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超man
基础架构即代码 (IaC) 可自动配置基础架构,使您的组织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风险和更低的成本开发、部署和扩展云应用程序。
基础架构即代码 (IaC) 使用高级描述性编码语言来自动配置 IT 基础架构。
这种自动化消除了开发人员每次想要开发、测试或部署软件应用程序时手动配置和管理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连接、存储和其他基础设施元素的需要。
在一个企业每天将数百个应用程序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并不少见的时代——当基础设施不断地旋转、拆除、扩大和缩小以响应开发人员和用户的需求时——这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自动化基础设施,以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并快速响应新的商机和竞争威胁。
IaC 使这种自动化成为可能。
IaC 也是必不可少的DevOps实践,对于具有竞争力的软件交付生命周期必不可少。
它使 DevOps 团队能够以与版本源代码相同的方式快速创建和版本基础设施并跟踪这些版本,以避免 IT 环境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在部署期间导致严重问题。
配置传统 IT 是一个耗时且成本高昂的过程,需要专家人员进行硬件的物理设置、操作系统软件的安装和配置以及与中间件、网络、存储等的连接。
虚拟化和云原生开发消除了物理硬件管理的问题,使开发人员能够按需配置自己的虚拟服务器或容器。
基础架构即代码 (IaC) 是使开发人员能够通过执行脚本有效地“订购”完整记录的版本化基础架构的最后一步。
好处正是您可以想象的:
由于它对所有内容进行了编码和记录,因此 IaC 甚至可以自动配置遗留基础设施,否则这些基础设施可能会受到耗时过程(如拉票)的控制。
在开发需要满足严格的法规遵从标准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时,这可能会导致部署问题、安全漏洞和风险。
IaC 通过每次配置相同的环境来防止漂移。
开发人员可以快速配置沙箱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环境。
QA 可以快速提供全保真测试环境。
运营部门可以快速为安全和用户接受测试提供基础设施。
当代码通过测试时,可以一步部署应用程序和运行它的生产基础设施。
如果其中一位专家离开了组织,有时会留下其他人来重建流程。IaC 确保供应智能始终保留在组织中。
它还使开发人员能够花更少的时间在管道上,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发创新的任务关键型软件解决方案。
在使用基础架构即代码 (IaC) 自动化基础架构以及选择 IaC 解决方案时,需要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建立 可变 基础架构还是 不可变 基础架构。
可变基础设施 是在最初配置后可以修改或更新的基础设施。
可变基础架构使开发团队能够灵活地进行临时服务器定制,例如,更紧密地适应开发或应用程序需求或响应紧急安全问题。
但是,它也破坏了 IaC 的一个关键优势——在部署之间或版本内保持一致性的能力——并且会使基础设施版本跟踪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这些原因,大多数 IaC 被实施为 不可变的基础设施 ——一旦最初提供就无法修改的基础设施。
如果需要更改不可变的基础设施,则必须用新的基础设施替换它。
因为新的基础设施可以在云上快速启动——尤其是使用 IaC——不可变的基础设施比听起来更可行和实用。
不可变的基础设施将 IaC 带到了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从本质上强化了 IaC 以进一步确保它提供的好处。
这几乎消除了配置漂移,并使维护测试和部署环境之间的一致性变得更加容易。
它还可以更轻松地维护和跟踪基础架构版本,并在必要时自信地回滚到任何版本。
在 命令式 方法(也称为程序方法)中,该解决方案可帮助您准备自动化脚本,一次为您的基础设施提供一个特定步骤。
虽然随着您的扩展,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管理,但现有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容易理解并可以利用您已经拥有的配置脚本。
使用 GPS,您输入一个地址,其余的工作由 GPS 完成,为您绘制最快的路线并避开交通——但您可能需要专家告诉您它做出选择的原因。
转弯指示基于个人经验;提供者知道路线以及他/她选择路线的原因,但如果您遇到障碍或想要优化路线,您必须寻求帮助或自己动手。
虽然有许多开源 IaC 工具可用,但最常用的工具是 Ansible 和 Terraform:
Ansible 是一个由 Red Hat 赞助的开源社区项目,旨在帮助组织自动化供应、配置管理和应用程序部署。
Ansible 是自动配置Docker容器和Kubernetes部署的流行选择。
Terraform 与所有领先的云提供商合作,让您可以并行地跨多个提供商自动构建资源,而不管物理服务器、DNS 服务器或数据库位于何处。
它还可以提供以任何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
与 Ansible 不同,Terraform 不提供配置管理功能,但它与配置管理工具(例如 Cloud Formation)协同工作,以自动配置处于配置文件描述的状态的基础设施,并在必要时自动更改更新配置以响应到配置更改。
小树旁的小树
如果要弄清楚物联网是干什么的,就需要先知道物联网是什么?
