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o小毒
面人、糖人、糖画、泥人、糖人、泥塑、木雕、影雕、盐雕、剪纸、剪影、木偶、布艺、玻璃拉丝、琉璃坊、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核桃雕刻、花鸟字画、木版年画、大米刻字、民间玩具、手工编戒指、纸雕、豆艺、香包、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铜艺自行车、篆刻、魔术气球、
贝贝781213
1、豫剧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2、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3、汴绣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也是河南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4、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而名为“信阳毛尖”。5、罗山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省罗山县传统戏剧,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系由古代中原影戏逐渐演变形成,其唱腔音乐蕴涵有江淮地区民间音乐的元素,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呈现出高亢明亮、委婉动听的艺术风格。其唱词诙谐幽默,体现出江淮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
机智小百合
我想笑笑飘过,像你的名字一样,sorry,3124。因为你问的根本就不是实质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很多阵法,基本上都失传了,你跑这来问,你当真有稍微一个懂点皮毛的人能回答你啊?不说阵法了,连《孙膑兵法》都是残缺本,《吴起兵法》更是掉了好几章。如果你真要像了解九宫八卦之类的,你应该去道家领域寻找,比如去请教武当山的道士,去研究周易的象数,您有那个耐性吗? 养生方面,你说《黄帝内经》,是好东西,不过内容博大精深,有养生的道理、治病的方法、针灸、经络等等。至于穴位,一般有按、揉、点、针刺等等方法,我只知道点皮毛中的皮毛。让人沉睡的穴位,例如“劳宫穴”,揉劳宫能让人心中平静,容易入睡;点按“足三里”,因为它属于胃经的要穴,肠胃血液运行快,人就容易入睡。 至于解穴,哪是一两句说得清的?你要有心,就去拜师学去。不过如果只是心血来潮,那就还是别费这个力好。
可爱滴娃
应该是要十大阵法吧 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在唐代有关薛仁贵的演义中可见有记载,详细为: 一字长蛇阵, 二龙出水阵, 天地三才阵, 四门兜底阵, 五虎群羊阵, 六丁六甲阵, 七星北斗阵, 八门金锁阵, 九字连环阵, 十面埋伏阵。 事实上的中国古代阵法没这么复杂,可简单分为进攻和防守,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总结先人经验,系统完整地将“阵”分为十种阵型,即:“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另外还有用以射击的“云阵”,围敌的“赢渭阵”,奇袭的“阖燧阵”,备受推崇的诸葛亮改进过的“八阵图”、“梅花阵”,种类不下二十种。 阵法变化 十种阵法变化简述: 攻打一字长蛇阵的头或尾,另一头转过来,形成二龙出水阵。 中间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阵。 两头回撤,形成四门兜底阵,互相穿插,变成五虎群羊阵。 然后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阵。 随后一半拉成线(可随意变化),一半如同四门兜底阵一般,即北斗七星阵。 环绕一圈,按八卦阵布阵,留八个出口,变成方形,即八门金锁阵。 按九宫排列,每格兵将穿插,逐渐如同一体,互相交穿,即九字连环阵。 最后变成十面埋伏阵。 十阵变化无穷,难以抵挡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 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的造诣。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它与两家倡导修炼和清静无为的主张分不开,而这也正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气功,主张以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为根本,即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传习甚少。故气功亦以佛、道两家为主,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视为气功学术的经典作品。晋隋时期,矿物药养生达到顶点,服食五石散几乎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时髦,流传既广,遗祸亦烈,伤身殒命者比比,这从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唐以后,衰而未绝,帝王豪门因之亡命者代有记述。房中术则在秦汉以前似乎较为开放,这从古时记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残存帛书中可以看出。宋以后,可能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影响,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观念和压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趋严重,谈房中术者不被采录,或视为禁书而遭封删,故流传后世者极少。辟谷养生术自创立至今也逾千载,代有流传,只因遵行不易,须与坐禅等功法相辅而行,一般人难于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终没有较大的发展,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相反,饮食调摄养生法则因符合上下各个阶层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需要,故日渐发展,代代深入。四时调摄养生、环境养生等因其顺应自然、符合人愿,故而日积月累,研究渐趋深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养生学的研究日趋活跃,国外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及实验,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机理,包括生物内在的决定因素与生物生存过程中的有害积累两个方面;中国则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整理及对抗衰老具体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寿六字诀 吹、呵、嘘、吃、呼、嘻为延寿六字诀,做法是口吐鼻取。 1、总诀 肝若嘘时目争精,肺知晒气双手举,心呵顶上连仪手,肾吹抑取膝头平,脾病呵时须摄口,三焦各热卧嘻嘻。 2、吹肾气 正坐,以两手举起从耳朵左右引三度或是反手抛射,左右同转身三五度即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此法能去腰肾膀胱间积聚的风邪,其余如上法,如果要修炼要在静室里焚香,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异,每夜半后生气时,或五更睡觉,先呵出腹内浊气,或一到九止,或到五止,定心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积心神然后以大拇指背试眼睛九遍,并按鼻左右七遍,把两手擦得很热,闭住口,先要呼吸然后到摩面,不论次数,为真人起居法,再以舌尖抵着上腭,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令人胃存神受。