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静谧
科学:因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的自然科学在19世纪居于世界的前列,出现了道尔顿、法拉第、赖尔、焦耳、麦克斯韦、达尔文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政治: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内阁的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 经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40年代,最终废除了《谷物法》,为英国的对外贸易扫除了一大障碍。 在19世纪早期,英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随着工业发展,产能扩大,决定了其必定向着金本位制过度。在19世纪末期,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实际上的金本位制。 另外,金融业在19世纪初也有所发展。 地位:19c的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在其顶峰时期,曾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所有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的帝国。
虾虾虾虾酱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缔造者。1.在科学方面,生物学 电学 机械学 力学医学 微生物学 都是在世界的前端,那时候英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始提高。1897年,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的存在,以及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理论。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取氮气,从而导致了科学史上气体的重大发现。还有很多例子,可以去度娘找下2.政治: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为了维护英国在亚洲的利益,英国提供经济和武器支援日本,以牵制俄国在华利益,和中国洋务运动!而国内,英国开始法制建设,。总体倾向为利益主义!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后期由于加拿大与美国的战争,政治上还是比较强硬的!3.经济: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这次革命使英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的重大变革。 英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许多生产部门采用了机器,生产率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同时,英国以廉价的商品价格打开世界各地的市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英国的霸权地位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得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这种经济人口在地理上的变化英国政治中的原有平衡,激发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总之,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9世纪进入自有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通过争取自由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要通过法律改革和议会改革,完善政治体制,缓和社会矛盾,矿大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19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就是这一历史背景时期的产物, 那时候英国就是世界工厂!这里不得不说下:东印度公司。英国的财富大部分都市靠它掠夺的!4.世界地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就是庞然大物。英国那时候国土应该说是世界昂最大的!由于工业革命完成了,军事力量强大,甚至欲建造能抵抗2个排名前2的强国海军!可以这样说,英国就是当时的现代美国!19世纪末,英国开始走向下坡路,过分的依赖殖民地和废奴运动,是的英国开始没落。而德国和美国开始崛起! (PS :手打真的好累,真羡慕那些复制党!)
凌人happy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化初具规模.即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韧,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海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一直是研究英国现代化或工业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对于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闸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加上工业革命使铁路和海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这“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郡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大部分过剩原料,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因此,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这样巨大的空前的发展”。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英国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更不能没有海外贸易。正是这个海外贸易,扩大了英国的粮食供应.开辟了新的和广阔的原料(尤其是棉花)来源;正是这个海外贸易;又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市场。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国内或欧洲内部市场所能取得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海外贸易还有助于提高英国人均产量,从而提高英国的收入和消费。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转变的论述,展现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以期后起现代化国家借鉴: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模式工业革命早期.