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头猴子
英语思维4步训练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大家要耐住性子逐步提高.1.增加英语输入英语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我们能输出的单词和表达又十分有限,所以每天最好保持2-3个小时的英语学习。听起来时间很长,但是学习方式可以是灵活的,可以读英文读物,看美剧,听英文广播等。2.频繁使用英语的频率每天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去使用英语,比如每小时花几分钟看一些英语公众号的文章、英语新闻和视频等,看完用英语评论留言;也可以用英语记录分享你的所见所闻,制定未来计划,to-do-list等。当然你可以更狠一些,比如,把手机的默认语言改成英语:3.根据现有的词汇量,想到什么说什么在中文中,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来表达想法和情感,但用英语来表达就很有限,所以尽量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想法。随着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你可以增加新的概念,但要习惯于根据掌握的词汇来表达,否则又要倒退到用中文翻译成自己想说的英文了。4.词组记忆我们的大脑习惯于模式匹配,容易记住具体情境中的信息。所以不要单独地去记单词,而是要学习单词之间如何搭配,记一些惯用词组和习语表达,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口语。5. 找一个老外语伴你会更习惯于用英语来应对真实情境,同时英语提高得更快。
空山青雨
通过大量阅读和其他实践,理解英语和汉语在各个方面的异同。 1、语序的不同 如特殊疑问句,汉语是主语+谓语+疑问词的形式,就相当于用疑问词代替了原本的宾语/表语。但是英语是反过来的,疑问词+谓语+宾语。比如“你在哪?—我在天津”(陈述句与疑问句是相同语序),而英语where are you? I'm in New York.使用不同语序 2、关于定语和状语 六级阅读到底难在哪?句子更复杂了,更接近实际使用情况了。那么在实际英语写作中,一个句子可能有非常多的附加成分,而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整个句子的谓语可能就一两个词。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插入语、伴随状语是扩展句子的可能方法。 而且对于一个修饰较多的句子,汉语可能是把修饰成分放在句子前面或中间,而英语句子经常放在句子末尾,对于一个本土讲英语的人,他可能首先说完了主干成分,事先没有想太多,说完之后有对其进行补充,常见的是后置定语、伴随状语、定语从句和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等。 3、文化差异带来的写作风格的不同 看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文章就会看出,中国日报里的文章经常表现出作者严谨、谦虚、保守的文风,而且对政治的评判往往没有太多锋芒。国外由于政治环境、社会制度的不同,写作风格也就不同,可能一篇严肃的评论文章都用一些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判断的词句。关于听力,我认为听力和口语是有很大关联的,可以互相促进。所以很有必要把每个音都发准确。但需要知道不同讲英语国家口音大有不同,像美国,虽然方言没有中国这么多样化,但也是有区别的。只要学习通用的读法就可以。看电影和听英语歌曲当然可以同时提高听力和英语语感,我就不多说了。每个人的发音都不同,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发音很准确的词,听人家一读,还是觉得有差距。
clubsummer
其实英语思维这种事情真的不是很容易养成的。即便是生活在英语环境比如出国留学,也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差不多开始有点英语思维。
而要做到真正的和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一样完全性的英语思维这会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因为难度大,就不去努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向去改善:
1.用英语去解释单词。我们习惯上会看到英文单词之后第一反应的是他的中文的意思,然后一句话会用每一个单词的意思拼接起来,翻译成它的中文意思。然后读这句中文,再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但是真正英语思维他需要你看到英文之后反应的是英文,而不是中文。看到一句英文,你可以直观的就反应出它的意思,而不用先跳到中文,再跳回他所表达的意思。同样,表达也是,当你想要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你不用先去想它的中文怎么说,然后再在脑袋里换成英文,再去用嘴巴说出来。而是形成自然,就像自己的母语那样自然。自然到都不用经过大脑脱口而出。
2.多追一些当下流行的事件保持自己词汇的最新。
就像中国有很多时髦的词汇,会根据热点事件而爆出来,那英文也时不时会有一些新的词汇出来。适当的了解一下这样的词,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它们。如果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些词发展产生出来的原因,从源头上去更理解它,也有助于了解发生地的文化。
范范20130108
这个也很好一、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从模仿开始。 “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这种模仿是从听觉定向活动开始的,经过大脑分析器的作用,然后由心理活动器官的操练而完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从听开始的,当一个婴儿生下来就学说话时,完全是靠听,模仿(imitate)母亲的声音。如果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是一个聋子,他就听不到声音,也谈不上什么成功的模仿者。一个不足10岁的儿童,如果他一直生活在第一语言环境中,他就能学到一种漂亮的母语。如果想学好外语,必须下大功夫模仿,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模仿。埃克斯利(Eckersley,C.E.1974)说过,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也许是把金钥匙。(There is no doubt that imitation is one of the keys, perhaps the golden key ,to success.)有人认为模仿很简单,好学,其实不然。养成一个好的模仿习惯并不容易,这种模仿只有像学母语那样,方可学好。不下功夫,以为轻而易举可以模仿好外语语音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想学好外语就要在模仿上下功夫,因为外语语言能否学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听准外语老师发音的能力和学习者的模仿能力以及反复模仿的耐心。如果跟着外语老师念一遍,过后一劳永逸,那是学不好外语的。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模仿、重复、练习。“听别人怎样说,就照样跟着说。”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 二、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应该培养自己摆脱母语的影响,用英语想英语。 