1.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2.物联网能做什么?
物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技术将我们的生活用品连接起来,构成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生活场景的描述如下:
下班途中,望着长长的”车龙“,你内心的焦急在烈日的烤炙下是否变得更加烦躁。这时,您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你的物联网空调,于是,你打开手机给它发了一条短信:”工作吧!要自然风,25度“。想像着家中的凉爽,你的心情也爽了起来!唉,又一个红灯,你停下了车,多少有些无奈,这时手机来了新短信。奥,是你的物联网冰箱发来的,它说:”金华火腿没了,是否采购,场地-金华,生产日期·······“,你微笑的点了”确定“,愉快的归家途中。
到了家门口,你发现了已经等候多时的超市送货员,你接过火腿。随手掏出手机,输入密码,打开了物联无线锁,走进那早已调好了温度的房间,沐浴着自然清新的凉风。这时,肚子”咕咕”的 响声,让您走近了物联网冰箱,80、90后的你从小娇生惯养,对做饭很是厌烦,可自从有了物联网冰箱,你总是想迫不及待的漏一手。在冰箱显示屏上显示的菜谱的提示下,香气弥漫着你······
岗位: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目前通信网络发展中就业前景看好。
发掘科技一家专业的物联网硬件方案公司:发掘科技
球球阿月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央和地方为实现稳就业、稳投资等“六稳”目标和完成保就业、保民生等“六保”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在补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度。新基建涵盖数字化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但不宜泛化,要着眼长远,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以适应人类迈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大趋势及需求。 基础设施的内涵演进与体系构成“基础设施”的英文为“Infrastructure”;其中,“Infra”为拉丁文,意为“在下部”,“Structure”意为“结构”。因此,该单词字面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保持运行所必需的系统或结构”。我国的大运河(公元前 486 年始凿)、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以及西方的罗马水道(公元前 6 世纪始建),均证明人类社会早已有基建的公共观念。从社会成本视角理解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与其支撑服务的对象构成“相互定义”的一个系统。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电力、通讯、给排水、水利设施、管道燃气等所有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设施,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从投资角度看,基础设施是公共先行资本,必须先行于收益快的私人生产投资。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应基于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做出供给决策,并用税收等收入进行支付。广义的基础设施可从社会成本的意义上理解,除了狭义的基础设施即公共先行资本外,还包括教科文卫、国防、公共安全等广泛领域;其为社会直接生产活动提供要素支撑和环境服务,使私人直接生产投资更加有效率,生产的收益更高;其费用由社会分摊,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或公共间接资本——能提高整个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具有间接经济效益,也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从发展内涵视角理解基础设施体系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刻,基础设施内涵也逐渐深刻。1965 年,经济学家 Hansen最早提出基础设施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指为人民生活投资的间接资本,如健康和教育投资。经济基础设施是用于支持经济生产和一般经济活动的间接投资,主要包括公用事业设施、公共工程和运输。后来,基础设施内容体系进一步扩展到支持生活和保护环境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文、创新、制度等基础设施。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能量是物质和信息流动的动力,信息是人类了解、调控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信号。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M-E-I)的顺畅和制度保障,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基础设施是特定阶段保障人类社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顺畅、安全、高效流动的软硬件设施网络,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提供持久性公共服务支撑。基础设施既是过去发展的成果,又是未来发展的条件。在信息社会,科技与信息化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科技与信息化产品及服务驱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内容体系进一步扩展为:科技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与治理基础设施(图 1)。基础设施包括哪些内容,基础设施包括的三大类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特征“新型基础设施”生发于“传统基础设施”,“新发展”生发于“传统发展”,对基础设施“代际飞跃”的理解与对应的发展理念和时间尺度有关。从社会发展长周期来看,发展和新发展之间、发展和基础设施之间,是深度融合、动态演化的。一些基础设施早期作为社会分摊成本,后来因为有大量私人生产投资进入,成为基础产业,从而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就创新驱动发展而言,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共同成为“全面创新”驱动引领“全面发展”的基础支撑。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新型基础设施是为未来阶段保障人类社会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更加顺畅、安全、高效流动,具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特征的软硬件设施网络,为实现“新发展”提供持久性公共服务支撑。