即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的英国海外贸易.受制于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全盛于16—17世纪,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为了获得商业资产阶级支持,实行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了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重商主义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化进程中,工业革命深入后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爆发了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这个角度,英国似乎是欧洲诸大国中最不重视重商主义的国家,并且是在国家政权最少干预下,一马当先地迈开了工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17世纪以来,整个政治演变和工业化进程看,英国所营造的大部分市场环境,还是由国家行动造成的。重商主义对英国诲外贸易的调节是另类的“重商主义”,它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诲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殖民地船只装载。这实际上是向当时荷兰的海上运输垄断权挑战。它意味着战争,战争使英国最终成功地扩大和保护了殖民地和商业,国家通过这另类的“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最初阶段(即13世纪),确实发挥了虽然是间接,但却是很重要的作用。在重商主义政策下,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海外贸易的后果及特点表现如下:1.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但1760—1780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而骤然下降,1780年后又有急剧增长。可见,贸易模式要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经常出现.加上重商主义政策的约束,英国出口占整个国民生产的比率未能达到自由贸易政策时代所达到的水平:在整个13世纪,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出口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1700年是14.4%,1760年是35.2%,1801年是34%,体现出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业化的初步成就。2.进出口产品的构成,也反映出英国这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首先,从出口产品的构成看,英国大部分出口产品是纺织品,这反映英国在这方面生产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出口纺织品的构成上,到18世纪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几个世纪作为英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毛纺织品,在18世纪初仍占出口纺织品的85%,随着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和产量的增长,这一优势被棉纺织品所取代。棉纺织品的出口,从18世纪初只占出口纺织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纪初的35.4%。在工业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而除棉纺织品外,包括毛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仅2.9%。此外,工业革命中仅次于棉纺织业的重要的工业部门——金属业,其产品的出口额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其次,18世纪进口产品性质也发生变化。工业品,尤其是从印度等地进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随着工业革命对原棉需求的扩大,到19世纪初更是急剧的增长: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可以说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麦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叶的比重上升。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粮食出口超过进口,到18世纪末才倒转过来;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把从殖民地进口的产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价值,随着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有所增长,相当于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产品一般是殖民地生产的食品,如烟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叶等。英国从这些进口商品再出口的赢利,基本是运输和销售的利润。主要是因为“航海法”之类重商主义政策,限制了殖民地产品的贸易:最后,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大都局限于对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纪初,英国4/5以上出口产品输往欧洲,而到18世纪末下降为大约30%:输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长,从10%增至60%。进口来源地的变化也表明,在重商主义政策下,整个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西印度和东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总之,在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展主要归因于工业革命的启动,重商主义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一时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制约了这时英国海外贸易只能达到初步的层次。这种局限性典型地表现在“航海法的负担”上。托马斯认为,“航海法”造成的最大影响是,绐殖民地带来经济损失。殖民地一些产品(如烟草和蔗糖)在出口到欧洲大陆前先要输往英国。这种迂回或间接的运输耗费,实际上造成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扬。