用英语想英语,指的是在使用英语时用英语想(think in English),而不是用本族语想。用英语想,也可以说成用英语思考。学英语而不学用英语思考,一定学不好。用英语思考,就是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理解时,没有本族语思考的介入,没有“心译”的介入,或者说本族语思考的介入被压缩到了极不明显的程度,自己也感觉不到“心译”的负担。这才是真正流利,熟练的境界和标志。 用英语思考并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初学时,“心译”的介入很明显,但时间一长,反复运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心译”的程度就会越来越小,以至接近于消失。可见,培养英语思考的基本途径是系统的大量的反复使用,是实践练习。语言是工具。使用任何工具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不熟练的阶段,多余的动作很明显,总要一边做一边考虑。初学者使用外语时,“心译”就是这种多余的活动,是一边用一边考虑的表现。这里所说的考虑实际上是在大脑里进行的对将要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的一种检验。用本族语交际时,也有考虑考虑再说的情况,可以说是在心里把原来要说的话转成或翻译为另外一些说法进行掂量。但由于习以为常,所以不会给人造成负担和精神紧张。而在用英语交际时,由于怕错,所以想了又想,而由于英语不熟,语汇不多,所以就求助于本族语,产生“心译”。因此,培养用英语思考,消除“心译”,主要消除学生怕错的紧张心理。 学习英语、使用英语都要用思想。思想要有逻辑性。逻辑指思维的规律性。思想的逻辑性,条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系统性和所掌握语言的系统程度。语言问题与逻辑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或理解别人用英语表达的思想时,所遇到的困难虽然表现为语言上的困难,但实质上有相当一部分,或在相当程度上乃是逻辑上的困难。表达不好,常常是思路不清,理解不好,则常常是推理能力差。因此,为了培养用英语思考,就要加强英语练习的逻辑性,注意按照英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多种联系,从性质、属性、层次、因果等各方面的关系,对练习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组织,训练学生成套地表达和理解,形成以英语为外壳的思维定势,相应的英语材料则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在大脑里源源不断地涌现。 摆脱母语影响的教育,用英语想英语应表现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一)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用英语思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用英语想英语,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3.给予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情趣,激发用英语思维。 (二)创造生动的语言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用英语授课,坚持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2.运用学习规律,调动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以旧带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启发,少说教,使语言操练和实践达到最佳效果。 3.加强语言实践,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实物、卡片、挂图、录音机、投影仪及多媒体电脑等多种视听手段,把真实的方式带进课堂,丰富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减少汉语媒介的中间环节,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识,提高自觉运用语言的能力。 摆脱母语影响用英语想英语还应表现在把它延伸到课下的课余活动中去。 (一)办英语墙报,每个班级应定期出墙报。 (二)设立英语图书角。 (三)设立校园英语电台,创设新闻联播、英文歌曲欣赏、娱乐动态等节目。 (四)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报告会、收看英语影视、英语学习作业展览、英语短剧表演等。 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易事,因为你是在母语大环境的影响下,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你就要营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在好的外语环境中,外语思考就容易实现。三、英语思维方式的形成应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语感(Speech feeling)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而英语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语感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只有当你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你才能产生语感,你才知道哪个词该重读,哪个词该轻读,哪几个词为一个意群。语感的产生是英语思维方式的开始。 西方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语感越强就越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就可以逐步获得语感。 语感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多听、多看、多背诵。 所谓多听就是要认真听老师的英语讲述,尽快听懂课堂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要多听课文录音和听力材料。要多进行听写测试。多听英美人的讲话,多听真实语言材料,如天气预报、广播、对话、广告等。因为真实语言环境里面的英语语速正常,是有明显的口语发音特征,如连续、弱读、缩略等,而且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常常是自然而然地抑扬顿挫,富有情感,通过听口语化的语言材料可以使自己沉浸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大量的听力训练及跟读、跟唱模仿可以缩短自身的语言与所听到的地道英语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讲出自然、流畅的英语。 所谓多看,就是多看英美人写的文章,特别要注意那些句子中所有的单词你都认识,但就是理解不了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句子。这些句子之所以理解不了,一是因为对句子理解不透,对某个词你只理解它其中的一种解释,而不知它在句子中还有别的解释。如cell一词在医学上的解释为“细胞”,在物理学上的解释为“电池”,在通讯工程中的解释为“手机”。一个词在不同行业中有不同的解释。二是因为文化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经常性的阅读,尤其是英语原文,原汁原味,手不释卷,语感也来了。 