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irdtang
绝对不要觉得丢人。老外们最怕的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人讲英语,打嘟噜啊,非常难听懂,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还是英语啊!讲的跟俄语似的。另外,非英语国家的日本人,韩国人讲英语更不如中国人(等层次比较,比如小学生对小学生,大学生对大学生,随机挑选)。所以尽情讲吧,别怕丢人。
请叫我开森果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思维说出来、写出来的英语,多少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本来就是不一样的,组句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现在说的中式英语,多半是带有贬义的,一般都是指英语存在不同程度的语法、用词等问题,不合乎英语的规范,看起来“不地道”。同样俄式英语则是俄罗斯的人说的英语,带有俄语的口音和方式,也不是正宗的英语。
爱吃的呆猫
所谓某式英语,其实就是带有某地域特色的口音而已,同样是英式英语,城市和乡下可能说得也不一样,同样是美式英语,可能不同的州的表达方式也都不同,但是最终都不会影响交流,所以单纯讨论某式英语,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来看一下,所谓中式英语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英语会出现听起来很别扭的感觉,所谓的不纯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学习的汉语已经占据了我们大脑中的高地,后面再来一门语言的时候,中文会对其发起攻击。
语言其实是声音的艺术,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所以当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当出现一个我们不曾听过的声音时,我们会用已经掌握的发音去进行替换,因为这样最省事,不用去学习新的东西,不用去调整口腔的形态。
很多拼音里的发音很容易和英语的发音混淆,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替代情况,中文发音的比例高了,自然听起来就是中式英语了。
其实这个中国的方言一个道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有的和普通话比较相近,听起来也像普通话,但是总是有一些地方性的发音,虽然听着别扭,但是也能听懂,不影响交流。
还有一点就是汉语的整体发音部位是靠前的,所以听起来比较轻,而英语的发音充分发掘了口腔的形态,有很多种声音,再加上西方人和东方人体型上的差异,导致即便是同样一个音,发出来之后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国英语听起来就很明显。
我是团爸,关注两性关系,致力亲子教育,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团爸爱陪娃
福娃小宝贝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世界各国这间的交流沟通就变得更加紧密,而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了,但是像如今将中文简单的用几个组合起来的英文单词表达出来的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一个奇葩。语言虽说是拿来做沟通使用的,但是语言也是一门严谨的艺术,这也就是在不同场合人们讲话所使用的措辞都要求不一样的原因。
虽然说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文也成为很多国家必须要学的一门外语,但是在国内我们不能够将中式英语作为规范或者是一种创新的英语形式存在。很多人认为中式英语的出现能够使得中国的学生学英语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这样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中式英语只会在教育方面给学习的孩子带来困扰,而不是帮助他们。若是这些中式英语存在太多,现在孩子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就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中式英语的陷阱,这对于以后他们学习英语很不利,想想若是在一场很重要的国际大会上,我国有人去讲话,然后说出来的英语全是中式英语,那么不说外国人能不能听得懂,就是其讲话的说法也会让人家将中国看扁,这样的中式英语只能作为网络玩笑一笑而过,不能当真。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发展及存在都是一种历史的演变,是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形成的,如果我们直接这样说中式英语,其实是对英语这种语言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中文的一种不负责任,本来中文中很含蓄的表达被用中式英文表达出来后只能是引人发笑的说法,因此中式英语只是网络上一种奇葩的行为。
winnie1103
‘N o zuo no die(不作不死)’‘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我要给你点眼色看看)’……”网络热帖说的“中式英语”近年来十分走俏,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获得了老外们的关注并模仿。一个新创造的“Chinglish(中式英语)”也登堂入室,它指的是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例如,明显带有中国人寒喧特征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还有诸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You ask me,me ask who(你问我,我问谁)”等。这样的中式英语终于有出头之日了啊!这样用中式英语来考四六级,我觉得肯定不会有人会刷好几次才过的。什么时候咱们中式英语有出头之日了,哪敢情才叫好啊!这既是奇葩又是创新哦!假如不是创新的话,哪能有如今这样令人捧腹大笑的奇葩效果呢?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人走遍世界的同时,也将“中式英语”推广成热门。如果说,像“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is know too(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Watch Sister(表妹)”这样的表达基本上还算是搞笑的话,那么,像“gelivable(给力)”“Tuhao(土豪)”“Dama(大妈)”等词汇,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已被老外所认可,甚至于“lianghui(两会)”“Bu zheteng(不折腾)”等政治术语,也已被西方专业词典收入并广泛使用。其实感觉中英文结合也没什么,就像咱们也经常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结合啊!偶尔来几句文言文,说点诗词的也是极有味道的。好比写字的话,咱们也有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一起写的。偶尔单词不会写了也是乱拼的,哈哈,想到了之前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念英语单词时包括之后学单词 都是按拼音来度单词记音标的,哈哈,中英结合才不累啊!
