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23

枫桥夜泊123123
首页 > 英语培训 > 茯苓的英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包子baozi2015

已采纳

是一种药材,可以煲汤治疗各种病症

茯苓的英文

219 评论(11)

啦啦啦啦7

茯苓[概述]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药物]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药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药性] 甘、淡、平、归肺、胃、肾经。[药效] 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药量] 煎剂:3~45克,白茯苓应切片或制成粉以利药效发挥。丸散:3.18~9克【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按语】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布无形之气也。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世补斋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茯苓夹饼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西饼’”也是很薄的。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那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美别致,更富有艺术性。因而,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龟苓膏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 具有清热去湿, 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功效,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英文名】 PORIA【拉丁名】Poria cocos【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制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性状】茯苓个:呈类球形 、椭圆形 、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鉴别】(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 9~15g。【贮藏】置干燥处,防潮。【备注】(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摘录】《中国药典》茯苓(《本经》)【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1.《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2.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3.《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4.《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5.《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6.《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7.《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8.《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植物形态】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药材商品种类】1、茯苓个 野生品于7月-次年3月在松林中采挖;人工栽培者于接种的次年7-8月间采挖。将鲜茯苓堆放“发汗”,使水分析出,置于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反复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状,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2、茯苓片 鲜茯苓去皮后切片。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白色部分为“白茯苓”。3、茯苓块 鲜茯苓去皮后,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白(赤)苓块 为扁平方块,白色或微带红色,厚4~6mm,长宽4~5cm。◆平片:为1~2mm厚的薄片,长、宽5~8cm。白色或微带红色。◆骰方:各边均约1cm的立方体。生切品色白易碎;蒸后米白色,质坚实不碎◆苓肉 不规则团块,直径1.5-4cm,为质松易碎的次货加工。灰白色带微红。◆碎苓 不规则边料碎片,色白或微带红4、茯苓皮 削下的茯苓皮,干燥。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5、茯神 中间有松根的茯苓。6、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商品规格等级】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为个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骰方、白碎苓、赤碎苓、茯神木等规格,多为统货。1、个苓一等: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大小不分,无霉变。二等: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棕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2、白苓片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 7片,片面宽长不小于3cm,无霉变。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3、白苓块 扁平方块,白色,厚4~6mm,长宽4~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4、赤苓块 赤色或浅红色,余同白苓块。统货。5、茯神块 扁平方块,色泽不分,每块含有松木心。厚4~6mm,长宽4~5cm,木心直径不超过1.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6、骰方 立方形块,白色,质坚实,直径1cm以内,均匀整齐,不规则碎块不超过10%。无粉末,无霉变。7、白碎苓 碎块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无粉末,无霉变。8、赤碎苓 赤黄色,余同白碎苓。9、茯神木 茯苓中间的松根,弯曲不直,似朽木状。色泽不分,质松体轻。每根周围必须带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径不超过2.5cm。无霉变。【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2.抗菌作用: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4.抗肿瘤作用:5.茯苓多糖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7.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34 评论(13)

火炎焱加冰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

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扩展资料;

首先,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功效,中医认为,渗是指把分散的湿邪集中起来排除,利是指直接把湿邪排除。茯苓药性平和,如果出现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等症候,

不论偏于寒湿,还是偏于湿热,均可配合其它中药服用茯苓,比如偏于寒湿者可将茯苓与桂枝、白术等配合服用;偏于湿热者可将茯苓与猪苓、泽泻等配合服用。

其次,茯苓能够健脾。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是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容易生湿,此时不仅要补虚,而且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就是比较适合的辅助药物,可以配合人参、山药、黄芪、党参等补脾气的药物一起服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茯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两茯苓一两金” 服用茯苓到底有哪些好处?

90 评论(15)

cherrychoi25

茯苓在土里的样子。

挖出来的样子

削掉皮之后的样子

切成丁的样子

晒干后的样子。

除了能切成丁,还能切成片和快。他们的样子分别为:

片和硬币差不多后,大大的一张。

块的厚度和一根手指差不多,宽度和三根手指差不多。

88 评论(15)

佳丽子伊

是利水渗湿药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建脾,宁心因为有利水和建脾作用,所以可用来减肥白茯苓也有有美白作用,故可以要来做美容产品

144 评论(15)

江秀梅+刘洋

茯苓(图2)药名:茯苓 汉语拼音:fu ling 英文名:Indian Buead, Tuckaho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olfiporia cocos(Schw.) Ryv.&Gibn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学分类: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茯苓属Wolfiporia。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炮制: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358 评论(8)

蓝莓嘉人

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应用广泛,学会鉴别很关键!

88 评论(15)

起名字哈烦躁

说到茯苓这种中药 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它有着很好的滋补作用,在我国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11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