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51

水墲月心时
首页 > 英语培训 > 孕穗期英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太仓站沈

已采纳

你好!百科查询: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小暑 英文名称:Lesser Heat 定义: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在7月7日或8日;表示开始炎热。

孕穗期英文

247 评论(8)

qq小妹头

阿司匹林,乙醯水杨酸:一种从水杨酸中提取的白色晶体化合物,CH3COOC 6H 4COOH,常以片剂的方式用于减轻疼痛,退烧和消炎

305 评论(12)

一首ciao情歌

aspirin: [ 'æspərin ] n. 阿斯匹林阿斯匹林 开放分类: 药物、医学通用名:阿司匹林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AspirinTablets汉语拼音:AsipilinPian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结构式: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A、P、C,所以又叫APC。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阿斯匹林在人体内的作用抗凝血: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消炎: 阿斯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类风温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左图),阿斯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解热: 阿斯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斯匹林。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左图是血管出血后发生的凝血现象。阿斯匹林在农业上的用途阿斯匹林是医疗上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但它在农业上具有多种用途,它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农作物病害,减少作物落花落果,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一、增强小麦抗旱能力 用0.05%阿斯匹林溶液浸小麦种子12~24小时,可使小麦增强抵御冬春干旱的能力,小麦翌年提早返青。也可用1%阿斯匹林溶液均匀喷在15~25倍麦种上,再闷2~3小时。经处理的麦种,种子内部活力增强,发芽率提高,抗干旱能力增强,可提高产量6%~17%。 二、防止农作物体内水分蒸发 用0.03%~O.05%阿斯匹林溶液喷施农作物,能使农作物叶片气孔周围的唇形细胞闭合,减少农作物体内水分蒸发,提高作物的耐旱能力,即使水分比正常情况下降40%时,农作物仍可保持正常产量。 三、提高农作物出苗率 用0.05%阿斯匹林溶液浸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种子12~24小时后,捞出晾干播种,可使农作物苗齐苗全苗壮,整齐度提高。 四、预防水稻病害 水稻三叶一心时喷施O.03%H斯匹林溶液,可预防水稻青枯病和立枯病,增加白根数量。分蘖期后喷施0.03%~0.05%阿斯匹林溶液,可预防稻瘟病,细菌性褐斑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 五、减少农作物落花落果 当田间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有条件的地方可用O.01%阿斯匹林溶液浇灌农作物,或叶面喷施O.05%~0.1%阿斯匹林溶液,可减少农作物落花落果,提高农作物结实率。 六、提高果树移栽成活率 果树移栽时,20~40ppm阿斯匹林溶液作定植水,每穴浇灌25~40kg,可保证果树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七、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大豆分枝期、开花始期、结荚期、彭粒期喷施0.03%~0.05%阿斯匹林溶液,可使水稻分蘖增加,灌浆速度加快,籽粒饱满,玉米光合速度提高,千粒重增加;大豆结实率提高,鼓粒速度加快,增产幅度10%以上。 八、提高蔬菜块根和块茎的成活率 用O.05%阿斯匹林溶液浸蔬菜的块根或块茎4~6小时,捞出阴干后播种,成活率可达97%以上,并使苗期缩短2~3天。 九、改善茄果类蔬菜的可食性 茄果类蔬菜在结果初盛期喷施0.03%~0.05%阿斯匹林溶液,可防止果实内部水分蒸发,延长采摘期,果实适口性有所改善。 十、延长鲜花保鲜期 根据鲜花株体大小和花瓶盛水量多少放入l~3片阿斯匹林,可使插在瓶里的鲜花保持更长时间。用O.05%阿斯匹林溶液喷施盛开的鲜花,可使鲜花更艳丽,提高观赏价值。 过量或中毒表现: 1. 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 2. 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自尿。处理:按常规方法解救。规格(1)0.3g(2)0.5g 贮藏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250 评论(13)

都市月亮飘飘

中文名称:小暑 英文名称:Lesser Heat 定义: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在7月7日或8日;表示开始炎热。 小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小暑(slight heat)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110 评论(8)