虽说中式英语太不规范,但是偶尔用用还是可以的。毕竟学习英语是很枯燥的啊!语言的掌握和学习哪是一朝一夕的事啊。毕竟英语是外语,不是咱们的母语啊!偶尔也得有点生活小调味的啊!中式英语火起来,哈哈!
沈阳宜家装饰
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当中国人发明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这个看起来有些雷人的词汇就带领着Chinglish(中式英语)一路前进。当四川人发明了“standing flower”(站花)后,川式英语也开始不断出现在川菜菜谱的翻译中。如果是严肃的学者,听过这种统计后大体上有两种反应。一种觉得08奥运都举办过了,外国人看见满街路牌上都是读不通的或读出歧义,这样太丢人了。另一种就是强烈的自豪感了。English到中国变成Chinglish,然后不但被foreigner accept(外国人接受),而且居然还很Popular(流行)。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已经相当不一般了,不说跟盛唐比吧,但也相当了不起了。更多关于Chinglish的笑话,是天才的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例如那个著名的颇有诗歌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You say what?(你说啥?)→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看了都不禁会心一笑。就是这样一个个无名的天才,用幽默溶解了语言的国界,微笑着伸出手,让不同的人牵着手走到了一起。不经意间迸发出的火花,却不知不觉中溶解了冰河——“drink tea(喝茶)”……这些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的一部分,而“博客”、“粉丝”这些生词也逐渐被添加到汉语词典里来。2013年3月下旬,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今日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 视频中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 Countries?” 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另一个雷点。 中式英语再次成为了热点。这次不再是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也不是餐馆不知所云的菜谱,而是中国人自创出来的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还有更富时代特色的“Chinsumer”(指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Vegeteal”(指开心网上的“偷菜”)。人们在网络上传播和把玩着这些中式英语单词,新词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后,也许会有更多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人给中国式英语下了定义: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不过,中式英语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还是跟大量外国人到中国工作、生活和旅游有关。影响最大的中式英语还是公共场所指示牌和餐馆菜单上的英语,在网络上,它们多数由外国人拍摄,以图片配文的形式出现,数量可谓成千上万。比如“请携带好随身物品”被写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先下后上,文明乘车”则是“F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有当事者表示,许多地铁站、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志,英文翻译最初只为形式齐全,有些只是随便拿字典或者用谷歌翻译之类的软件翻出来完事,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可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这里,他们首先注意的是英文,于是其中的错误一一浮出水面。 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式英语,还有不少人真心喜欢。也许跟外国朋友的鼓励有关系,当前一段时间内,许多中国人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自创英语词汇和句子,如Smilence这样类似Brangelina(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妻的合称)的“自创合成词”。也有些词把汉语里的俏皮话直译过来,造成错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新华社报道称这是“中国式俏皮话丰富了英语”——而这是一种创新的中式英语。老外对中式英语的喜欢看似意外,其实也容易理解。就好像我们看到外国人学中文,即使错误频出,也不会瞧不起对方一样。而就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努力改正中国式的语病时,许多外国人却在热心地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中国式英语。当然也有老外充当“语言翻译”努力帮中国城市纠正错误的英文,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杜大卫。不过,就像英国《卫报》的报道所言,更多老外觉得中国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调味剂。对来过中国的老外来说,拍下中式英语的招牌然后上传到网上,已经变成一种时尚。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中式英语的照片已达4千多张,甚至老外们开始交流起哪个风景区和城市的中式英语最多,比如广州的莲花山就是几个老外公认的中式英语的繁盛地。