未来社会的研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弃置等活动,以及土地、劳动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供给、流动与组合,体现为 M-E-I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需要新、旧基础设施体系的系统支撑。日本提出建设“超级智能社会 5.0”,是指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不同“代际”的基础设施。“代际”主要表现为M-E-I的产生、传输、组合方式和效率不同。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向智能社会迈进,在人机物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机器将从人类的工具和从属逐步上升为伙伴;通过 M-E-I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使人类社会、虚拟空间、自然空间、机器物理空间联通互动、数字双生、虚实交融,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社会形态。智能社会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核是新一代战略型、网络型的科技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图 2):物质流由“人—自然物—人工物”表征,包括保障人类研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弃置等活动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从能量流获得动力,从信息流获得调控信息; 能量流由“开发—转换—利用”表征,包括保障人类开采、开发、转换、利用、存储、传输能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从物质流获得能量物质及智能、机器,从信息流获得调控信息; 信息流由“云—网—海”表征,包括保障人类开发、收集、存储、处理、应用数据信息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从物质流、能量流获取数据、智能、机器和能量,调控物质流、能量流的开发与运行。新型基础设施的特征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成机制决定其新特征。新要素驱动。与传统要素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不同,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具有共享性、累积性、倍增性,对基础设施有更高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安全保障”要求。要素新组合和数字赋能驱动。如同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迈特卡夫定律),一个国家知识生产的创新机会与其知识累积、传播交流程度成正比。工业时代的要素组合方式是集中式的,以他组织、独占性竞争为主,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供给;而知识时代的要素组合是分布式的,以自组织、创造性竞争为主,领先企业和机构成为基础设施供给者。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具有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从 0 到 1”的原始创新驱动。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率先发现基础科学规律、开发应用原创性引领技术的国家,才可能形成具引领性、带动性的战略性产品和战略性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拉动。在知识经济、智能社会需求牵引下,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均衡性、安全性和智慧化、生态化、可持续性等特征,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智能、普惠、创新、包容、安全的公共服务。 制度变革推动。广泛集聚优质、可持续的新要素,保障区域、国家、跨境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和普惠供给,需要提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及应用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新型基础设施的类型与体系框架离开支撑对象,无法理解新型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成。新基建不仅要补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还旧账”,以及解决当下发展中的紧迫问题,还要为国家未来长远发展打牢基础,更多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只有体现国家意志,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新基建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立稳潮头,并在未来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基础设施的类型从形式与内容 2 个维度看,现代化强国的新型基础设施之“新”,主要包括 4 种类型:“新瓶新酒”“新瓶旧酒”“旧瓶新酒”和“新制度”。其中,狭义的“新”仅指“新瓶新酒”,即数字化科技创新与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现代能源、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等基础设施,如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源、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基础设施。而另外 3 种为广义的“新”:“新瓶旧酒”,即基础设施数字化,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旧瓶新酒”,即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特征的基础设施升级,如空天海洋、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拓展;“新制度”,即国家安全与治理基础设施,如安全与治理标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现代化强国新型基础设施的体系框架《创新 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描绘了我国面向 2050 年实现现代化的图景和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整体构想,并分阶段刻画了八大体系建设的特征和目标。这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再加上支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两大基础体系,需要建设十大新型基础设施(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