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天成
你可以考虑一下天津新东方的VIP课程吧~~他们的VIP老师很牛,而且会和每一位VIP客户签订协议,确保课程和服务的质量。课程本身是为个人单独设计编排的。课程结束前任课教师会回顾总结整个课程,对将来的学习给出指导和建议。个人感觉还是挺值的~毕竟成绩提高是第一位的嘛!建议你考虑一下哦~百度一下天津新东方网站具体看看吧~
小雨点Mei
《纵横美国》(Connect with English) 是由享誉全球的美国ESL(非母语英语)课程专家组编写,并由美国Anneberg/CPB Project和WGBH公司联合制作而成。这套教材以“Connect with English”为设计理念,采用国际语言学习最新的“交际式”教学方法,由美语发音清晰、体态语言丰富的优秀专业演员出演,是一套真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全新生活化美语教材。
小斑妹ssssss
你什么时候考?我刚写了一篇英语考试的文章,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或者,你可以加我qq460609570,注明百度。英语学习从高中开始。之前,一直是蒙,倒不是老师教的不好,是我自己不想学。有那些时间学习,还不如看武侠小说,甚至不如逃课在宿舍睡觉,而后被老师罚站好玩。也正是初中阶段的无知和浅薄,造就了一直以来,英语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石头也摸不着时就自己琢磨出道理来。虽然可操作性还算可以,但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英语学习中,语法+词汇+准确+流利+发音,这是我认为对的次序;英语应用中,词汇+语法+准确+流利+发音,把词汇放在第一位。当然也可以归结到我们经常说的听说读写四项去,我其实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把说和读分开。相互关系在下篇文章中论证。高中阶段,在一位近乎完美的英语老师授课下,奠定了我良好的书面英语基础,包括语法和相对较大的词汇,但我口语和听力是烂的不行的,直到高三我才自己买了个小录音机,但大多数时间还用来听歌了。对于其他英语听力练习材料一概不知。读大学,一次英语学习讲座,一位同学提问主讲老师:‘VOA、 BBC、CBC……哪个更适合听力练习?’我才如井底之蛙般知道,原来这么多听力材料,不过我直到今天还是没听过其中任何一个。不过,我胆子还是很大的。大一英语口语比赛,我以学习委员勇敢负责的精神报名参加,演讲完立即有一位学长高兴地到我面前说:“你是山东人吧?”我直接没脸见人了,我说普通话你听出我是山东人也就罢了,我讲英语你还听出我是山东人!大学前期,英语上的进步主要在于增加词汇量了,一上课就是做题等。因为语法没有什么新的了,高中的语法已经涵盖了一切我所需要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再开英语公共课是浪费时间。当然,这可能也和我在A班上课有关(大学分AB班,成绩达到一定层次的在A班)。坦白的说,我觉得不如在原先班级上课好玩和学的知识多。大学后半段,专业班级换了英语老师,我也偶尔回去上课,从这位老师那儿知道了《新概念》这本书,也就是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何其莘同志写的那套。这位老师要求我们学新概念3前10章(新概念3极度适合练听力),后来闲着没事,把新概念4也学完了,而且重复了很多遍。每天早晨起床念20分钟,晚上学半个小时。我在有些事上很要脸,在有些事上不是很要脸,比如早晨念英语时,磁带里怎么念,我就怎么念,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的,不要脸久了就习惯了。听力和口语(主要是听力,口语真正提高,本土化是在出国这一年)在这段时间提高很快,表现之一就是四、六级考试,英语听力20分的题我都得了18分。另一件事,我四级考试是一次过的,而且过了国家规定的口语线(黑龙江当年是80分),下半年,同宿舍同学上午参加四级考试,我因为下午参加六级,所以没事就拿出耳机听了一下四级考题内容,等他们回来争执一个问题时,我说了我的答案,后来证明我是对的,以至于有个同学认为我上午去替别人考试了。研究生阶段,有幸和一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在他那儿拷了《走遍美国》MP3版,整个研究生阶段,就和这个材料对命了,反复听了估计不下5遍吧。因为是情景式模拟,所以这个阶段,实用英语提高了很多。博士,英语老师,带给了我们《纵横美国》,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几部电视剧,《老友记》是其中之一,这部90年代中期风靡全球的电视剧,我直到10年后的2008年才听说。