这样作三度九咽,得以深深灌溉五脏光泽。 3、呵心气 坐正,两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坐正,一手按另一手的腕上,另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仪,用脚踏在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间风邪诸疾,关气为之,闭目良久,三咽,三叩齿才停止。 4、嘘肝气 坐下正,以两手相重按下,将身体向左右各慢慢移动三五度,又坐正,两手泄相仪翻覆向胸三五度,此举能够化除肚内郁积的风邪毒气。 5、吃肺气 坐正,两手抵地,缩身曲脊向上举三次,可以消除肺部的风邪和积劳,亦可反手用掌头轻打脊上左右各三五下,闭目咽液叩齿三下才停止,此举能消除胸臆间的风毒闭气。 6、吸脾气 大坐,一脚伸,一脚屈,两手向后反击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两手抵地,眼睛顾盼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脏风邪增加食欲。 7、嘻三焦 平坐,昂头,两掌向上,以两手挽脚腕,摇动三五度,或大坐,两脚向左右伸开,以两手扣地,举身腰脊三五度,能去肾内的风毒邪气。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养生之道 [编辑本段]古代食物养生经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 “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食要限量 “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食宜缓细 “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进食专心 “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 怒后勿食 “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 选食宜慎 “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餐后保健 “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学名腧穴。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编辑本段]概述 腧(shu‘,第四声)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时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编辑本段]穴位(acupuncture point)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编辑本段]【穴位排列规律】 人体“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推测如下: ●我们知道,“功能”这种东西,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我们身体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体液”和“神经”,那么“穴位”是不是因为“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而“产生”的呢?那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凹槽处等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lindadoncry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达尔文更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准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条目不够科学,《本草纲目》中说铅粉辛寒无毒,事实上是有剧毒的;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懒婆娘的裹脚布(多垢者佳)、户限下土、古镜、灵床下鞋、自经死绳、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或过于牵强(如粪中蛆、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你是否想问有边套剧讲药物学家李时珍 TVB-本草药王 真有其人 《本草药王》是以李时珍的事迹为蓝本,剧中李时珍一家人,包括:父母、兄长及妻子,以及徒弟庞宪,历史上真有其人,并非虚构。 资料考究 《本草药王》剧中提及不少药材功效、药膳疗法及处方等,都经过大学教授和业界前辈指正,务求做到资料无误。 真药出镜 《本草药王》剧中提及多种药材,其中,罕有药材,如:牛黄…等,若你真的把它当作假药」道具,便大错特错。剧中某些罕有药材,监制特意向药业老字号借来,给观众认识其真貌,一开眼界。 医官药箱 医官们出诊,随身会带备药箱。箱内有止血药、跌打药和一般解毒用之甘草粉,以备临场急救使用。 医官职责 太医院的职责主要为两大类,御医级以上的医官会在内宫范围视诊,专门侍奉皇上及妃嫔。而李时珍担任的吏目,专门为宫外的王公伯爵及大臣视诊。 逢请未必到 太医院是属于皇上私人御用,王公大臣要请医官出诊,都必须由内监上奏,得到皇上「恩准」,医官才可以出诊。若然你是失宠官员,就别妄想医官会为你效劳。 严禁小费 医官出诊后,若受到王公大臣赏赐,必须上报,不可私自受礼。贪污,不论古今,都绝不容许的。 医学世家.弃儒从医 李时珍(林文龙饰)三代行医,自少对医药耳濡目染,着迷于草药研究,但为遵父命投考科举,结果三次落第,遂决心弃儒从医。 时珍以服务百姓为主,对穷人赠医施药,甚得人心。他拜奇医小地藏(廖启智饰)为师,发明了「蒸气消毒化」、「冷敷法」、「疯狗症疗法」等等,闯出名堂,奠定他日后成为药王的基础。 温疫期间,官方药局执错药、奸商卖假药的事件层出不穷,时珍遂立志重修历代本草,让世人以辨真伪。 权贵打压.逃亡隐世 行医成名的时珍,进入太医院。在此期间,他得以博览藏书,丰富了他修订本草的资料。他又接触到针灸铜人,得以深入研究奇经八脉,并发表「脑为元神之府」学说。 时珍欲向皇上自廌重修本草,把药医纳入正途。可是,他因力谏丹毒之害,受到权臣严嵩(罗乐林饰)打压。严嵩不惜罗织罪名,欲毁时珍手稿。于是,时珍逃离太医院,展开逃亡生涯。 隐世行医.撰写巨著 逃亡中,时珍一边隐世行医,一边采集研究草药,决以毕生之力完成《本草纲目》。被通辑期间,他仍冒险四出行医救人,为了医治重创病人,更用曼陀罗花成功研制成全身 *** 。 不幸,时珍最后被捕下狱。严嵩利诱之,要他交出《本草纲目》手稿,便可免死罪,时珍如何决择? 红颜知己.错配鸳鸯 在时珍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婚配之妻吴慕榕(李诗韵饰),一个是红颜知己冬青(叶璇饰)。 冬青懂得医药,跟时珍在医药救人经历中惺惺相惜而产生情愫。不料兄长果珍(艾威饰)亦喜欢冬青,时珍兄弟情深,于是让爱,并依婚约娶了慕榕为妻。 时珍成亲后,才发现冬青所爱之人是自己,已恨错难返,一个是婚配之妻,一个是红颜知己,时珍在情义之间陷于两难,他如何自处? 参考: tvcity/drama/the_herbalist_s_manual/information/index 本草网目is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搾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籐,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籐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籐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 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巖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参考: me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