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3

迷茫老男人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语篇分析案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臭豆腐精

已采纳

一、传统泛读课教学的局限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外语学习中,阅读对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历来受到广泛认同,因此,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英语泛读课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讲解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意释长难句(Paraphrasing)、问答和练习(question-answer pratice)。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只接触到一些零碎材料,缺乏对整篇文章的综合理解,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布局谋篇的技巧和文章的内涵等较高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妨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以及获取和处理篇章信息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促使泛读课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思想,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语篇分析教学法。二、语篇及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的英语术语是 discourse ,学者认为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显著的特征是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王宗炎(1988)认为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是关于口语和书面语句子如何组成更大意义单位(如段落、对话、会谈等)的研究。德国语言学家魏因里希指出:任何语言学研究都应该以篇章为描写框架,离开了篇章就无所谓语言学了。总之,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词汇、语法等)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语篇分析教学法是指在语篇水平上恰当使用各种语言技能来提高获取或表达信息的能力。过去英语教学的误区不在于传授语言用法本身,而在于它只教语言用法,没有进一步从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使得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低,写作时层次不清、文章不连贯,形不成整体,而这些恰恰是可以通过培养语篇技能来解决的。语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小到句际、段际关系,大到研究篇章层次结构,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了解文章来龙去脉、启承转结,最终把握全文主题和中心思想,还可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功能,以便为今后更高层次阅读和写作做好准备。三、用语篇分析法指导泛读教学1.图式理论:背景知识的导入 所谓图式,它是以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大脑的长效记忆中的相互影响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对于读者而言,首先是输入一定量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图式,当足以解释和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阅读中的困难就解决了,也就是说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解。通常读者遇到新信息时, 会从其大脑中已有知识体系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来帮助确定新信息的意义。例如,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图式中都有关于“学校”的知识:老师、学生、课堂、操场、实验室、宿舍等等。当阅读到描写学校的文字时,我们会自然地运用已有的概念(或者叫常识)去理解相关事物的意义。相反,如果我们的记忆图式中没有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理解过程中的难度就会骤增。读者结合自己以前的知识理解篇章,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语篇材料的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运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 Brown,1996)。只有把使用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者才能最有效地获取知识。因此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对输入的新信息毫无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新信息。目前大学英语泛读教材中选材内容很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泛读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课文Overcome Shyness(《克服害羞心理》),在阅读课文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就“shyness”的表现进行讨论,由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害羞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好多,诸如脸红、心跳、出汗、敏感、不自信等,并且给出一些克服害羞心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讨论,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也就是已有的社会知识,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很自然,之后的阅读活动就进行得非常顺利。又比如《泛读教程》第一册第十六单元课文Some Myths about Physical Fitness(《关于健身的一些错误认识》),健身是一个热门话题,学生们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健身方式和想法,大多数都是我们都知道的或者普遍认可的,课堂气氛很热烈,这时候我告诉他们,这些做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科学的,这当中有认识的误区,至于为什么,我建议他们读一下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学生们顺利进入阅读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大脑中的旧知识与课本中的新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到了人们一些健身常识的误区,从而了解了正确的健身思想,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案例说明,当学生的大脑结构图式被激活后,他们的阅读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这样整篇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重点突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总体大意。2.语篇的宏观、微观剖析 (1)文体结构的宏观剖析 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否则很难讲究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对语篇模式的掌握,可以增强其理解语篇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时,要对课文进行语篇宏观结构的分析。泛读教材所提供的语篇体裁十分丰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领会课文主旨,通过段落主题句等抓住主要内容,学会分析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提炼出文章的内容框架和作者的思维脉络,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认识,为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扫清了障碍。例如《泛读教程》第二册第十七单元课文Show Me the Way to Go Home (《给我指出回家的路》),文章的题目似乎是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是学生阅读时,笔者让他们勾勒出文章的框架。文章以一个成年已婚女儿与丈夫回家跟父母同住造成父母生活不方便的例子开始,然后点出这种现象在美国呈增长态势,随后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接着又举例说明父母与成年子女一起居住的优缺点,最后表露了作者的观点:“长期居住不可取,最好是常回家看看。”经过对文章框架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是在讨论美国的居住情况。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英语语篇分析案例

331 评论(8)

重叠的岁月

不好意思,我没有

26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