最美遇见微风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230~270天。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拓展资料:

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356 评论(11)

sally7juicy

1、外形不同:

(1)芦苇为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米,具20多节。叶鞘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分枝多数;内稃两脊粗糙;花药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

(2)香蒲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根状茎乳白色,地上茎粗壮,向上渐细,叶片条形,叶鞘抱茎,雌雄花序紧密连接,果皮具长形褐色斑点。种子褐色,微弯。花果期5-8月。

2、分布范围不同:

(1)芦苇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

(2)香蒲生于湖泊、池塘、沟渠、沼泽及河流缓流带。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云南、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菲律宾、日本、原苏联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

3、常见的害虫不同:

(1)芦苇主要害虫有荻蛀茎夜蛾和棘禾草螟,这两种虫害一般造成芦苇减产30%左右,严重芦苇田甚至完全无收。

(2)香蒲常见的害虫为蚜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芦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蒲

153 评论(15)

王小旭zx

小麦品种主要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区:一般是在9月份末10月份初左右播种,次年的6月下旬到7上旬成熟并完成收获。春小麦区:一般在清明开始至5月中旬由南向北依次播种(高纬度地区回暖较晚),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并完成收获。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小麦最早在8月中旬成熟,最晚在9九月初成熟。

1.分蘖数量的多少初步决定了小麦的收成好坏.如果小麦苗情较差,则分蘖数量会偏少.分蘖数量决定小麦的穗数.如果分蘖能力太强,则在收获前遇到大风,容易形成倒伏,从而影响产量.

2.越冬是小麦储备能量的时期,如果能有几场大雪,则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降雪虽伴随着较强的降温过程,但大部地区有积雪覆盖,对农田起到了增墒、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3.12月下旬至1月底正常生长的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而一旦气温回升,幼苗缓慢生成,抗寒力就会降,这时若出现-13~-15℃的低温,对小麦会造成较严重的冻害.

在2月中下旬,冬小麦开始陆续返青,4月上旬陆续进入拔节阶段.由于返青后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加之早春麦田气候多变,冻害频繁,影响小麦生长.

1.如果此一阶段遭受严重冻害袭击,则部分已处于拔节期的冬小麦将会被冻死,由此决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单产水平将肯定出现下降.这段时间要提防“倒春寒”.

2.期间如果干旱,则影响穗器官的发育,使穗粒数锐减,对产量影响最大.

主要因素是每天有比较长的日照时数和一定的天数,其次要求比较高的温度,以20度左右通过光照阶段最快,温度低于10度.如果光照阶段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常发育,不能正常抽穗.在5月份,冬小麦生长进入需水最关键时期.

如果旱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继续发展,则抑制子粒灌浆及干物质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导致粒重下降,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单产水平.

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则对小麦扬花不利,容易使花粉流失,小麦受粉程度减弱,影响小麦质量,使容重降低.

冬小麦灌浆充实籽粒阶段.如果水分适中,则小麦会充分灌浆.

1.如果天气严重干旱和高温,则会造成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

2.如果出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则容易形成倒伏现象,影响后期生长和正常收割;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倒伏造成产量损失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3.如果出现干热风,则会使小麦灌浆受到影响,容易早熟,影响籽粒饱满.干热风轻者造成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30%或更多.

4.如果在收获前或中,遭受大范围降雨天气,则小麦容易生芽.

一般都是收完了玉米10月中旬种植,来年5月到6月,6月到7月收割.这个看品种和播种早晚的.

337 评论(10)

欠我一场爱情

小麦的生长周期一般为8个月。

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生物学拔节)、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播种期就是播种的日子;出苗期就是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分蘖期则是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越冬期为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11月底12月初。

返青期为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起身期(生物学拔节)为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拔节期(农艺拔节)为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挑旗(孕穗期)为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抽穗为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开花为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灌浆为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成熟期分为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小麦其实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它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作为是三大谷物之一,小麦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小麦

15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