“航海法”直接给殖民地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利益。由于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直接从美洲到欧洲目的地的海运耗费,要比英国的迂回或间接海运费用便宜许多,英国人因而从中遭受一些经济损失。“航海法”也给英国造成负担,这就是包括“航海法” 在内的重商主义政策必须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市场力量的威力,而让位给自由贸易的重要原因。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二、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全盛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自由贸易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谷物法”的废除,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直接动力是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赋予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和铁器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导权。从而英国得以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廉价地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革命创造了廉价的铁路和轮船运输的伟大时代,使长途或远洋贸易革命化。美洲和亚洲辽阔的旷野和平原吸引农民和商人、投资者和殖民者、投机家和冒险家,迅速建立依托母国工业中心,带有充足原料供给的外国的真正的国际经济。英国的海外投资、销售以及运输业服务,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市场。贸易必然开拓、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个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增强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他们十分迫切地要求打破重商主义政策对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以更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谷物法”作为重商主义或贸易保护政策,特指1815年通过的有关限制粮食出口的法律。这是中世纪以来,尤其是17世纪以来重商主义为维持谷价低廉,禁止谷物出口的一系列谷物贸易政策的总结和高潮。“谷物法”为确保当权的英国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规定在国内小麦价格抵于每夸脱80先令时禁止外国小麦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改变了英国的关税政策。虽然,英国政府继续为增加收入征收消费产品进口关税,但从此取消保护性关税的原则已经不可逆转。1849年废除“航海法”,1853年全面征收收入税, 1860年绝大多数保护性关税被取消,四百多种商品关税只剩下丝绸品的关税。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税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在1841年,进口关税等于进口价值的35%,1881年下降到只有6%。政府收入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可见,自由贸易首先通过废除高额关税,削弱和打击英国土地贵族的实力。自由贸易给制造业资本家——工业资产阶级带来实质性好处。自由贸易只有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下,才得以向利于英国的方向转化。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工业资本家在棉纺织业、铁器业和机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权。18世纪初的关税保护主义,限制了英国为了这些工业产品而接受外国产品的“自顾性”;外国也因为过重关税而减少对英国工业产品(如布和铁)的购买。只有自由贸易才能真正开拓辽阔的工业品海外市场。确实, “谷物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英国的农业,但这种伤害却被自由贸易的获益所弥补。因为工业品出口的扩大,使英国工业部门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失业者的就业率以及储蓄率也上升了。自由贸易造就了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英国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支撑着半个多世纪世界贸易的扩展。自由贸易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英国处于贸易和增长的全盛期,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运输服务收入,都处于曲线的最高点。1821—1873年,英国人均工业产品出口年增长率是4.4%,几乎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四倍。同期,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8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进口等于国民收入的25%—30%。而在出口构成方面,棉、毛和麻织品,在19世纪初,占出口总值的3/4左右,到19世纪末,仍占40%;英国工业革命典型的工业品——棉纺织品仍占出口总值的25%,铁和钢占15%,机械占7%,煤占1O%,体现了“世界工厂”的往日雄姿。工业革命重要工业部门的产品(棉纺织品、铁和钢、煤) 占据出口总值的2/3。外国人消费英国这些重要产品所占的比重是:棉纺织品的80%.钢和铁的50%,还有日益重要的服务业的出口;1913年服务业(尤其是运输和销售业)的出口占总出口价值5,3亿英镑的近80%。上述可见,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国外要比国内消费多得多;消费进口食品要比自己生产多得多。英国变得如此依赖世界贸易,英国从而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尤其在1876—1885年这十年中,英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数大约38%,即使到1899年有所下降,仍占世界工业国家总出口的33%,是当时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英国这一统治或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史是独特的,只有美国在20世纪中叶才达到这个水平。三、自由贸易和英国海外贸易评述按重商主义学说,财富和利润只能从对外贸易中产生,对外贸易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到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70年代后,进口一直大大高于出口。