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飘舟
一提到中文和英文,大家都能想到典型的城市白领风格。"我今天买了一件超有感觉的衬衫,然后去星巴克喝了一杯卡布奇诺"。但事实上,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人们也习惯于混合使用中文和英文讲话。例如,在留学生圈子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明天有一个pre "或 "我有一个作业要交,截止日期是今晚"。听不懂的人往往脸上会有一个问号。
程序员经常这样说话。"杰克,把请求和你的代码提交合并","审查你的代码,重建那个项目"。恐怕在IT小白们听起来就像听书一样。即使你看一个篮球,你也能听到 "NBA,标志投篮 "之类的话。
连李开复都讽刺道:"我也不清楚,可能有些词不好翻译,或者炫耀我的外语水平,也可能我刚从国外回来,还没习惯用全中文。" 外企喜欢说英语,大部分是名词。原因是内部邮件和报告都是用英语写的,用英语交流名词是最直接、最容易的,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如case、memo、bill、Engagement letter等。为什么要费劲地把它翻译成中文呢?然后写一封邮件,再把它变成英文?
有很多英文的意思无法用中文快速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人们习惯于直接用英文冲口而出很多形容词和动词。所以这些词是最容易用英语表达的。很多事情比如系统里的名字没有翻译成中文,你翻译成中文那感觉就很奇怪,你不知道你说的对不对,别人也不知道你说什么。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外企的文化。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沟通,经常加入英文专有名词也就不奇怪了。当然,有时候对于英语好的人,或者英语接近母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特别是,许多外国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所以人们说英语完全是下意识的。
吴晗晓美眉
如今,若你听到中国人的电话交谈内容,常蹦出一些英语短语,如Okay、Cool、Byebye等。在今天的中文出版物中,英语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也常出现,而不加任何中文翻译,最常见的有GDP、WTO、Wifi、CEO、MBA、VIP及PM2.5等。这种被称为“零翻译”的现象引发激烈争论,中国官媒也加入到辩论中。最近一篇评论标题是“‘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作者发问,为何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翻译过来。让其不快的是,这些外国词汇不仅出现在报纸和网络中,还出现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中。这破坏了汉语文字的严整与和谐,消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影响人们理解。多年来,中文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如雷达、坦克、巧克力等。这些词被翻译成中文,并融入到汉语中。如今的问题是,英语词汇夹杂在汉语中使用,不经翻译。原因是多样的。越来越多中国人讲英语,喜欢交替使用中英文;互联网也令英语的使用得以扩大,尤其在科技领域;美英影视剧起到助推作用。中国媒体认为,对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崇拜、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及懒惰,也是外来语滥用的主因。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