而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则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从2005年开始起,Chinglish就被其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GLM认为,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他们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最受关注的中式英语,比如2006年的 “No Noising”(别吵,地道英语为“Quiet,please”)、 “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地道英语为“Information Booth”),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 (残疾人厕所,地道英语为“Handicapped Restroom”)、 Airline Pulp(航空餐,地道英语为“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GLM认为: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中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有趣的是,中式英语的被发现和被消灭几乎是前脚和后脚的事。有外国人说,他曾经在机场发现有趣的中式英语,可是没过几天再去的时候,已经被更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许正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发现让国人开始注重对中式英语的清理,特别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城市举行的这几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开了对中式英语标识的全面纠正工作。而同时传来的却是外国人遗憾的声音“取缔中式英语的消息令人沮丧”,“如果来到中国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将是多么索然无味”。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出现了“救救中式英语”的小组,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在国内网站如天涯上,保留中式英语的帖子也能得到无数响应。不过,在中国人中,更多的意见是:“这些错误的翻译是挺好笑的,但是这种错误的标识长年累月地被挂在大街小巷醒目之处就更好笑。这种混合式的非标准英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网友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觉得好玩就把它们保留下去。”正统领域的中式英语势必将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可能会对中式英语更加敏感(无论中外人士),新上传的网上的Chinglish图片总能引起网友追捧,比如最近的一个安徽房地产广告语“No Hefei,Guangbian World”(不出合肥,逛遍世界),还有“Kaifeng Bus Stop Jin Mouth”(开封公交进站口),上海南京路咖啡馆里的“ Take Iron Coffee”(拿铁咖啡) 等,它们总在出其不意地挑战着人们想像力的极限,而赶在它们消失之前将其记录下来,正是许多人在做的。“中式英语要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分析道。在互联网上,中式英语的狂热追随者数目还在上升之中。而中式英语的新式变体也在不断涌现。GLM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Do you need any help welcome toChinglish
jarvinia奈奈
在全球一体化的客观背景下,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性极高的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语法都是需要潜心学习才能确保应用的熟练性和实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为了制造宣传效应,衍生出了所谓的“中式英语”这一奇葩教学模式,甚至自诩为英语教学的创新,殊不知这种四不像的教学方式,不但对学员的英语能力提升无济于事,反倒会影响日后的实际应用和交流。
英语教育的普及,说明这方面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大的,尤其是中外交流的全面放开,使得职场环境中的英语应用极为广泛,而缺乏英语基础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注定会非常吃力,这就使得培训机构为了提升招生效率而自创各种教学方式,但这些方式已经被证明是山寨方式,对学员的语言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很多时候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情境中有所发挥,但学习英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技能,因此标注汉字用来纠正发音的教学方式是极为荒谬的。学习英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强化职场竞争力,而不是跟学生一样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这种学习需求就应该按部就班的系统学习,任何所谓的创新教学都是不靠谱的。
语言能力的强化学习,需要从各方面去做出改变,尤其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汉子标注发音方式作为创新,毕竟这对学员的语言能力的掌握是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的,如果能够潜心研究教学方式,并且设身处地的为学员考虑,才能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这也是未来的英语培训需要改进的环节,而中式英语则只能作为概念性的炒作,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是毫无益处的,相信很多参加过社会培训的学员对此都会有切身体验,毕竟语言能力的掌握最终还是要服务自己的实际应用,而奇葩教学方式则无法满足这方面需求。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