这样严重的“出超”会使英国变穷吗?回答是:不会!因为贸易额有利于英国。贸易额 (terms of trade)指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即: 一方面,因为工业品价格要大大高于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尽管在19世纪后期,进口的“量”要大大超过出口的“量”,但贸易额一直朝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18世纪期间,为了确保出口收入超过进口支出,英国千方百计地开拓服务业(尤其运输业)出口来弥补收入的不足。所以,从贸易额指数看,即使进口“量”超过出口“量”,英国仍处于海外贸易中有利地位。海外贸易保证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几个重要工业部门(棉织业、铁器业和工程业等)得以惊人的发展。没有进口和出口贸易,英国的棉纺织业简直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像实际上所发生的那样带动英国整个经济的飞速增长。例如,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棉织业生产成本,40支棉纱的成本耗费,1812年只是 1779年的1/6,英国迅速利用出口机会.把大量低廉棉织品销售国外,从而扩大雇工和生产规模.普及使用蒸汽机等先进能源和机器。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企业和公司才得以统治世界近代工业,在世界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权。海外贸易还大大促进英国工业的增长和原料的供应。1841年,英国生产的棉织品总数已经达到1815年的5.2倍,而这两个年份,又都有 60%生产的棉织品供出口。多亏这样的出口,方能支付了工业所需的进口原棉和其他原料的耗费。在1815年,原棉进口的耗费是总工业产量的1/4,而到 1841年却上升达31%。由于棉布价格下降而原棉价格基本不变,原定的出口所得价值只能购买原定进口棉花的一半;但棉布价廉又使棉布生产量和出口量有了 4—5倍的增长。由于这种进出口的海外贸易的增长.从而增强了英国的工业规模和国际影响。但是,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1.整个19世纪,英国出口过分集中在几个处于工业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业部门,即像棉纺织业、铁器业和金属冶炼业等几个“老”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赢利一直占出口总利润的2/3。可见,英国出口赢利的繁盛取决于出口市场对这几个“老”工业部门的依赖。但是,到20世纪,随着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变,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分委身”于这几个工业,暴露了英国经济的弱点,也导致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新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德)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而发展了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英国沉重的包袱使其经济难以向更新兴的工业调整,从而失去了技术“领袖”或“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这种过分维持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口产品在欧洲北美传统市场曾占40%以上,但在1870年开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的德、美生产的产品却日益受到青睐,甚至打入英国市场。2.长期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进口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超过出口。这时期贸易额的平衡靠的是英国海运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的销售收入,“逆差”还被国外资产的股启、和利益所弥补:例如,1913年,英国产品贸易缺额(进口,出口)是1.3亿英镑,但是这一年服务业和海运业的收入盈利达1.9亿英镑。英国的海运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获利,长期地隐蔽着英国工业和贸易竞争的失败:英国这种“服务业”出口,在英国还能利用工业优势在统合市场中扩大财富,并发挥“服务业”的优势时,还可以暂时地保持外表上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一旦其工业优势丧失。这种外表上贸易大国的优越性就要随即下降。到了“一战”前夕,英国海外贸易格式,尤其出口、进口产品的销售和产品构成起了重大变化(见图示)。 图示中,每对箭头(一)所指,表明该国对它国的剩余(收入超过支出)。英国对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贸易的人超(用虚线表示)分别是6000、1300和 1300,总价值8600万英镑。而英国对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都出现“逆差”,“逆差”总价值达12000万英镑,要大大高于“人超”的 8600万,这表明20世纪初,英国与外界贸易模式暴露出的弱点。幸好这时尚有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海外投资的利息和股息的弥补,英国才暂时免于陷入困境的局面。但是这种“隐蔽”实质上延缓了英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英国工业创新乏力。这就是所谓“荷兰病”或“英国病”。综上所述,19世纪末以来,英国海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或弱点制约了英国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是后起现代化国家要引以为戒的;一是,由于英国始终把工业品出口集中在几个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重要部门.到19世纪下半期,这些旧工业产品只能出口到西欧和美国之外的初级生产国家。英国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重点生产虽保证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这种技术早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的后果。在技术不断革新、工艺不断进步的20世纪,这种“过分依赖”损害了对需要技术进步潜能的新工业投入,致使英国生产力和外贸地位优势减缓了下来。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贸易的模式影响了英国和德美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的对比:英国只能在一些旧工业(纺织业、造船业、重型工程业和铁金属业)占有竞争的优势地位,而这些优势似乎只是基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陈旧的工业技艺;而德美这两个后起之秀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兴工业。工业优势的对比和竞争的格式制约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进程。