所谓背诵,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它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朗读、理解到思维加工形成记忆获得大量的语言、词语、语法和语用等信息的输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实践证明,一个大量诵读英语文章的学生,即使对句子不作语法分析,在解决单选、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等题型时,准确率也往往是挺高的。熟能生巧,语感正是他们准确捕捉信息的巧妙感受的体现,这种特殊感觉正来源于阅读和背诵的积累。 用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中西文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尽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养成用英语而不是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英语。
MichaelShaoer
所谓英语思维,就是Think in English,或者Use English to think;简单直白地说,就是要避免翻译Aviod Translation,跳过中文,直接用英语去想、去表达。
作为非英语母语者,我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无论在纸面上还是脑子里,都习惯去做“翻译”。我们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慢慢地建立起简单的英语思维,
1,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英语,看英文报纸,书刊,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手机和电脑都变成英文的版本,总之,给自己营造一个虚拟的纯英文世界,当你接触英文多了,慢慢
地就会改正你的中文思维,当英语已经润物细无声的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时,用英语思考也不再会是什么难事。
2.努力提高英语的听说水平
培养英语思维和提高口语听力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笔者小时候也对英文没有多大兴趣,每天面对着令人烦躁的语法,和多如牛毛的单词就觉得此生最不喜欢的科目就是英语。而到了大学的时候,当我试着可以用自己的蹩脚的口语可以和老外对话,甚至可以帮助他的时候,那时候的成就感是无语言表的,自此之后,疯狂地爱上了英语,然后从蹩脚的口语,到流利的,再到比较准确,之后就到了说一口地道的英文,这就是一个过程。英语学得越好,你使用英语的频率就越高,自然而然,你会形成英语思维。
3.突破思维中“翻译”的瓶颈
现在我们说的英文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思维式的英文,因为我们是从脑子里都是先中文形成句子,然后再从脑子里翻译成英文,如果突破这个“翻译”的瓶颈,笔者有几个小方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帮助。
第一步:每天在家闲下来的时候,闭上眼睛,脑子里先想想一些英语单词,比如你周围的电器和其他的东西,尽可能多想一些单词。
第二步:第一步之后,第二步的方法就先从一些简单的句子连起,环顾四周,尽量能用英文串联起句子来
第三步,经过上两步的练习,最后一步就是从脑中开始会以自己的将要做的事情,试一下用英文规划出来,从这开始,用英语开始考虑做简短的句子。之后思考更长的句子。再然后做“编故事”。接下来进行完整的对话,阅读整本书,观看你用英语思维的整部电影。你将会用你的方式更加清晰的思考和使用英语!
贵州米粉
如何在非英语环境中培养英语思维-----浅谈我的英语教学体验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刘竞对于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真实语言环境的缺乏。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和动力,感受不到地道的语音语调和生动的情感色彩。在他们的眼里,更多的是零散的英语语法和孤立的英语词句。那么,如何在非英语环境中培养英语思维呢?如何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增加视听输入的机会。大量的英语视听材料是语言环境的绝佳补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长期的英语学习者,都要坚持开口模仿,多听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所有别的语言学习一样,英语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听出来的,读出来的,说出来的。跟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大胆模仿和意群停顿的细心观察。《新概念英语》、《轻松英语名作欣赏》和《书虫系列》等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典视听材料,值得推荐。第二,多阅读经典的英语原文。大量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大量接触英文句子,提高语篇意识,培养上下文的逻辑思维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使用语块理论来快速读句子。语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由记忆中已经形成的组块组成并链接成更大的单位,简单来说,就是公式化框架。比如,...ago,after...,since...;又比如,What...is...;Theman,who...,left...without...这些都可以当做一个固定的框架来记忆,在不同的文章里被插入了不同的内容。掌握并熟悉了这些框架,在阅读的时候你就可以根据语块来读句子而不是逐字逐词的去读了,阅读速度自然就加快了。另外,要注意观察不同题材的文章的谋篇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总起段落和总起句的提示,过渡句的承上启下等等,这些领悟和思维都是靠长期的阅读得来的。比如,描述一个事物,往往是由远到近,由外及里,所以描述事物的文章往往先写外观和初步印象,然后再陈述事物背后的故事,让读者逐渐感觉它的特别之处和特别意义。又比如,报道一个新闻事件,通常在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告知读者中心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事件和结果,接下来会围绕事件展开细节描述,以及对事件做出评论等。如此对文章有了语篇整体的把握,自然就对中心思想有更明确的理解了。第三,不断尝试写作。在非英语环境中,说的机会相对少,那么写就更有助于英语思维的表现和完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短语和基本句开始,多模仿,多造句。然后多读小短文,摘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久而久之,你就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只拘泥于英语课本的精耕细作,或者只是孤立地背单词和学习语法,是难以培养语感的,也最终形成不了英语思维。只有在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中大量地进行听说读写,才可以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