也再次验证了我一些事情上的确后知后觉。到今天,这部230多集的电视剧,我已经看到第7遍了,我极度极度喜欢这部电视剧,有时间会写一篇这部电视剧的文章。应该说我是个比较专一的人,只要到我手上的材料,不把牢底坐穿我是不会罢手的。我经常说:不要随便让我沾上,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粘上我不是那么容易甩掉的。听说读写,到此也就基本差不多了。说到考试,我一直觉得英语考试是很简单的,无论是四、六级、考研、还是考博。对于考试,我拿捏得还是不错的,英语六级考试,考完对答案,我阅读理解错了9个,也就是说我总分还剩82分,最后结果我却考了78分,再一次过了口语线(75分),也就是说,其他题总共减了4分。我的方法就是做真题。当年六级考试题和往年重复率我估计要达到60%了,这也是我其他题型基本没扣分的主要原因。说到做真题,起源是高中班主任孙老师,教历史时,让我们认真做历年高考真题。后来我越想越有道理,所以只要遇到考试,一直坚持这个方法,结果也是无往不利。说来其实是惭愧的,也就是说我这么多年其实没什么进步,还是用高中老师们教的方法前进。除此之外,有些东西是有一个程式化可以套用的。拿作文而言,很多人认为这是极大难题。事实上这是最好骗分的一个。难点之一,可能在于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很简单的,找一个思路就可以了,每篇作文都这么写,所谓孰能生高分。无论什么题目,思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是什么。归结起来叫做:类、因、法、果。难点之二,可能在于还没掌握得分技巧。我高考、四级、六级、考研、考博,如果不同的阅卷老师,分着看,每次考试,20分的题,我肯定不会下来17分;但是,如果是同一个老师批卷,我得分将会呈递减趋势:高考,我会得19分,博士考试,我会得零分。因为,我每篇作文,结构是一摸一样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和结尾最后一句话的句式和语法是一样的,每段中间的关联词是一样的,通篇最后一句话是一摸一样的。比如,第一段话第一句我会用一个定语从句,最后一句话我会用一个强调句……我每篇文章里都会出现:last but not least这个词。也就是说,写作文我决不会犯错,分数自然就上来了。多年的秘诀就这样公布了。很多人说如今四、六级比过去难多了,所以,我回去工作后,要再考一次现在的六级考试,看看我是不是个只说不练的主。不过,但愿批卷老师不要看过我这篇文章。说到考试,补充一点:真的不是你学的越好的给你帮助越大,要分情形来看。举两例。2005年,参加研究生考试,考英语,这是我最放心的一门。但是,恰恰是这科把我吓的不轻。当年考试,新增加了一个题型,考前听都没听过,发卷时又每个人发了个带题目的纸条,说这个题漏题了,临场置换,我在这个题上花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的结果是,10分的题,我得了2分。其实这不是我要说的。就在考试结束前半个小时,我邻桌一个女孩从容的交上试卷,出去了。如果她提前一个小时交卷我也不害怕,我知道她是因为没考好放弃了(参加过考研的人会知道,基本上,考完第一场政治,每个人喜气洋洋,考完第二场数学,考场会缺1/3的人,考完英语还剩1/3)。但提前半个小时离场,恰恰是说明她做的非常完美,觉得题比较简单,答的从容才会交卷,而当时我还在吭哧瘪度的研究那个新题型。我一下害怕了,这是这么多年英语考试我唯一害怕的一次,因为我一直自忖英语很好,当然比我厉害的人很多,但高出我这么多是真把我吓坏了。一夜惴惴不安,第二天考专业课,到考场一看,那女孩居然没来!也就是说,她提前交卷的确是因为题太难了(当年,英语考分也的确是普遍很低),我心情一下好的不行,所以,专业科考试150分的题我考了148分,那2分还是因为我本科导师认为给我满分不合适,在她的科目上减掉的(两门专业课合一,两位老师批卷)。当然了,专业课这么高分和我考本校是有很大关系的。我导师是认识我字的,另一位老师不认识我字,但认识我答题的布局。我在答题时,除了内容答是所问之外,我卷面布局绝对是方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这再一次得益于高中的严格训练。当然,我不是说老师们刻意给我高分,拿西方经济学而言,我大一考试就考了96分,除了一个4分的题一点没写得零分外,其他题一分没减。第二件事,就是在南开考博士时的微观经济学,我最擅长的一科,恰恰差点要了我命(之前已经写过这事)。所以,考试,要拿高分一定要:不断强化优势学科,补足较弱学科,绝不要想用优势学科补足劣势学科,这真的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事情。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