甜甜的daisy
零翻译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经历、知识、气质、审美观念、文化修养、双语水平和翻译态度。此外,译者还应把握一定的零翻译的技巧。笔者认为,零翻译可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下面就英译汉时实现零翻译的种种手段进行简述并例释。省译(Ellipsis)省译指的是由于英汉语言用法上的差别,有些词(或成分) 在英语中是必不可缺的,但在汉语中却是多余的,翻译时便需要省去不译以使译文更严谨、更精练、更明确。例如:At present ,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reused to t reat hepatitis. They prove to be very ef2fective for the disease.目前,中草药用来治疗肝炎,证明非常有效。(省译they)There have been good result s in the experi2ment s that have given him great encouragement .实验中的良好结果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省译there have been 和that)There was no snow , the leaves were gonef rom the t rees and the grass was dead.天未下雪,但叶落草枯。(省译from thet rees)移译(Transference)移译指的是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移植”到目的语当中。用此法“零翻译”过来的英语词汇常常见诸汉语报端。例如:“《中国的世纪》一书的英文版由美国John Wiley & Sons 出版公司出版(《光明日报》,2001 年3 月7 日1 版) ”;“中国在1996 年过渡到符合IMF8 条规定的国家,比日本晚32 年(《参考消息》,2001 年3 月4日8 版) ”;“这就是以IT 带动Web ,Web 主导IT 的严谨期, IBM 称其为‘电子商务e 代’(光明日报,2001 年2 月28 日3 版) ”;“启迪网日前开展了GlobalEnglish 在中国内地的网上招生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将世界先进的网上学习模式引进国内,为想学英语的人们把‘E- Teach2er’请回家。该网站的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可获得国际权威的英语证书,同时获得美国著名学院CONTRA COSTA 的英语学分。GlobalEng2lish 网上英语包括普通英语、商业英语两大类。(《中国教育报》,2001 年3 月24 日4 版) ”等等。类似的移译还有WTO , CD ,VCD ,DVD ,MTV , E-mail , Internet , TMD , IP 等,以及一些专用名词。这种“移译”法顺应了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也顺应了东西方交流更加广泛与频繁的潮流,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给语言带来的变化。音译( Transliteration)音译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的翻译方法。此法常用来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和某些源语创新词等。例如,Owen ( 欧文) ,Einstein (爱因斯坦),Bush (布什),Green2wich (格林尼治),Virginia (弗吉尼亚) ,OPEC(欧佩克),Audi (奥迪),Motorola (摩托罗拉),Martell (马爹利),Hacker (黑客),cool (酷),clone(克隆) ,gene ( 基因),Boeing747 ( 波音747),Nokia (诺基亚),talk show(脱口秀) 等。音义兼译音义兼译(Sound-meaning Combination Translation)指的是将英语词汇通过模拟原词的部分读音和传达原词的(部分) 意义相结合而译成汉语词汇的方法。例如:pickup (皮卡车),AIDS(艾滋病),yuppie (雅皮士),genebank (基因库),Internet (因特网),bungee jumping (蹦极跳),Macarena (马卡瑞纳舞),Nippon Paint (立邦漆),mini- skirt (迷你裙),pizza-pie (比萨饼) ,Olympic 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 等。补偿( 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补偿式翻译指的是将源语词汇音译为目的语词汇时兼顾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意义,以补偿翻译过程所导致的语义损失。这种译法能给目的语读者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加深对源语词汇的理解和印象。这一方法多用于商标词的翻译。例如:Coca Cola 被译为“可口可乐”便相当生动地让汉语读者联想到这种饮品给人带来的清爽感、愉悦感———即“可口”又“可乐”,其名其实有一种猝然相遇、默然相契的恰好感;Benz最初有人译为“本茨”,纯属音译,毫无喻义,后被译为“奔驰”二字,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汽车风驰电掣的速度,非同凡响;Head & Shoulders洗发水,原来音译为“海伦仙度丝”,既烦琐又指代不明,远不如现在的译名“海飞丝”形象优美,更能体现产品的特色。类似的还有Pepsicola(百事可乐),Goldlion (金利来),Brandy (白兰地),Budwiser (百威),Philip (菲利普),Whisper(护舒宝),Hismanal ( 息斯敏),Nike ( 耐克),Safeguard(舒肤佳) 等。象译( Image Translation)象译指的是对于英语中用以描述某种事物外形的词汇在译为汉语时同样借助具体形象的翻译方法。例如:U- shaped (马蹄形),Parabola(抛物线),T- bandage (丁字带),Zigzag incision(之字形切口),I- section (工字形剖面),V- band2ing(V 形结扎),Y-graft ( Y形移植片),claw-foot(弓形足),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crossshapedplate (十字板),C network (C 形网络),H-column ( H 形桩),J- display (J 形显示器),Ishapedst ringer (工字形纵梁) ,K- st rut ( K 字形支柱),T- nut ( T 形螺母),T- network ( T 形四端网络),T-iron (丁字铁) ,U-iron (槽铁),U-pipe(U 形管),V- belt (三角皮带),V- stay (V 形拉线),diamond sign (菱形标志) 等。