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无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 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a. 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 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7 卵黄:主要营养物质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细胞的细胞膜 真正的卵细胞 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含细胞核 卵白:含有营养和大量水分 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系带:固定和减震 卵壳:保护作用,能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保护作用3.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4.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昆 虫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卵生 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鸟 类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 .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6.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7. 生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N,体细胞的则为2N,如人的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是23对(46条),在精子和卵细胞都是23条.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1/2体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2)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DD × d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1 : 2 : 1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3 :1 2. 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3. 假如D是控制显性的基因,d是控制隐性的基因,那么DD和Dd表现为显性性状,dd表现为隐性性状 4.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加。 5. 常见遗传病: 如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等.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 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2.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22对+XY 女:22对+XX)。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4.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 性别 男性 女性 数目 体细胞 染色体组成 22对+XY 22对+XX 23对 性染色体组成 XY XX 1对 生殖细胞 精子 卵细胞 数目 生殖细胞 染色体组成 22条+X或22条+Y 22条+X 23条 性染色体组成 X或 Y X 1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如:太空椒等。 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不能传给后代。如:晒黑的皮肤等。3.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 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过程如下: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5. 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 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有叶绿体自养的植物: 藻类 苔藓 蕨类 裸子 被子 原始生命 无叶绿体异养的动物:原始单细胞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脊椎动物)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april841002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对染色体上的DNA互成平行双螺旋结构。DNA是由一个一个核苷酸头尾相连而形成的,人的DNA约有3X109个核苷酸。
单曲5678
选A有性生殖经过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中会有基因重组——也就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以及基因突变,这使得后代的基因型更加丰富,更能适应环境。而无性繁殖则略去了有性生殖的受精等过程,能比较快地繁殖出下一代(尤其植物运用很广泛,用几个细胞就能繁育出新植株),但是由於没有经过生殖细胞的正常结合所以减小了基因突变的概率,并且没有基因重组。我是非专业人士,仅供参考啦
天龙过江
一、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 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 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 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 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 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 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 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 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 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三、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四、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 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 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 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五、人体正常生理指标: 1、血液pH:7.35~7.45 2、血糖含量:80~120mg/dl。 高血糖:130mg/dl, 肾糖阈: 160~180mg/dl, 早期低血糖:50~60mg/dl, 晚期低血糖:<45mg/dl。 3、体温:37℃左右。 直肠(36.9℃~37.9℃,平均37.5℃); 口腔(36.7℃~37.7℃,平均37.2℃); 腋窝(36.0℃~37.4℃,平均36.8℃) 4、总胆固醇:110~230 mg/dl血清 5、胆固醇脂:90~130 mg/dl血清(占总胆固醇量的60%~80%) 6、甘油三脂:20~110 mg/dl血清 六、高中生物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 1、ATP合成反应方程式:ATP→ADP+Pi+能量 2、光合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分步反应:①光反应:2H2O→4[H]+O2 ADP+Pi+能量→ATP NADP++2e+H+ →NADPH ②暗反应:CO2+C5→C3 2C3 →C6H12O6+C5 3、呼吸反应: (1)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分步反应: ①C6H12O6 →2 C3H4O3+4[H]+2ATP(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2 C3H4O3+6H2O→6CO2+20[H]+2ATP(场所:线粒体基质) ③24[H]+6 O2→12H2O+34ATP(场所: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反应方程式:(场所:细胞质基质) ①C6H12O6 →2 C2H5OH+2CO2+2ATP ②C6H12O6→2C3H6O3+2ATP 4、氨基酸缩合反应:n 氨基酸→n肽+(n-1)H2O 5、固氮反应:N2+e+H++ATP→NH3+ADP+Pi 七、生物学中出现的人体常见疾病: ①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自身免疫病。免疫机制过高) ②艾滋病(免疫缺陷病)胸腺素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功低下患者。 八、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类别名称 单基因 遗传病常染色体遗传隐性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 性(X)染色体遗传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常染色体病数目改变 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 结构改变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 九、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微生物: 1、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①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2、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3、灭菌:是指杀死一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实验室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4、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5、微生物代谢类型: ①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 2H2S+CO2→(CH2O)+H2O+2S ②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③化能自养: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硝化细菌、产甲烷菌(厌氧化能自养细菌) CO2+4H2→CH4+2H2O ④化能异养:寄生、腐生细菌。 ⑤好氧细菌:硝化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⑥厌氧细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 ⑦中间类型:红螺菌(光能自养、化能异养、厌氧[兼性光能营养型])、氢单胞菌(化能自养、化能异养[兼性自养])、酵母菌(需氧、厌氧[兼性厌氧型]) ⑧固氮细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圆褐固氮菌) 十、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到的较特殊的细胞: 1、红细胞:无线粒体、无细胞核 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仅有及少的细胞质在尾总部 3、神经细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 十一、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化学性质激素名称来源 肽、蛋白质类激素(由脑和消化管等部位所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部位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抑制因子)、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下丘脑、神经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腺垂体 胸腺素胸腺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 胺类激素(含N)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类固醇、醛固酮肾上腺皮质 性激素性腺 十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育种知识 1.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5)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6)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2.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 (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5)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6)举例:矮茎抗锈病小麦等 3.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4.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 (5)举例:"京花一号"小麦 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基因操作(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优点:目的性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育种周期短。 (4)缺点: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必须考虑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技术难度大。 (5)举例:抗病转基因植物、抗逆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延熟番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鲤鱼)等 6.细胞工程育种 方式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方法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去掉细胞壁→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组织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 优点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作物新品种繁殖优良品种,用于保存濒危物种,有选择地繁殖某性别的动物 缺点技术要求高、培养条件严格技术复杂,难度大;需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 举例试管苗的培育、培养转基因植物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多利"羊等克隆动物的培育 7.植物激素育种 (1)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2)方法: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可以发育成无子果实。 (3)优点:由于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导致植物的基因型的改变,所以该种变异类型是不遗传的。 (4)缺点: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植物。 (5)举例:无子番茄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