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菲殿下
麻烦补充说明,是英语中的特殊句式类型还是文言文中的?1.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谓语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4)省略介词("以","于")例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5)省略介词宾语(即常说的"介宾")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2.判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者也"句式表示判断,....人是.....)3.倒装句(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 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5、用“之”“是”来提宾。如:何陋之有?(3)定语后置。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4)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1]"于(乎)+宾语”结构1表示比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2表示处所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3表示对象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说赵太后》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2].“以+宾语”结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4.被动句[1]、用“为……所”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4]、用“见”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5]、用“于”表被动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6].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固定句式[1]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词组,也叫作“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2]. 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3]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表示特定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反问,有时表示感叹。(1).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样”、“怎样”。“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怎么办?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怎么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状语时,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用来反问原因。“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以”、“用”都是动词,“为”是语气助词。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此外,还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之”字是提宾标志。夫郑,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郑国,有什么罪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这种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一般译作“怎么……这么……”“怎么这么……”。例如: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3]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与“孰”有关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表示比较或抉择。(1).“……孰与……”,一般译作“……和……谁(哪一个更)……”例如:沛公曰:“孰与君长少?”——(项伯)与你相比年纪谁在谁小?(2).“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表抉择。例如: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卖掉他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3).“与其……宁……”和“宁……无(不)……”这是表示抉择的固定格式。一般译作“与其……宁可……”“宁可……也不……”例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哀戚。[4]与“乎”字有关的固定格式。(1).“不亦……乎”: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一般译为“岂不也是……吗?”或“不也……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2).“无(毋)乃……乎?”:是一种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一般译作“恐怕(大概、只怕)……吧”。例如: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要责备你吧?(3)、“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或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一般译作“能没有……吗”或“能没有……吗”“该不会……吧”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而发出的情感,能没有不同吗?[5]与“之谓”有关的固定格式(1).“……之谓也”:这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起提宾作用。一般译作“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2)、“其……之谓也”:“其”是语气词,意思是“大概”起商量、推测的语气。例: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说的不正是李将军吗!
静香陈陈