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难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词语空缺现象。在翻译时,如直译恐怕目的语读者难以或不能理解源语词汇所表达的信息,这时便往往需要用加注的手段来弥补可能出现的源语意义在目的语中的缺失。例如:Let both sides unite to heed in all corners ofthe earth the command of Isaiah to“undo theheavy burdens. . . ( and ) let the oppressed gof ree”. (John Kennedy : Inaugural S peech)译文:不管我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让我们双方都记住先知以赛亚(圣经人物) 的重托:”卸下重负,让所有受压迫的人都获得自由”。以赛亚是位先知,出自《圣经》的《旧约》。他富有教养,才华超人,学识渊博。他不畏权势、临危不惧,预言以色列总有一天会得救。肯尼迪在简短的就职演说中提到这个名字,对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其号召力和寓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将Isaiah直译为“以赛亚”而不加以注解,汉语读者便无法理解源语中所蕴涵的那种上帝所赋予的使命感。类似的翻译还有: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Aunt Jemima (杰迈玛大婶,原为美国商业广告中的黑人橱娘,指对白人俯首贴耳的黑人妇女),Brompton cocktail(布朗姆顿鸡尾酒,实际上指癌症止痛药,因伦敦布朗姆顿胸腔医院首次使用而得名) 等等。归化( Adaptation)归化翻译法指的是用与源语词汇有相近表达功能但往往带有一些目的语文化色彩的词汇来翻译源语词汇的方法。著名的BALL MALL(香烟) 被译为“顺”牌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BALL MALL 原意为“球场”,但BALL 谐“波”音,而MALL 谐“殁”音,波消浪殁了,大海岂有不风平浪静之理? 而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的航船不就一帆风顺了吗? 因此, 将BALLMALL 译为“顺”符合汉民族讲究“六六大顺”的心理,带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又如E &YOU 这一服装品牌名被译为“伊可爱”,让汉语读者联想到该品牌服饰给人们增添的魅力。美国运动系列产品“Nike”可追溯到希腊女神,该词在20 世纪50 年代曾被用于一种导弹的名称,从而使该词含有速度、力量之义。将之译为“耐克”,使其具有经久耐穿的特点,一个“克”字包含了战胜对手、力克群雄,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正好吻合了“胜利女神”的原意。
金鳞平面设计
1.《Emerging Business Online: Global Markets and the Power of B2B Internet Marketing (Hardcover)》~ Lara Fawzy (Author), Lucas Dworski (Author) Publish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1 edition (October 21, 2010) 2.《Increase Online Sales Through Viral Social Networking: How to Build Your Web Site Traffic and Online Sales Using Facebook, Twitter, and LinkedInâÂ�¦In Just 15 Steps (Back-To-Basics) (Paperback)》~ Stephen Woessner (Author) Publisher: Atlantic Publishing Group Inc. (October 1, 2010) 3.《E-Business and E-Commerce How to Program (2nd Edition) (Hardcover)》~ Harvey M. Deitel (Author) Publisher: Prentice Hall; 2 edition (October 2010) 4.《Basics Marketing: Online Marketing (Paperback)》~ Brian Sheehan (Author) Publisher: Ava Publishing (September 20, 2010) 5. 《E-business in the 21st Century: Realities, Challenges and Outlook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by Jun Xu and Mohammed Quaddus (Hardcover - Sept. 4, 2010)》~ Jun Xu (Author), Mohammed Quaddus (Author) Publish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September 4, 2010) 6.《Attention! This Book Will Make You Money: How to Use Attention-Getting Online Marketing to Increase Your Revenue (Hardcover)》~ Jim F. Kukral (Author) (Author) Publisher: Wiley (August 9, 2010) 7.《Pay-Per-Click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An Hour a Day (Paperback)》~ David Szetela (Author), Joseph Kerschbaum (Author), Michael Flores (Contributor) Publisher: Sybex; Original edition (August 2, 2010) 8.《Success Secrets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uperstars (Paperback)》~ Entrepreneur Press (AuthorPublisher: Entrepreneur Press; 1 edition (July 30, 2010) 9.《The Stranger's Long Neck: How to Deliver What Your Customers Really Want Online (Paperback)》Gerry McGovern (Author) Publisher: A&C Black (July 15, 2010) 10.《101 Internet Businesses You Can Start from Home: How to Choose and Build Your Own Successful e-Business (101 Ways series) (Paperback)》~ Susan Sweeney CA CSP HoF (Author)Publisher: Maximum Press; 4th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July 1, 2010) 你需要了解最新的有关电子商务的书籍,建议你去amazon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