事情,然而超出个体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这个人的认识里,都是不存在的,在某个视频火爆之前,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某个偏远地区,在人的心灵中,就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有句很鸡汤的话: 用于说明贝克莱的观点,再合适不过。 总有一些你在办公室看不到的风景,而这些风景对于坐在办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对于你来说,就等于不存在。 感知存在的东西,就是心灵。 心灵无实体、不可分、永生不灭。 贝克莱区分了两种心灵,一种是人的心灵,一种是上帝的心灵,万物最终是在“上帝的心灵”中存在,人的心灵能接受到的感知观念是由上帝的心灵赋予的。这就让贝克莱克服了他理论上的缺陷。 贝克莱的学说完全围绕“心灵”“自我”展开,而所谓知识,也只有经由“自我”的观念直接经验的才是知识,而对知识的感知、对观念的认识,全都依赖于“自我”的活动,“我”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世界上除了心灵和观念,没有其他东西存在。 所以无论从个体观念还是整体观念的角度,贝克莱的存在都是观念的存在,他设想的宇宙是完全由观念和精神构成的,一切关于物质的概念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这个角度说贝克莱是极端唯心主义哲学家,倒也并无不妥,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贝克莱像一架发疯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他身上”,也是毒舌而精准的评论了~

存在即被感知英文

120 评论(9)

小蘑菇110

“存在即被感知”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名言。贝克莱的公式是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它显然意味着如果某些东西不能被感知,那它就不存在。贝克莱自己也很清楚这里面的问题所在。因为他说:“大家不要认为我抛弃了存在(Existence),我只是指明了我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意义”。此外,说某物的存在依赖于它的被感知,确实产生了问题,即当它不被感知时它是否存在。对于贝克莱来说,整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exist)这个词:“我所写字的桌子我说它存在,就是说,我看到了并感觉到了它。如果我不学习了,那我说它存在过。因此,意思是我如果还学习的话,那么我可能会感知到它,或者别的精神(spirit)可以感知到它。”在此,贝克莱是说(exists)这个词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公式中说的被感知。因为没有什么情况下我们使用“exists”时却没有假定心灵感知某物。对于那些主张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有某种独立于感知的绝对存在时,贝克莱答道:那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确切地来说,他说:“马仍在马厩里,书仍在书房里,即使我不在那里。但是又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感知而存在,而书、马仍然存在是因为还有别人感知到了它们。”贝克莱是如何得到这个新颖的观点的呢?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依赖于视觉和其它感官经验。尤其贝克莱主张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空间和大小(magnitude),我们只有从不同角度看它们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感觉。我也看不到距离,物体的距离是由我们的经验表明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视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事物的性质。我们看不到物体的相近(closeness)。我们只有在移近它们或远离它们时才有了不同的视觉。贝克莱越关注他自己心灵的机制并且想知道他的观念如何与外在于心灵的物体(objects)发生联系,他会越发确定永远不会发现任何独立于其观念的物体。“当我们尽全力去思想外物的存在时,我们一直考虑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再也没有比不用看到它们而想象公园里的树或书橱里的书更简单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除了在你心中形成一定的书或树的观念。但是你难道不是一直在思考它们吗?”他总结说,不与心灵联系而思考事物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那些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就象远近所表明的意思一样与我们隔绝的事物。

260 评论(12)

CSYMiracle

表示存在的单词有 exist; be; being; existence 存在即被感知To exist is to be perceived

31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