一、强调式 英语谚语结构紧凑,富于表达力。强调句式因其重点明确的特点,被英语谚语广泛采用。根据表意需要,被强调的成分很灵活。 (一)普通强调式 1 倒装结构强调式 倒装结构强调式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英语谚语结构匀称、重点鲜明的特点。英语谚语中的倒装结构常常是将需强调部分前置,使之受到特殊强调。不仅能突出语义重点,还能起到平衡句子结构、避免头重脚轻的作用。例如: (1)In wine there is truth. 酒后吐真言。 (2)Happy is he who owns nothing. 无债一身轻。 上述例子中,例(1)强调状语;例(2)中强调表语,使句子结构平衡,重点语义突出。 2 一般"IT"强调式 这类句子通常以句型"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6�8"为载体,突出句子的主体部分。在英语谚语中,一般强调部分为主语。这类强调句简单易懂,不会引起任何歧义。例如: (3)It is a sad heart that never rejoices. 不知世间有乐事最可悲。 (4)It is a foolish sheep that makes the wolf his confessor. 让狼当其忏悔师是的羊是笨羊。(不可将秘密告诉敌人。)除此之外,还有双重否定结构强调式,如:It is never too old tolearn(. 活到老,学到老)等。 (二)特殊强调式 这类句子最大的特点是其语义为反语,很容易与上述"一般'IT'强调式"混淆,造成误解。因此,必须了解其特点,仔细推敲其含义。 例如: (5)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不论怎样的恶风,也不会使人人都不舒服。(误解:恶风吹的人人都不舒服。) (6)It is awiseman that nevermakesmistakes. 智者也有失策时。(误解:智者从不犯错。) (7)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路不会老不转,事不会一成不变。(误解:长路不转弯。) (8)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父再明也未必知其子。(误解:明智父亲知其子。) (9)It is a bold mouse that nestles in the cat's house.再勇敢的老鼠也不会在猫的耳朵里安家。(做不必要的冒险算不得真勇敢。)(误解:只有勇敢的老鼠才在猫的耳朵里安家。) 总结上述例子,这类反语式强调句实际上隐含了让步意味,其反语意思需要从上下文或谚语本身的逻辑中分析出来(注意与一般"IT"强调式相区分)。简单说来,这类句子语义可理解为:语义否定"that" 后的部分。如例(5)(6)中,"that" 后的部分为否定,其实际意义为肯定;例(7)(8)(9)反之。 二、省略式 省略是一种避免重复、突出关键词语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英语谚语中,因其口语化的特点,高度压缩的省略句式相当常见。这些省略句式中,有时甚至只保留需要强调和突出的中心词语,其余的部分均省略。但省略的前提条件是表达无歧义。省略后的句子结构格外简练,语义更为突出,表意能力也大为增强。 (一)普通省略句式 这类句式成分省略较少且省略成分显而易见,如句中前后重复部分、小品词、be 动词、have 等简单实义动词等等。例如: (10)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11)Everyone to his tastes. 人各有所好。 (12)Lookers seekers, finders keepers. 丢失者寻找,寻到者拥有。 很明显,例(10)中" two"后省略了重复成分"birds"从而使句子更简洁;而例(11)和(12)中则分别省略了使用频率极高的谓语动词"has" 和"is",读者很容易理解,从而使句子"短益求短"。 (二)特殊省略句式这类句式形式上为对称的并列复合省略句,意义实质上表达主从复合句的内容。英语谚语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主从复合句因其句子长、结构复杂等弱点,往往需要经过千锤百炼。许多英语谚语便常采用并列复合句的形式来表达主从复合句的内容。
心无车马喧
倒装,独立主格,伴随,让步状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en的三种句式(be to do when , be doing when , had just done when),as、though、although。。。
壬生京三郎
特殊句式及其它主要涉及强调句型、反意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There be句型、倒装句及省略句。 1.强调句型: 句型结构形式:It is/was…that/who… be的时态:that/who前面be的时态一般是一般现在时,当它后面的句子为过去时时,才用过去时。 判断方法:将(It is/was)...(that/who)…括号中的词同时去掉,看剩下的部分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则是强调句型;若不成立,则为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或主语从句。 2.反意疑问句: 形式:句子+简短的疑问 (1)前面若有多个句子并列,则以最后一个句子为准;若前面部分为主从复合句,一般说来,以主句为准;但若宾语主从复合句的主句谓语动词是think,believe,suppose,feel,imagine,consider,guess等,主语又是第一人称且为一般现在时、谓语又没有任何副词修饰时,简短疑问部分的动词、时态、人称则以从句为准,而肯、否定形式依主句而定。 (2)前面句子含有must,can’t,may等表推测的词时,疑问部分则依据句子的时态及时间状语而定。 (3)句子是Let’s...时,后面用shall/shan’t we;前面部分是Let us…祈使句时,后面用will/won’t you。 (4)前面句子是I’m…时,后面用 aren’t l;句子是I’m not…时,后面用 am I。 (5)前面是感叹句时,后面跟感叹句的主、谓一致,但用否定形式。 (6)当主语是anyone/anybody/everyone/everybody时,疑问部分用复数形式。 否定、肯定形式: (1)一般说来,前后两部分的否定、肯定形式相反;但当句子前有0h,Ah,so等语气词时,前后两部分的否定、肯定形式相同。 (2)前面部分有否定词或半否定词时,后面部分用肯定形式;但若前面部分含有由否定词缀构成的否定词时,后面部分还是用否定形式。 3.祈使句:祈使句的主语是you,但一般被省略;当前面有呼语时,一般得补出主语you;否定式一般是在前面加Don’t。 在“祈使句,+and/or/and then+句子”句型中,当祈使句中含有比较级时,可将祈使句中的谓语部分省略,只留下“比较级或比较级与名词,+and/or/and then+句子”。 4.感叹句:句型:what +a(n)+adj +n.+主语+be!;How +adj/adv.+主语+动词! 5.There be句型:注意动词的形式;注意能用于这一句型的抽象特殊名词及动词的抽象形式;注意主语补足语的形式。 6.倒装句:倒装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 全部倒装:地点副词或介词短语+动词+主语(名词);地点副词或介词短语+主语(代词)+动词。 部分倒装:(1)否定词或半否定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其它。 (2)only+副词(状语)/SO+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其它。 (3)让步状语从句的倒装。 (4)非真实条件句的倒装。 (5)结果、目的状语从句中的such,SO提到句首时的倒装。 7省略句(1)在上下文中,任何句子成分都可能省略,必须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熟悉并掌握一些特殊的省略形式。 A.在时间、条件、让步等状语从句中,当从句的主语跟主句的主语一致时,从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同时将从句的谓语动词变为分词形式。 B.在时间、地点、条件、让步等状语从句中,当从句的主语跟主句的主语一致或从 句的主语是it,谓语是be动词时,从句的主语、谓语可以省略。如:When/Where,/If necessary。 C.当句子的谓语部分省略时,若只用代词代替句子,则需用代词的宾格形式。 D.当省略不定式的内容时,须保留小品词to。 8.对宾语从句的提问:特殊词位于句首,主句用一般疑问式,而宾语从句用陈述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